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2020-03-24黄荔梅

时代金融 2020年5期
关键词:市场化多元化

黄荔梅

摘要:以往在人才评价机制上,是以“行政评价”为主,造成人才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准确;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中,要以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创新方式。勇于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人才评价  多元化  市场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人才评价的行政化倾向,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因此,推动人才评价市场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动人才市场化评价体系,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人才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就应指向哪里。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决定人才评价效能的重中之重,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是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关键所在。现有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相对注重“四高”(高学历、高职称、高经历、高荣誉)因素,而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工作水平、业绩贡献等指标偏少;较侧重于人才既有的荣誉、业绩、学历,而体现人才在企业、事业单位价值贡献的指标较少,人才评价标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局限性。

要遵循科学评价规律,立足本职岗位评价人才,强化“业绩+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加突出人才的能力、业绩、贡献和潜能评价,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为保障评价体系的先进性、实用性,要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对评价标准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和人才的评价认定上,实行“效益评价优先”的资格认定和综合评审相结合、市场评审举荐、技术权威机构认定的立体评价办法,加强对优秀创业创新人才的抢夺和吸引。要立足本职岗位评价人才。强化“业绩+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如可将学历、职称、论文等评价指标调整为专利、个税、获得融资以及成果转化等体现市场成效的指标,或根据人才薪酬纳税、技能岗位工作年限、专利实际完成等予以认定。

二、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

目前,人才评价主体总体上是由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政府认定、企业选定、专家评定仍是评价人才的主要方式,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市场认可的多元评价机制还未形成。而专家评审会评审仍是主要方式,专家评委“主要以材料定人”;对基层人才简单套用论文科研指标,对应用型人才套用基础学科要求的基本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企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同行业没有根据行业区别细化评价标准,导致评价和使用相脱节。由于没有形成企业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评用脱节,导致人才评上了,用不上;能用的又评不上,人才的真实水平未能科学反映。

现行的人才评审方式方法不够多元化,政府认定的人才评价方式使人才评价主体局限于行政,由于行业類别的复杂性,行政管理人员不一定能做好按行业分类别进行人才评价,导致评价和使用相脱节,使评价结果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适用性不强。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健全评价人才的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要鼓励现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政府承担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监管,政府应下放评审权利,指导建立本地权威评价机构。

要坚持评用结合,突出用人主体的评价主体地位。突破人才行政管理色彩过重、政府评价占比过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向用人主体放权,扩大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评价试点实施范围,深化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由龙头企业或行业组织牵头,对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行职称评审。下放评价权力,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评价权。行业评价对本行业人员的岗位、类型、层级在横向和纵向划分上要尽可能客观、全面、细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分类特点和评价区别,从专业属性、职业属性、岗位属性、从业范围等多维度分类。扩大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着力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可以进行人才评价区域间互通互用,避免行政资源浪费。如对具有海外工作经历且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或工作地国家相应资格证书等条件的,或曾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过部门项目主管以上技术职务的,采取直接认定方式授予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实施职称自主评审,委托专业人才管理服务机构,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绿色通道。又如,北京、上海等地都实施了高层次人才评审的“绿色通道”,北京提出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直接参评正高职称。

三、引入行业评价和市场评价

事实上,由于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普世和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社会化评价良莠不齐,企业认可度不高,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还有较高难度。当前,要依托部分成熟的行业协会试行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发挥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用人主体评价作用,政府授权行业协(学)会、行业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自主认定人才,并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以市场化思维为人才“松绑”。如,上海提出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只需在引进人才到岗后向人社部门备案相关事项,编制、人力社保等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又如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化职称评定职能全部向行业组织转移,共有30家行业组织承担了45家评委会组织工作。加快推动健全完善各类人才行业协会职能,尤其是重要产业领域的人才协会,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等形式,培育各类人才行业协会自主评价行业技能人才,为集聚更多高层次产业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突出综合多元的横向评价方式。逐步转变原先传统单一的纵向人才认定,实施综合多元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方式,从原先政府部门“一家评”转为行业协会、企业“大家评”,从原先人才只能“阶梯式”上升转为可以“垂直式”提升。结合实际,引入市场评价,特别是针对应用技术开发人才,将用户的第三方评价以及市场的反响纳入评价机制。从人才评价手段的发展方向来看,选择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才是未来人才评价的主流方向,但由于目前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各种条件还不成熟,因此,要想真正完善人才评价手段,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配合,如:鼓励现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政府承担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监管;政府下放评审权利,指导建立本地权威评价机构;引进国内外权威机构等。

四、深化人才评价的“放管服”改革

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服务质量,要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人才服务优势。加快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建立“商务助理、创业天使、生活保姆”的服务专员制度及高效精简的“一站式”服务机制,集中为人才提供评价认定、兑现待遇、创新创业、生活等“极简审批”和“时间备减”服务,建立“线上+线下”同步服务网络,打造一个集人才展示和政策宣传、人才综合服务、人才交流和项目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要加紧落实人才挂钩联系制度,运用好服务专员这支队伍,主动联系服务所在领域的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其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

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构建“职业+生活+荣誉”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将评价结果正面效应体现在人才生活工作各领域,激发人才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按照政府制定的统一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核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建立与完善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2]孙一平,戴阴静.让人才评价“指挥棒”更有效用——解读《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4).

[3]周睿棋.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4]人社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解读《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J].劳动保障世界2018 (10) .

[5]沈克正.建立与完善人才评价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6(6).

[6]俞家栋.怎样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J].时事报告,2018(4).

[7]刘林慧.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1).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FJ2019ZTB073)。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市场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