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25邢海辉李巧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偏瘫上肢康复训练

邢海辉 李巧云

脑卒中是临床上高发的一种疾病,该疾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患者的预后较差,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不同类型的后遗症,严重危害其生活质量。其中偏瘫就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脑卒中偏瘫会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极大的损害,从而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创伤,导致其生活质量低下[1-2]。但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较为困难,主要主张对患者在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来帮助其改善肢体功能。但常规的康复训练所能获得的疗效也十分有限,因此,临床一直都在致力于探究一种更加有效的脑卒中偏瘫治疗方法。规范三级康复治疗的应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3-4]。为了进一步探究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下就对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择80例,以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包括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为(64.4±2.7)岁。其中脑梗塞患者31例,脑出血患者9例;观察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6±2.4)岁。其中脑梗塞患者32例,脑出血患者8例。以上两组基本资料、病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该研究在开展前已经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2)患者的瘫痪侧上肢不存在明显的疼痛感;(3)患者能够听懂医护人员的指令并进行良好的执行;(4)患者有较为良好的康复欲望和康复信心,同时拥有良好的家庭支持;(5)患者对本次研究实施内容均知晓并能够独立理解,并签署了入组同意书[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下肢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下肢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1.1.2 排除标准 (1)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2)四肢瘫痪患者;(3)合并老年痴呆、精神疾病、聋哑或由于其他原因而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4)对本次研究无法配合的患者[6]。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包括床上康复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观察组给予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一级康复治疗(发病后~发病1个月末):康复训练内容:正确摆放患者的四肢,肢体被动训练,健侧肢体主动训练、深呼吸及腰腹肌训练,卧位坐起、作为平衡和站立训练等。康复治疗目的:解决患者的起床功能。康复训练频次:45 min/次,1次/d,5次/周。(2)二级康复治疗(发病后1个月末~发病后3个月末):康复训练内容: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等。康复治疗目的:帮助患者解决行走功能。康复训练频次:30~45min/次,2次/d,5次/周。(3)三级康复治疗(发病后3个月末~发病后6个月末):康复训练内容:吃饭、穿衣、梳洗、处理个人日常卫生等。康复治疗目的:帮助患者解决日常自理。康复训练频次:30~45 min/次,2次/d,5~7次/周。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下肢功能 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其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应用GFug-1 Meyer运动量表(FMA)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其运动功能恢复越好[7]。

1.3.2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其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共包括10项,得分越高表明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8]。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FMA评分、Barthel评分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下肢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下肢FMA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其上肢、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其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是当前临床公认的一种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方式,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康复中具有显著的效果[9-10]。在患者发病后的不同阶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从而加速了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大脑的“可塑性”,最大程度上提高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11-12]。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实施了规范三级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康复治疗6个月后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要明显好于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患者,这一结果表明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分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在患者发病不同阶段,根据其神经功能恢复特点,给予不同的康复治疗训练,在每一个阶段明确完成相应的康复目的,从而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其功能康复。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主要是由于通过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改善了其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获得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述,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上肢康复训练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