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道路命名刍议
——以东北某市为例

2020-03-24陈珣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侨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名称命名道路

陈珣(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从基层响应文化建设号召、从细节践行文化建设要求呢?基于文化传承视角,通过对东北某市道路命名的基本规律及其传递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厘清了该市道路名命名的特点与缺陷,并提出城市道路命名应坚持的六项统一原则。

一、某市道路名称现状及其缺陷

道路的冠名一般遵循“专名+通名”原则,专名指带有辨识性的字词,作为区分两条道路的主要依据;通名是按照道路的长度、宽度、走向、主次程度等属性划分的,具有固定性,如“爱民路”,“爱民”是专名,“路”是通名。通过对东北某市800多条道路通名梳理,发现其道路的通名以“道、路、街、环岛、巷”为主,其中以“路”为通名的最多有400多条,以“街”为通名的紧随其后有300多条。此外,还有6个“环岛”、4个“道”、3个“巷”以及45条既无通名也无专名的县道、乡道等。

首先,笔者发现规划与建设存在脱节错位,缺乏前瞻性。该市道路命名是在建设工程竣工之后开展的,新道路投入使用需要马上命名,因而道路名称具有随意性,甚至带有歧义。究其根源是相关管理和规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所致,部门间疏于协调造成管理缺位,道路命名滞后于道路建设,从而使道路名称过度自由化、个性化和主观化。

其次,专名重合,指向混乱。道路名称如同人名,一定是有所指且区分度明显。该市现有道路的名称存在专名趋同现象,如湖滨中路与湖滨中街、发展路与发展街、奋斗路与奋斗街等。一个专名多个通名共用,千篇一律的情形下既增加市民辨识难度,又阻碍城市建设管理。再者,道路名称没有任何规律及来由,单纯的汉字拼凑而成,使人听后不知所云,如车卫路、晨趣路、帅亿路等,既拗口又无任何意义,这使道路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打折扣。

还有,城市特色不足,虽然前文提到该市道路名称体现了城市文化元素,但还是存在体现不全面、内涵不深刻等弊端。当然,这和该市移民城市的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但是作为一个拥有光荣传统的城市,作为一个曾涌现出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并享誉世界的城市,显然对这位模范和他所展现的精神发掘不够。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该市道路名称对文化的传承力较弱,文化承载及传承功能处于悬浮状态,虽有涉及,但纯属蜻蜓点水式。如果有人以该市是新兴城市,历史底蕴匮乏为借口否定该市道路名称的文化传承功能,那就是对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罔顾!当城市道路成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时,它能发挥历史传统、人心教化、文化传播等作用,进而为文化传承提供土壤。道路没有文化内涵,市民期盼寻求的归属感、城市发展亟需的内生力量、传统文化继承的多元立体性都将无从谈起。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道路命名原则探析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道路命名这一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核心要素,构建道路命名原则体系。

(一)坚持便民本位与文化取向相统一

道路名称是城市肌理,能为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带来诸多便捷,它的首要功能是空间定位和地标指向,亦即服务市民。因此,在提倡通过道路命名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便民本位与文化取向相统一,强调道路名称便民利民的服务本位功能,在尊重其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文化诉求。便民利民是道路名称的存在基础,文化传承是道路名称的价值升华,道路名称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命名过程中,既要反对一切以文化传承为由忽视道路名称服务功能的极端主义文化取向,亦要反对一切以便民为由忽略道路名称文化传承功能的惰性管理思维,促成便民本位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二)坚持路名规划与道路建设相统一

城市建设中,道路名称规划相对于道路建设的滞后性,直接影响道路名称的文化内涵及生活实用性。道路建设完成后马上投入使用,此时再予以命名,将难以保证大量道路名称被充分论证,从而导致名称要么千奇百怪,要么大面积重叠。而要避免这一缺陷,就要坚持道路名称规划与道路工程建设相统一。道路工程建设方案获批后,地名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互相协调,及时沟通,在多方主体充分参与和讨论之后定下道路名称。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系统性、创造性地融入道路名称中。

(三)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

关于道路名称的文化传承效用,一些城市也开启了实践道路,如洛阳市保留的含嘉仓街,系由隋唐两代粮仓而得名,且沿用至今。的确,这些历史文化城市的做法确实考虑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但又显得流于表面。含嘉仓街虽然保留了传统,但是这一拗口名称真的考虑了现实因素吗?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集合,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名称往往是从一系列的概念丛林中随机摘取,未加创新。道路命名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并不是单纯地将传统名词照抄照搬,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解构和重构才能实现。这里所指的“反思-解构-重构”是一套逻辑严谨地应用于道路命名的文化创新模式,是对传统文化有了细致的理解后加以反思,对其核心内涵予以深入分解、解释,而后将现实情境考虑其中,产生符合要求的道路名称。

毫无疑问,文化传承对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重大并不意味着高居庙堂,恰恰相反它应该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城市道路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件,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内涵、市民记忆的一种体现。在发挥道路空间定位的基础性作用之上,赋予道路一定的文化内涵,实现道路命名与文化传承要求有机契合,即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研究与构建,也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当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物质载体相互连接,形成内在性耦合,传统文化的意涵将由抽象性转向具象性;物质载体的价值效用也将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将因此实现质的转变。

猜你喜欢

名称命名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