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0-03-24策划本刊编辑部

电脑迷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农业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李 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广大新农人投身到新农村,众多新技术应用于新农业,农业农村发展蒸蒸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双新双创”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着先进技术的新农人回归农村。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把农村作为了圆梦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为乡村带来勃发的生机。他们扎根乡土,用先进实用的经营知识以及智能制造、生物工程和现代信息等科学技术,在田野上燃起农耕文明新的曙光。

城镇化率升至58.52%,城镇常住人口总量破8亿人;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降到8%以下,占7.9%——两个统计数据背后,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新格局赫然凸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三农”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与乡的关系也在经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洪流中,一批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支生力军。

他们多数为“80后”“90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习惯于“跳出农业做农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型职业农民,也叫“新农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农人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何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和产业发展需要,主要依靠农业及相关产业经营获得收入、以务农为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其基本要求包括:具备一定文化与科技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富有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农业经营、农业专业化服务、农业管理的主体,既要懂经营,又要懂管理,还要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二是农业新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只有广泛掌握生物科技、计算科学、现代管理等知识,才能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三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技能的使用者和发明者,没有新的技术装备武装现代农业,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没有新的优良品种被培育推广,市场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四是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创新者,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联结为一体,将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农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使农业成为集种养、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新业态。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得到了快速发展。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7年5月9日,农业部遴选出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8年10月26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在济南举行,并发布了《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指数》。培育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要看能力和素质

当前,产业形态、农村社会、农业从业者的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然瞄准在乡务农的农民,但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对他们进行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帮助其较快进入新型职业农民角色。

四方面剖析“新农人”群体出现原因

在新农人群体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新”。大多数新农人还是来自农村,在城市或者其他领域获得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后,渴望着在农业领域展示才干、发挥能力、创造事业,走出一条新路。所以,也有人将这种渴望称之为知识精英的农夫情节。

实际上,这个被称之为“新农人”群体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实现自己的农夫情节,有迫于生计的人,也有向往农村生活的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向往农村生活。一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对农村清新的空气、洒脱的生活节奏和形态无比向往,所以,就出现了一群“隐居”到大山之中的“时尚农民”。

二是政策扶持鼓励。现在,随着支农惠农的政策逐步加大,在农业领域创业更易获得成功,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对从事农业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农人。

三是多元农业发展。农业不仅具有保障食品安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原料供给、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样一个多元农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极大拓宽了农业发展的路径,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为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农业多元化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所以便有一批批新农人在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领域应运而生。

四是农村问题感召。农村存在的问题,对于从农村出来的人说,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解决农村问题时,只能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而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资本”,于是便开始思考着如何用自身拥有的能量去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因此,农村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成为新农人返乡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三年计划培养400万“新农民”

2019 年5 月30 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当日在京宣布,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其中包括三年计划培养400万“新农民”。

该行动计划三年分“两步走”:到2020年基本形成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到2022 年初步健全该体系,包括完成培养400 万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等任务。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据统计,2018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4.93%,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离不开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据介绍,该行动将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培训培育,如小农户群体、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和农村妇女等。该行动还将提升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普惠农服务条件等,计划到2022 年建成一个全面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的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活动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基本覆盖;充分发挥手机“新农具”的科普作用,建设完善科普中国App、云上智农App等手机移动端传播体系等。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一系列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革政策极大促进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推进农民职业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时期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就是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主导力量,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成为发展第一产业的主力军,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民职业化的核心意义在于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提高农业生产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转向非农业生产领域,从乡村转移到城镇,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农业人才缺失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当前必须要加快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健康发展,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从农村流动至城镇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此外,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许多新生代农村青年对土地非常“陌生”。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培育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够将其掌握的专业技术与农业规模生产、经营结合起来。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着眼点是“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指引下,我们要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的全面、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想如期完成既定目标,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民素质。要加快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良好、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农业现代化。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正在从单一的农户种养及手工劳动为主,向多元主体、大面积农业机械耕作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依赖机械和科技的运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能够使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使农业生产不断提升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农产品投入产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农产品合格率及安全性逐渐提高。但监管制度的约束只是外因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必须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加,合作社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使农产品质量更加统一、规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农产品来源的可追溯,可以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助力农业现代化。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到2020 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 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农业职业培训普遍开展……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农业的关键;重视人才,就是重视农业的未来。当前,我们必须要顺应时代大势,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职业农民的权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于那些没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要使其既能享受土地改革的红利,又能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让农民在城市里有归属感,没有后顾之忧;要给那些在城市里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技术和有了一定财富积累后返乡创业的农民以更大的政策空间;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要加大技术、知识培训,使更多农业从业者成为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

吸引社会各界人才带着技术到农村去,带领职业农民扩大农产品发展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鼓励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投资,进一步扶持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鼓励城市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有经济实力、技术能力、有潜能、善经营的人员流向农村,到农村投资兴业。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开展培训、集训,以提高这些带头人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能力,要加强跟踪服务,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事企业就地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创新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推进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将会是一个需要认证、受人尊重的热门职业。各级政府要与各类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鼓励那些具备条件的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事企业,通过政府的市场化运作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训既要融入到产业之中又要服务于产业。加强“产”与“教”的融合、“校”与“企”的合作,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拓宽培育渠道。各级政府的农事企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应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新型职业农民实地培训基地及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各地各类农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学习、观摩、实践机会。

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创新培育模式。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线上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培训服务。逐步实现集中培训与线上线下培训的融合发展。分阶段地组织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和生产实践。有条件的农村可以组织部分新型职业农民“走出去”,进行跨区域交流乃至国际交流。

