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光速多变原理

2020-03-24王立功

科技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光速光子引力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光子模型,可以颠覆长期科学主流明显的重大错误,引导到理应的正确轨道。我所谓的错误,其根源始于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光的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假设:光速不变原理、量子理论中双缝实验的误解——薛定谔的处于死活之间不确定的猫、以及被错误地解读为“证实了没有以太”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有这些错误根源的长期历代积累的恶果,导致了一系列令人无法认同的谬论长期佔据主流科学殿堂谬种流传,以致一系列错误的“成果”被奉若真理,衍生的怪胎(多普勒红移、宇宙大爆炸、黑洞、多重宇宙、正电子、等等)大行其道!科学的发展再也无法继续前行,长期停滞于1905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这一并不高明的水平!如果这些实际上非常明显的一系列低级错误依然保留下去,则我敢断言:人类真的无缘成功探寻宇宙大千世界的真相!一代代“精英”带著愚昧的头脑直到其自然灭绝!本文梳理剔除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积垢,提出并解释了光速多变原理,并且用自制照相机拍摄出星光的不同速度,可证明光速多变原理是正确的。我相信:任何人看了我的特殊照相机,了解了其原理,看到了拍出的照片,一定会确认真理,抛弃错误!

关键词:光;电磁波;相对论;引力;引力场;中微子;电磁微子;宇宙;大爆炸;黑洞;红移;多普勒

1 质疑一些理论

目前主导世界的一些物理理论是错误的,如:光速不变原理、电磁波、宇宙大爆炸、等等。这对科学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害!

2 质疑电磁波

如果真的有电磁波,则这种电磁波穿过不均匀磁场的时候应该受到影响,发生变化。可是当我们移动一块磁铁的时候,并没有发现那种变化。把光通过强磁场也看不到受到了影响。这充分说明: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是错误的:光是中性的,与电磁微子无关!必须加以纠正。

实际上,麦克斯韦所说的是光。赫兹的实验是光的发射和接收。此前历代学者言必称的“电磁波”,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真是历史的大误会!大失误!其影响所及导致对宇宙的认知完全错误!简直是一塌糊涂,不可救药!

首先要破除对电子的陈旧观念:以为是一个完全负电性的粒子!让我们静心思考一下:完全由负电性的物质组合成功的粒子,能够存在吗?即使用尽各种方法也不可能组成这样的东西,即使组合成功了,也一定会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分解消失!

所以每一个电子一定有一个正电性的核芯,把负电性的物质吸引到其附近,包围著它,使电子整体呈现负电的性质。这是我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论电子的一分为二》的重要内容。这种新认知无疑应当应用到必要的场合,比如讨论光的时候。

3 光子新模型

光子的本質是不带电磁微子(不带磁不带电电的)的中性粒子。光子的运动形式是在一个平面内跳跃前行。光子的运动由两部分合成:(1)发出光子的(母)原子的电子轨道运动,这种回转运动对于电子来说,是原子核内质子约束核外电子形成的,但是对于中性的光子,这就好比飞去来器在空气中自动回转一样,我理解为:这是在宇宙的中微子场中光子的必然运动形式(确实无比奇特!);(2)单向平移运动。就像在黑板或纸上画的正弦波。一般所说的光速是指平移的速度。所以严格分析的话,光子的微观运动始终在变化之中。这当然是光速多变原理的现象之一。

4 光子的发射

光子是由原子的电子发射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一个小小的磁畴。外部的能量增加使原子的热运动加剧。当表层原子被其下层支撑原子(三个原子)的合力撞击达到某个极限的情况下,电子面对原子核的部分是聚集著电磁微子的。电子的背面是中性物质。当中性物质克服引力的束缚,脱离电子飞了出去。这就是光子的发射机理。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万有引力、密度、发光原子的种类(品种)等等。表层原子发光几率随平均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在那裡见到过有关地球引力场形状的论述。在这里不妨简单讨论一下。

5 地球的引力场几何形状

地表的引力最大(地球的全部物质m地球,距离r=R地球);离开地表向上,距离增大引力值变小;离开地表向下,越深引力越小,到地球中心,各方向质量平衡,引力为零。从这裡可以看到,为什么在相对论裹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两个假设原理之一:光速不变原理。那是因为当年测定光速的工作大多是在地表做的实验,由于不知道海拔高度对光速的测定有关,所以根本忽略了海拔(关乎引力)的数据。只是如实地说出主观的印象:光速不变原理。下面讨论一下光子的再发射问题。

