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研究

2020-03-24谭俊涛蒋晓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城镇化社区

谭俊涛,蒋晓丽

(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1],并且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村镇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进一步显现[2],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造成严重阻碍[3]。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成为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寻求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以及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4]。社区是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的制度平台[5]。

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些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出现相当程度的虚假城镇化,“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6]。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提出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城镇化规划的重要部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也指明了建制镇和小城市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要方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城镇化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城镇化发展模式[7],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是在政府和市场双重驱动力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对城镇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刘彦随等学者对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及农村空心化、空心村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8,9],发现许多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现象[10],说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的迫切性。关于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学者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内涵、路径探讨、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11,12],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13]、空间布局[14]、建设模式[15]、路径选择[16]和国外成功经验的介绍[17]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组织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19]。学者们就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动关系[20],但是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及其作用原理进行系统的论证,本文以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城镇的区位关系为依据,将新型农村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对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理清了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对区域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1 新型农村社区类型及其特征

不同的地理区位导致自然村与中心城镇有不同的作用力,中心城镇的作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依据自然村的地理区位,将新型农村社区划分为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三大类,其区位特征和社区形成过程如图1和表1所示。

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指已经被纳入城市建设布局的城中村、城郊村整合而成的新型农村社区。随着中心城市的蔓延,位于城市郊区的自然村变为城中村,进一步发展为城市的一部分,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将城郊乡政府直接改为街道办事处或将村委会改为居委会,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居民。政府在这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处于决策主体地位,决定城镇化的方向、速度、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生产方式也由农业生产转变为非农生产。

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模式是以集镇为依托,发挥集镇联结城乡、辐射农村的作用,使位于集镇周边的村庄向集镇中心集合而建立的社区。这种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模式与农村城镇化道路相一致,是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框架下进行的,依靠中心集镇的集聚效应,促使农村人口向集镇流动,从事的产业由农业向工业转变,农民依旧拥有土地,并且部分居民依旧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过程。

图1 三种类型新型农村社区演化示意图

表1 三种新型农村社区对比分析

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是指远离中心城镇的一批自然村,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利的村庄作为中心村,由地方政府领导,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通过兼并周边村庄,并统一组织建设的社区。这种社区的优势在于以强带弱,改变以往村庄规模小、配套设施落后的局面,实现居住空间、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等的集聚优化。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

2.1 对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地理学研究城镇化强调它是一个地域空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地域扩大两个方面[21]。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的雏形,是城镇数量增加的初始阶段。受资源禀赋、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庄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稠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与一般村落产生分异,远离中心城镇的村落进行合村并点过程中往往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作为中心进行居住区的重构,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聚落的数量减少,规模增大,使聚落由分散走向集中,这一过程中引起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的集聚,同时也引起了居民耕作半径的增加。

2.2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人口结构影响最大的方面是就业结构,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必须寻找非农产业作为新的生计,迫使农民发生就业结构发生改变。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由于耕作半径的增加、生产工具不易储备、农业生产大机械化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土地经营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新型农村社区要趋向一种平衡和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互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非农就业数量的增长[22],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人口就业结构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

2.3 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近郊的农业用地转化为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空间缩减,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缩减;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推动了土地的流转,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推、拉力作用下向城市转移,转向收入更高的城市非农部门[23],同时,农村宅基地的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促进城镇化规模。农村工业发展已被证实为是农区由落后走向发达、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经阶段[24],因此社区工业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依初始主导环境条件将社区工业发展型式归纳为农副产品加工型、城市扩散辐射型、矿产资源开发型、外资外贸推动型、人力资本推动型、市场加工循环推动型6个类型[25],依靠社区政府和个体为基本推动力,促进社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依靠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家乐、乡村特色旅游等服务,吸引城市居民旅游消费,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旅游经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三次产业(优质种植业、特色工业、观光休闲业)的优化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2.4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农民搬入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得到改善的是居住条件,由原来的平房变为楼房,住房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26]。社区建设使原先分散的居民走向集聚,使居民享受医疗和教育更加方便,同时社区的建设使原先的教育、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另外,社区的文体生活相对于农村要丰富很多。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农民的文明化,通过知识、技能培训,使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的新型农民。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农转非,享受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待遇,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改革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全体群众的社区管理体系,保障社区治安、文化、卫生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社区的建设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方面提升了区域城镇化的质量。

2.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制度缺失、意识淡薄,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社区卫生管理使新型农村社区摆脱了原先农村“脏乱差”的旧貌;社区都采用集体供暖,改变了原先农村“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旧貌;社区采用集体供水,生活用水的整体质量得到改善。整体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镇的质量。

3 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科学规划、梯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的选址、社区规模要经过严谨科学的论证,充分考虑经济、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积极听取村民的意愿,适当帮助弱势群体,科学规划新农村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采取试点先行,梯级推进的方式开展,切忌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对部分偏远地区以及山地丘陵地区可暂时先不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的建设时限要避免“一刀切”,避免大拆大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就业为先,积极发展社区产业。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把居民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社区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可以通过与周边企业协作、社区服务、农业合作社、工业园区及自主创业等方式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另外社区要为居民无偿安排各项培训,增强居民的就业技能。社区自身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区发展的支撑,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农业生产,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发挥社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第三,严格复垦制度,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要加速宅基地的复垦工作,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准将节约的指标调剂给城镇建设使用,取得的增值收益应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拆迁补偿。居民入住社区应继续保留承包地经营权,在居民自愿的情况下加速耕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最后,强化社区管理,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将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同时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功能[27]。逐步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保障社区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城镇化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路径
家乡的城镇化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