相关链接

“新农人”为乡村带来无限可能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与壮大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亮点。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规模初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有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返乡创业,规模经营,专业农场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

在船口村,一提到玄熙楠,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85 后”年轻人,既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也是他们心中的“领头人”。

2014 年,在外创业有成的玄熙楠回到船口村时,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农民的种植方式还比较落后,多数村民收入微薄。几经考虑后,玄熙楠决心回村里再创业。

2015 年,玄熙楠利用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及申请的贷款共175万元,承包了村里的67 hm2土地,购买了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创建了熙楠玉米种植专业农场。

然而这第二次创业,远没有第一次来得那么顺利。创业初期,玄熙楠遇到了各种问题:玉米种子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结果是产量下降。“这年轻人怕是在外面待久了,根本不懂庄稼事儿了吧!”乡亲们的质疑声蜂拥而至,就连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已初具规模的事业不干,偏要回到村里创业。

“年轻人就该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咬着牙干下去!”玄熙楠顶住压力,总结教训。对于自己农业技术方面的欠缺,他除了走到田里为玉米打药、施肥、除虫,余下来的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品种选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种植大户,咨询推广站的技术员。为了打开市场,他还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多渠道解决销路问题。

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农场就创造了销售额130万元、纯收入60多万元的骄人“战果”。

致富不忘众乡亲。玄熙楠主动把村里的困难户招入到了专业农场,让他们以土地入股,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农机。在玄熙楠的示范带动下,更多村民也开始发展规模经营,并希望加入他成立的专业农场。目前,玄熙楠经营的专业农场面积达到215 hm2,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台套,年产玉米240 t、水稻120 t,年收入300多万元,成功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增收。

2016 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玄熙楠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要让农民手中的土地价值实现最大化,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点,生活再富一点!”玄熙楠说。

绿色农业,科学种植,延伸产业链惠及贫困户。在五阳湖畔,花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里一派繁忙。在4.5 hm2地的园区内,9个大棚依次排开,除了一个大棚作为机动棚种植小西红柿等水果外,其他8 个棚都是葡萄棚。不同于传统葡萄长在地里,这里的葡萄长在控根器里。

“这些葡萄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市场非常好。”花迹农业总经理光蕊说。

今年30 多岁的光蕊,从小生活在城市,是南京理工大学高材生。看准了绿色有机农业的前景,打拼多年一直寻找突破的光蕊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她决定放弃安逸生活,选择成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2016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的根域控制种植技术,填补了山东省果树种植的技术空白,这种技术节水节肥、防涝、防土壤板结,而且美观,适合发展采摘游。”光蕊言语里充满自豪。大棚内全部采用保温被、卷帘机、水肥一体化灌溉、控温炉等先进设施,并采用物理防虫法。

这样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也让附近村庄的农民惊讶不已。石马镇桥东村村民李玉珍就是其中一位,他年轻时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带领农民种的是西红柿。

“那时候都是大水漫灌,现在是水肥一体化,用的都是有机肥、水溶肥;那时候都是露天种植,只能根据季节生长,现在通过控温可以改变西红柿的生长周期;那时候西红柿长染病没有别的办法就得打药,现在坚决不用农药,全是物理防虫……”李玉珍笑着说。这些创业青年了不起,他们的种地方法和老方法的不同能说上一天一宿。

在科学种植的指引下,光蕊的葡萄田园还延伸产业链,培育起了白星花金龟,这种虫子能消化大量的玉米秸秆,成虫后又可成为药材,既延伸了花迹农业的产业链,又是一个扶贫项目,无法外出的贫困户可免费领种虫回家养殖,长大后光蕊全部回收。

调整结构,引入新品,大荒地村没有了荒地。

在大荒地村,有一片火龙果园。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片区域因为气候干旱,还一直是无人打理的泥石流荒滩地。这片果园的主人徐庆,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作“小龙女”。

2013 年,怀揣着美好向往,这个年轻的姑娘将荒滩作为实现自己田园梦想的“试验田”。

创业伊始,徐庆多方学习,为农业种植进行知识储备。为了取经,徐庆赴广东、广西等多地调研。在仔细分析研判后,红心火龙果成为徐庆的首选。“甜度高、水分足、营养价值高,昆明还没有这项产业,种植成功的话,在当地会很受欢迎。”徐庆说。

看准了红心火龙果的市场价值和东川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徐庆从村民手中流转了7.3 hm2土地用于种植火龙果。2014年5月,第一批火龙果就成功挂果。尝到甜头的徐庆在2015 年又承包了27 hm2荒滩准备开发种植火龙果,目前改造完成13 hm2,都已经种上了果苗。

“这些都是没有打过农药的,我想把更健康的火龙果送到消费者手中。”对于种植理念,徐庆有自己的想法,“坚持绿色种植,通过研究火龙果生长习性,釆用物理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植株病虫害发生。”

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不同,徐庆火龙果基地中60%的产品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的,20%供消费者进行果园采摘,20%用于加工成火龙果果酒。“电商平台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体验式的果园采摘伴随着越来越火的乡村游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徐庆介绍,“多渠道的销售模式为我们将来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发展加工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走出了打造品牌的第一步。”

因为火龙果非常适合在东川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种植,这片种植基地的成功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向。

徐庆介绍,火龙果每667 m2产2 000 kg,按照现有的销售模式,售价为10元/kg左右,每667 m2收益两万元,纯收入能够达到8 000元。村民们把土地统一出租,还在果园里打工挣钱,大荒地村没有了荒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园村。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