APP下载

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晋中方案”

2020-03-25贺利捷王辉

中小学管理 2020年2期

贺利捷 王辉

摘要山西省晋中市自2017年8月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通过改革党建管理方式、校长任用方式、学校治理方式、收入分配方式等,形成了“党建统领、专家治校,归口管理、岗薪相随,简政放权、系统联动”的“晋中方案”。在实践中,晋中市统筹布局,重点解决干部进退、经费保障、组织实施、内涵发展等问题,构建了新型校长管理体制,促进了校长专业化成长,激发了办学活力,盘活了区域教育发展。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校长管理体制;管办评分离;办学自主权;县管校聘;教育家办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2-0015-04

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全新的用人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部门转变管理职能、提升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市,自2017年8月起,晋中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按照“系统设计、兴利除弊、依法改革、保障有力”的思路,基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原则,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预定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晋中市通过抓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撬动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

一、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构建系统联动的“晋中方案”

在实践探索中,晋中市形成了“党建统领、专家治校,归口管理、岗薪相随,简政放权、系统联动”的“晋中方案”。

1. 改革党建管理方式,突出党建统领

晋中市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建工作作为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先手棋”。启动改革之初,就针对全市中小学党组织存在多种隶属关系、中小学党建管理主体不一致、“三基”建设责任难落实、管理难度大等状况,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教育工委和教育纪工委,将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全部归口到市、县教育工委管理,理顺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规范了中小学党组织建设。

改革后,全市基層公办学校党组织达到652个、民办教育机构党组织达到54个,均选优配齐配强了党务干部,并与业务干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了学校基层组织、基层党务工作“全覆盖”。全市教育系统坚持党建统领,实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从高级中学到幼儿园,都把党建工作与职级制改革有机融合起来,从而让学校真正变成“好书记引领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办出一所好学校”的干事创业舞台。

2. 改革校长任用方式,突出专家治校

这次改革,晋中市坚持“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的导向,依据2017年中组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晋中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校长全部去行政化、摘“官帽子”,一律归口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管理,并实行聘任制。具体来说,即取消全市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中小学现有行政级别,各中小学干部原来具有的行政级别,纳入档案管理;新设立的中小学和新任校长以及学校其他干部,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全部由当地教育部门管理和聘任,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以市为主,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以县为主”的考核、评价、激励新模式。

与此同时,晋中市建立了校长职业发展的“四级九档”职级制度体系,包括特级校长、一级校长(分1、2、3档)、二级校长(分1、2、3档)、三级校长(分1、2档),实行校长任职资格评审制度,把政治要求、职业素养和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任职的重要条件,有效推动了中小学校长由传统的行政“委任制”向职业化、专业化“聘任制”转变,从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实质性转变。

此外,晋中市还依托专业评价机构,参照《晋中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每年对校长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两年对校长进行一次职级升降考核,每四年对校长任期业绩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价,将校长的职级薪酬与岗位挂钩,在校长队伍中建立了“校长岗薪相随、级别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

3. 改革学校治理方式,突出放权压责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落实放管服结合、管办评分离、责权利统一的综合性改革,应该用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完成校长聘任之后,如果落实不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那么校长的责任就难以压实。为此,晋中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将赋予校长的事权、人权、财权,具体化为“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副校长提名聘任权以及内设机构领导选聘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资金分配权”“特色课程开设权”等七项权力,坚决把该放的放足放到位,让校长把该管的管好管到位。

在落实校长七项权力方面,晋中市教育局率先垂范,对于市直学校,将权力全部下放给校长,特别是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的聘用和教师的自主招聘方面,市教育局不插手、不干预。2018年以来,市直8所学校由校长提名聘任副校长26名,中层干部68名,自主招聘公费师范生和教师40名。各县(区、市)也纷纷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由校长提名副校长1152名,聘任中层干部2145名。在放权给校长的同时,晋中市还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压实了校长的管理责任。

4. 改革收入分配方式,突出全员激励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校干部教师的团队战斗力,晋中市结合这次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在保证原有工资待遇不变的前提下,设立“校长职级薪酬”和“团队激励性资金”。“校长职级薪酬”是为校长设立的,具体办法是:按照当地教师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0.5~4倍设立,共分“四级九档”,并且实行动态调整、薪随岗变的制度。即全市校长的职级工资分九个档次,最少的三级一档校长每年1.125万元,最多的特级校长每年9万元,一、二、三级校长的人数比例为3∶4∶3。“团队激励性资金”是为除校长之外的其他校级领导、班主任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设立的,即以教学班为基数核定团队激励性资金,依据学年度考核结果,按照“每班优秀10000元、良好8000元、合格6000元”的标准发放。团队激励性资金的50%用于班主任奖励,以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使班主任成为学校最抢手的岗位,有效破解了当前无人愿意当班主任的痼疾。这样的制度设计,改变了之前其他地方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只解决校长待遇,不考虑副校长和教师待遇的做法,打破了单一的绩效资金分配方式,有利于发挥校长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校长和教师的“责任共同体”,把改革的红利释放到实绩突出的每一名教职员工。2019年8月,市级财政为高级中学兑现激励性资金1550万元。全市中小学校呈现出校长和副校长带头听课、评课、带课,教师争当班主任的喜人局面。