6 光子的再发射

一个处于基态的原子接受了一个光子的质量和能量,变成了所谓的激发态,表现为电子轨道扩大了,更加积极活跃了。然后这个电子还会发射自己的光子,并且原子回落到基态。这个过程叫做光子的再发射。以前西方科学家曾经错把镜像内外(像与实物)看做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并宣称世界万物都有它们的的反物质,甚至宇宙也有!称为“宇称守恒”。华裔美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提出了质疑,并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时间匆匆流过一个甲子(60年)之后,到了2017年才由我发文了断这个世界级公案:镜子里面的像是虚像,光线并没有通过那裡,而是实物发出的光经镜面折射达到我们的眼睛的。那不是基态和激发态的两个态!请参看本人的“论宇称守恒与不守恒并存的理论基础”刊载于《科学家》2017年第17期第82、83页。

7 光子的分布

光子的发射也会伴随著后坐力(或反衝)的产生。后坐力使电子轨道经常发生微小的变动。电子的轨道平面不断变化的结果,就使得光子向空间飞奔,基本上可能全方位均匀分布。具体看是怎样的概念?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速度假设为光速,那么每一秒钟电子完成的回转次数约为10的13次方。假设平均每5圈发射一个光子,则一个原子每秒钟将发射2*10的12次方个光子。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呀!这相当于在直径1000米的球面上,平均每秒钟每平方毫米通过3个光子。这就使我们感到迷惑:为什么光子可以发射那么多?要知道,一个肉眼可见的发光体,其表面的原子数目也是多得惊人!

光子的发射是挣脱了电子的引力束缚的结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引力红移穆斯堡尔效应看到。为什么从地面提高20米,就可以使光速有所降低呢?就是因为距离增加了,使得引力下降了。

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实测光速的工作大概都是在地面做的,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光速不变原理。

迈克尔逊后来是到山里进行光速测定的,不知道他考虑了山里的海拔高度没有?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晓得,光速是引力的函数,而引力又是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位置相关,以为在地球上一個固定的地方作测定工作,就一定会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尽管他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测量方法,依然是分散的数据,直到他生命的结束!这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建立正确的光学理论!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前提是错误的。以为光的运动和声波类似,是由静止的以太传播的,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基本上是正确的。从我的光子理论看,该实验中两个方向的光速本来就有差别,仪器转动90度以后,两个方向的光速也随之改变了,依然是原来的模样儿!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实际上是为我的理论做的验证工作!

地球的引力系数与距太阳的距离有关。冬至那一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离得最远。每天的中午和午夜也应有明显的差别。请问:现在公认的光速考虑了这个因素没有?

穆斯堡尔效应用于测量引力引起的红移。过去认为引力红移的量一般小于10的10次方数量级。这是对于光子发射机制缺乏理解的缘故。其实在通讯卫星的高度,测量引力红移,引力红移的量会大得多!进而分析,在太阳表面引力要比地球和月球表面强得多。太阳光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蓝移,和月球表面光的红移,要更为明显。请注意:不只是光子的频率,更重要的是光子的速度变化!

现在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正在经历从4G到5G的过度,据说华为在考虑6G,需要10000个卫星组网,实现天地联网。卫星的高度必然矮的多。一定要考虑到彼时的引力红移的实际情况!

8 光速多变原理

光子与运动频率相近的电子接近的时候,有很大的机会与电子融合,从而使原子变成激发态。原子的激发态实际上是在质量上增加了光子的质量和能量。是否可以把增加的质量看做那个光子的静止质量。

原子的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它还要发射出一个光子,自己回到基态,这就是光子的再发射。光子的再发射并不是把原来吸收的光子原封不动的回吐出来,而是严格按照自然的规律(克服当地引力)发射的,可能与原来的光子有所區別。主要是:

(1)根据原子的不同改变了频率,就像灯泡里的灯丝发射的光,通过无色玻璃达到胶片,会使胶片感光,如果通过玻璃上的红色涂料层,就会变成红光,可以在暗室使用了。这是一种情况。

