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崖州民歌的民俗文化旅游价值研究

2020-03-25余秋梅刘洋

中国市场 2020年8期
关键词:非遗旅游文化

余秋梅 刘洋

[摘要]崖州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文章通过分析崖州民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条件和意义,提出崖州民歌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崖州民歌;非遗;文化;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8075

1崖州民歌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目前关于“非遗”最具权威的定义。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丰富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的艺术、教育、体验价值,增加旅游资源吸引力,更能提升大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恢复民众对当地非遗项目的自信心,为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提供除了政府扶持外的融资渠道,促使旅游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崖州民歌非遗旅游资源概述

关于崖州民歌产生的主流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相关文献和媒体报道中记载:崖州民歌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而吟唱的诗词,其格律严谨,调声多变。随之传入民间,在民间形成了人民可自由吟唱的地方民歌。另一种说法是崖州民歌知名传承人张远来老师在三亚市广播电视台为助力三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精心策划的文化访谈类节目《文明1+1》中,提到“崖州民歌客语方言咏唱,产生历史悠久,是在崖州地区形成客语方言以后,通过方言的乡音顺口溜发展过来,句式固定在七言四句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乡音的顺口溜过渡到民歌,其中受了唐宋诗词的影响,所以句式很严谨押韵,是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民间乡音土韵。”崖州民歌作为居住在古崖州一带汉人用崖州方言咏唱的民间歌谣,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从三亚的崖城、海南乐东的黄流、九所、利国以及东方的板桥等县市的部分地区进行传唱。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经三亚市申报,国务院批准,成为海南省首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音乐。

崖州民歌的创意灵感源于古崖州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民间歌者在传唱时不仅会把将相明贤、才子佳人、民间忠义等人文历史故事等融入歌词中,也会根据当时的场景,借题发挥、即兴创作,将当地的民风习俗、育人感想、婚姻恋爱等风土人情注入歌曲中,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与情感。旅游者通过游三亚,品崖州,寻古迹,聆听原汁原味的崖州民歌,能更好地品味崖州风华古韵,体验崖州乡民文化生活,感受三亚历史文化名城,为旅游者的海南文明之旅增加不同于其他滨海城市的历史文化感想。

13崖州民歌的特点

131浓厚的地方特色

海南的民歌有“北剧南歌”的说法,北剧是指用琼北方言演唱的琼剧,南歌指用崖州的客语方言咏唱的崖州民歌。琼剧的演绎需要舞台道具,而崖州民歌的演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演唱,是崖州人民格外喜欢的一种抒情和娱乐方式。但崖州民歌必须要用崖州方言演唱才有韵味,因此崖州民歌的演化过程反而保持了少有的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独特性。崖州民歌秉承了海南岛南部崖州地区汉族居民的历史风情和文化底蕴,民歌内容围绕崖州人民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感情生活等喜闻乐见的事情而撰写,语言入俗,乡音浓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通過崖州民歌,旅游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崖州人民生存繁衍的民风民俗。如《送别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站在罗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这首七言四句《送别歌》,用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了女孩子在送别情郎路上心中的烦闷和送走情郎后,依然站在路边的落寞和不舍,让闻者产生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给予民歌情思之美。

132丰富的题材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结晶,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其题材颇为广泛,涉及生产生活、历史传说、育人故事、自然风光、婚俗恋情等各个领域,是古崖州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崖州民歌不仅题材广泛,其歌词表达内容和唱腔也十分丰富优美,寓情于唱,寓乐于唱,寓教于唱。如长篇叙事歌《张生歌》中的经典唱词:“少年不知自叹言,人生比不得春风;春去明年春又回,人老再无幼回逢。”寓教于唱,具有教育价值,让人能从中领悟到人生无常,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寓意深刻,让人听后有一种勤奋上进的感觉。又如表达乡音乡愁的《回乡感怀》:“我母亲生几兄妹,奔波赚钱都在外;年来时节没闲回,粗过爹娘煮赤饭;今日星期回宅下,芒果大个挂满枝;场前落叶没人扫,竹架豆藤铺满棚;赤母开门见儿回,目汁流长去抱孙;赤父顾狂去买菜,鸡儿狗子把我围。”通过对回家看到的家里面庭院里面,到处都是瓜果,鸡鸭鹅一大片围在家里,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满心欢喜,一家人在一起喜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场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133悠久的历史

宋代是历史上崖州移民的分水岭,大量汉族涌入,把各地优秀文化传入崖州,成就了崖州汉语诗文素养的积淀,形成了崖州特有的乡音方言“客语”,属于闽南语系。崖州民歌的传唱是通过在古崖州地区形成的崖州方言“客语”演唱,《崖州志》上对“客语”有记载,其与闽音相似,永宁里、临川里、保平里及西六里言之,与郡语同。《崖州志》上虽对崖州民歌来源出处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目前所收集的崖州民歌歌本、歌词年代推断,崖州民歌很可能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清朝后期。崖州民歌歌词受唐宋诗词影响,句式严谨押韵,格式固定在七言四句体。随着民歌的传唱和时代的发展,民歌的传唱句式逐渐加入了“三七句”“长藤句”等演唱形式,改变了崖州民歌原来二十八字框架结构。

猜你喜欢

非遗旅游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