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蝉的前世今生(下)
——中国古人蝉之情结

2020-03-24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西汉墓葬

春秋战国时代,带钩风靡一时,横可束腰带,竖可挂配饰,是当时王公贵族的标配。带钩从金属到玉石,各种材质都有。在士大夫的贵族精神和比德于蝉的意识支配下,蝉自然而然也成了带钩纹样的主题之一。或许佩戴带有蝉纹样的带钩在腰间,就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保持贵族风度,履行士大夫之职责。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玉器最为繁盛的时期,无论礼玉、佩玉还是葬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对玉蝉,可以作为西汉早期以蝉为题材的代表文物。玉蝉与真蝉大小相当,蝉的鸣片、刺吸式口器、腹的分节、凸起的复眼、六只收于身下的足和翅膀的脉络刻画得惟妙惟肖,与以写意为主的中国艺术风格大相径庭。玉蝉有自上而下的隧穿,表明其佩玉的功能。一雌一雄两只玉蝉,既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的观念,又做到了以蝉自比。一只玉蝉被放置于饮酒的玉羽觞之中,似乎在暗示,玉羽觞盛放的是可比雨露的上等佳酿。在汉代炼丹求仙流行的大背景下,这对玉蝉,除了比德,还有饮清露求仙的寓意。

类似的蝉形玉佩,在西汉其他墓葬也有出土。中山靖王墓出土的一组串饰中,有一件微雕的玉蝉,大小与一只苍蝇相当,但不失写实之风。

口琀带着人们对死后依然可以丰衣足食的祈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口琀并无定制,通常都是珍贵的东西,如玉、玛瑙、水晶、珍珠等。西汉早期的玉琀,通常被做成扁平状,以便塞入死者口中。更早期的口琀更为多样化。从西汉中期开始,如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出土的口琀,已经具备蝉的形态,两蝉左右并列,实际是一个玉剑首改制的。此后的玉琀,皆以简单的刀法雕刻出简洁的蝉形,并不刻画细节,但形神兼备,俗称“汉八刀”。这种蝉形琀,在其后的东汉成为葬玉的标配。

古人认为蝉以喝雨露为生,据此推断,蝉一定吸收了天地的精华。对于渴求吸收天地精华的人们而言,也许吃蝉是个很好的选择。于是,汉代人在撸串的时候,也会烤上几只蝉来吃,既可解馋,又能吸收日月精华,可谓一举两得。

魏晋开始,外来文化的强势渗透导致了中国原生文化的变革,但蝉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西晋的临沂洗砚池墓地,还是南朝的南京墓葬,都出现了蝉纹金铛,缀在冠冕的额前,金光闪耀。这种金铛通常使用了炸珠焊接这种进口的金器加工技术,结合中国自身的蝉纹,可谓西为中用、中西合璧。

佛教推崇莲花,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和蝉的气质相仿。于是,在一些佛像的额头,出现了蝉纹,可谓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

到了唐代,使用炸珠焊接工艺制作的蝉形金饰依旧流行。佛教文物依旧不乏蝉纹装饰。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具有陀螺仪原理的鎏金银质香囊上,錾刻着蝉与枝叶纹(目前解读为蜂纹,笔者认为是蝉纹),这或许暗示着佛的超凡脱俗。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虞世南写出咏蝉的诗句自比,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唐宋以后,艺术走向世俗,深层的文化内涵逐渐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浅显的含义,比如谐音。在苏州五峰山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金蝉玉叶。金质的蝉,趴在一块半透明的玉质树叶之上,以金知了、玉树叶来谐音“金枝玉叶”。这是明代首饰中的上乘佳作。

清代,出现了玉石与金属材质结合的盆景摆件。此时的蝉已经不再是德行的比拟,也不是有着灵气的动物,只是一个常见的自然场景的创作题材了。

中国古人并没有深入机理去探索自然的思维,表象而感性的理解,产生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这也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的根本原因。

科学的进步,让世界失去了神秘感。今天的蝉,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就只是“声声叫着夏天”的儿时记忆。然而,蝉题材的文物带着曾经有过的文化内涵,静静地陈设在博物馆的展台上,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

猜你喜欢

西汉墓葬
西汉国家权力对蛮人族群的渗透——基于走马楼西汉简所见无阳蛮人的探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