(2)引力红移的穆斯堡尔效应告诉我们:引力场确定光速。例如:遥远的星系发来的光,在地球表面再发射的时候,透镜会把光速统一到地球表面的光速。地球上的不同光速,也会因为这种原因使人产生错误的结论。如:实测汽车来、去车灯的光速。

(3)由于克服必不可少的能量损失,如:多次的吸收和再发射,长距离的引力场旅行,引力场(其实我认定就是中微子场)的长期阻尼,等等,光速、波长和振幅都会下降。

(4)能量大大降低了的远方光子如何能在再发射的时候发出符合地面引力情况的光子呢?这就联系到参与再发射的原子能量的“钟形曲线”或“正态分布”的作用了!这种机制可以把众多低能原子能量提供给少数需求高能的原子。这是大量原子中各种碰撞情况自然碰撞几率所决定的:一个原子撞一个原子;两个原子撞一个原子;三个原子撞一个原子:所有这三种情况佔比的变化结果。

(5)光子通过液体介质的速度,我们地球人最常见的光线通过的介质是水,玻璃、塑料,通过的速度约为空气中速度的1/2(称为N=2)。网上可以看到网友们的各种解释。我的回答:光子融入电子中,绕原子核一周后脱离电子,奔向前进方向的下一个原子。这样经过众多原子后,总体测量:速度降低了一半。光子的能量变化甚微,离开这样的介质时能量的衰减还是蛮大的。透过多层玻璃和透过海水的光线暗淡,使我们相信这一点。使用光纤通讯,每隔一段距离需要一个信号增强装置,就是解决能量损失的办法。

如果介质是具有左右侧旋的介质,则光子的路径也随之表现出来,可以说明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

以上5条就是我的光速多变原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实发射光子和其他类似的行为,如发射宇宙飞船,发射卫星,水的蒸发,枪炮的射击等等是同样的,都要克服地球的引力束缚。人们活动的范围比实测光速的实验广泛的多,所以都知道在高山上水的沸点远低于海平面的摄氏100度。当然,如果光被理解成为电磁波,就相差的无法比拟了!

怎样证明光速多变原理呢?

9 光速多变原理的实验

(1)实测光速必须舍弃光学透镜,防止陷入“光速不变原理的陷阱”。我采用小孔成像的原理,用空气镜头。

(2)要区分光速,必须使感光胶片平移。

(3)必须使小孔的关闭和胶片的移动联动。

(4)由于星光很弱,小孔很小,所以必须使上述联动曝光操作连续多次进行。

照片分析:原底片宽6厘米,已从负片改为黑白色正片,未作其改动。可能还需要左右翻转一次,以使之与天空一致。

结论:(1)可以明显看到:各星在胶片平移时形成的光点。(2)虽然胶片的平移速度相同,可是,光点的距离各不相同。(3)星光越亮的距离越小,星光越暗的距离越大(光速越慢)。(4)可以充分证明我的“光速多变原理”是正确的。(5)按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质量和他们的半径,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星球表面发出的光子的速度。

10 结语

本文在物理学的意义相当大,不但破除了电磁波的虚拟概念,而且将正确分析红移的性质,从而动摇宇宙大爆炸、黑洞的错误理论,完全纠正了宇宙观。上一篇《论电子的一分为二》把电力线磁力线提升为电磁微子;此文《论光速的多变原理》算第二篇吧,主要提出万有引力(中微子场)对光速的影响;很快会发表第三篇《论万有引力和强力、弱力》;合起来成为《微子论》吧!希望我的《微子论》对今后的理论和实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立功,王珂.论宇称守恒与不守恒并存的理论基础——根据发射的光子的具体情况而定[J].科学家,2013,5(2017年17期):8283.

作者简介:王立功(1935),男,汉族,河北涿州人,万宁兴隆王立功科研中心,总经理,资深研究员,吉林高职机械科,沈阳俄专,北京化工学院夜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北京红旗夜大学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全面创新,纠正所见谬误,改善世间自然。

ino开发实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851.

[4]张萍.超声波避障智能小车的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7,38(11):4043.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913112026Y)

作者简介:张园(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号处理、应用电子。

猜你喜欢

光速光子引力
光速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首个三光子颜色纠缠W态问世
“十光子纠缠”成功实现
感受引力
光速生发器
光速有多快
A dew drop
光速有多快
Reading for Fun and Improvement in Reading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