二、统筹布局、重点突围,凸显“晋中方案”的改革特色

晋中市全面推行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呈现如下四个特点。

1. 市委牵头统筹,重点解决干部进退问题

晋中市委把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民生工程,列为市委深化改革的重点清单和亮点清单。首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编制、人社、财政、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职级制改革领导组。其次,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召开座谈会、政府专题会、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共30多次,集中讨论研究职级制改革具体事宜,印发了指导全市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改革动员会,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去行政化是“第一难”。晋中市委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原来有行政级别的教育干部实行档案管理,若因工作需要而组织调整,仍按原行政级别使用。目前,取消行政级别的9名原处级干部,已根据工作需要使用了2名,另外7名全部安排在学校党务工作岗位上。此外,市委还着力解决教育系统干部的出口问题,在2019年6月晋中市委组织的年轻化、专业化副处级干部遴选中,允许已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高级中学中符合条件的干部教师参与竞聘,其中有2名同志入围市委重点培养的30名年轻化、专业化干部行列,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系统内外干部的进、退、转、留等问题,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畅通了渠道。

2. 政府担当作为,重点解决经费保障问题

晋中市的改革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晋中的改革属于“增量改革”,而不是“存量改革”。也就是说,这项改革是在保持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教职员工原有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自我加压,由财政部门另外增加一块“蛋糕”作为改革的专项经费。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需要专列经费1.2亿元,集中用于校长职级薪酬和团队激励性资金。其中市级财政负担高中阶段和市直学校校长的职级薪酬和团队激励性资金,每年约2000万元。县级财政根据县域内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每年拿出300~1700万元不等的资金,用于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校(园)长的職级薪酬和团队激励性资金,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 各部门齐抓共管,重点解决组织实施问题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晋中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效推动了改革进程。组织部门主要负责理顺教育系统党建管理体制;编制部门负责核定中小学领导职数和中小学内设机构的规范设置;人社部门负责校长职级制改革中人事管理政策的宏观指导;财政部门负责经费的预决算和保障。

教育部门作为职级制改革领导组办公室常设机构,是组织实施职级制改革的主体单位和“施工队”,在校长竞聘上岗、职级资格评审认定、内设机构规范设置,以及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监督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评定高级中学校长一级一档、二档、三档职级时,不考虑其原行政级别,一律按照政治要求、职业素养、专业标准、工作实绩等要素评定。在评出的10名一级三档校长中,原来的处级校长仅5名;10名一级二档校长中,原来的处级校长仅2名;在评出的35名一级以上校长中,原来没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就有8名。再比如:2019年对高中学校和校长的考核,严格执行方案考核,1名校长被考核为不合格,不仅没发给其职级薪酬,还将其清退出校长人才库。

4. 学校自主办学,重点解决内涵发展问题

校长职级制的实行,使校长们免去了许多不必要事务的纷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和规划学校发展,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教学一线。据测算,与改革之前相比,校长们平均参加各级各类会议的数量缩减了4/5,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由改革前的40.0%左右提高到80.0%以上,校长人均年听课、带课、评课100多节,呈现了静心抓管理、安心抓教学的新常态。特别是特色课程开设权的落实,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办学,比如:经纬中学办足球特色学校,晋华中学办篮球特色学校,太谷二中办航空特色学校,全市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办学品质,保证了改革效果。

三、创设舞台、激发活力,以校长职级制改革盘活区域教育发展

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区、市)积极推进,晋中市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有序平稳进行,改革效益逐渐显现,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必须关注的问题。

1. 打破了人才流动壁垒,建立起新型的校长管理体制

改革以来,晋中市的541个办学主体学校采取平稳过渡和公开竞聘相结合的办法选聘校长,其中平稳过渡364人、公开竞聘177人,调离校长岗位85人。在整个过程中,免去了9名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处级校长、副校长职务;免去了5名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科级校长、副校长职务;7名市、县教育局干部聘任到校长岗位;13名校长重新定位自己,重返教学岗位;6名教师直接竞聘到校长岗位。“不当校长当教师,不当局长当校长,跳出机关到学校”等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校长职级制改革打破了人事管理的藩篱,使一批具有教育情怀、品德高尚、理念先进、善于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走上校长岗位,为他们创设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2. 促进了校长专业化发展,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校长职级制改革,使得学校真正走向“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据统计,晋中市新聘任校长的平均年龄由改革之前的51周岁降到45.8周岁,校长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拥有中小学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494人,占比91.3%;中学校长拥有中小学高级教师及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179人,占比90.0%;本科以上学历459人,占比84.8%;拥有省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校长312人,占比57.6%,全市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聘任的校长都制定了任期规划,进行了任期目标承诺,校长培养培训提高全部纳入市、县培训计划,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

3. 优化了办学管理模式,撬动了区域教育改革

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倒逼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构建了区域教育治理新生态。晋中市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使全市原来的1017所城乡学校(含农村教学点)优化整合为541个办学主体学校,形成了“城内学校+乡村学校”“乡镇学校+教学点”等“1+X”型的联盟式、集团化办学模式,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

基于晋中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探索,我们认为,目前要在更大范围内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一是从财政投入上,作为“增量改革”,校长职级薪酬和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资金会导致部分地方财政压力加大。二是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需要配套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但由于现行管理机制体制的多方束缚,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三是校长职级制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独立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