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20-03-24陈一博西南林业大学

侨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哲学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陈一博(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璀璨的历史,进而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十九世纪面对列强的侵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族失去了向心力,中华民族在求索与抗争中坚韧前行。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华民族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飞跃。研究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国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融合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我国领土的侵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地的输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重创。此时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思想都无法与侵略者抗衡。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思想武器一样软弱,终于宣告破产。面对民族未来的走向,以儒学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或意识形态日益捉襟见肘,已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盘踞中国指导思想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代表着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这种农业社会的观念文化越来越表现出与现代性不相协调的特征,寻求一种新型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势在必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因为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向何处”的百年之问,中国人才历史性地选择了它,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马克思主义实现初步融合。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观点被马克思主义中新的思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一面被逐步摒弃,与时代不协调的部分也不再采用。每个时代所具备的时代文化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不能摒弃与当前时期所背道而驰的传统文化,便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磨练,对于国家团结、民族统一、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关系的进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传统文化再次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完成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转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枯木逢春,而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大地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国后我国相继提出改革开放、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这些命题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谐等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观点有机结合的成果。虽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但它们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具有诸多相似、相近和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类”属性。例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即都具有无神论的共同特征。中国哲学没有“创世纪”的观念和关于“一神教”的启示,后世儒家不乏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大师,自秦汉至明清,从王充到王夫之,无神论汇成了儒家的主体精神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无神论,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无神论一样,都拒绝来世观念,主张重视现世人生和现实社会。此外,两者在实践观上具有相通之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观点,然而重视实践、拒斥玄虚之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从孔子到荀子、王充,再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大师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他们在对“实学”和“知行”关系的论述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颇多契合之处。不同的是,儒家更多强调道德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张“革命的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遵循马克思主义中扬弃的指导思想,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创新,进一步绽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马克思的群众史观的指导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例如颁布《振兴中华老字号》的条令、扶持民间百年老店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证明。

百年间,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孕育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在此体系下的中国,其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让国家有了文化自信,并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未来,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会得到高质量、可持续的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哲学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菱的哲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小包哲学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