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首个独立成功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木雕神像

2020-03-24王海霞

侨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金箔神像佛像

文/王海霞

澳门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多个文化遗产,木雕神像就是其中之一。木雕神像起源于民间宗教信仰和渔民的祈福。澳门前身只是个小渔村,常年出海捕鱼的渔民,难免会遇到疾风大浪,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将祖先或神灵的神像摆放于船头或家里来祭拜,为出海的渔夫祈福平安归来。早期,渔民没有陆地上的房子,船上即是家里,因此还会雕刻一些小的配饰物件和神像或祖先的牌位来佩戴,神像的雕刻业由此兴盛起来。

澳门木雕神像的顾客主要是渔民和信教徒。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渔民的鼎盛时期,当时澳门总人口的1/3都是渔民,所以对木雕神像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周边地区的渔民和内地的客商,还有一些东南亚的客户也会选择在澳门购买木雕神像,因此促使澳门木雕神像的产业迅速发展与壮大,制作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那个年代的神像店铺称为“公仔铺”,大部分集中在新埗头街,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形成规模的产业。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因为战争,生意萧条受到的影响,许多店家陆续关门。到50年代末,澳门经济趋于工业化,渔民也少了很多,神像店铺的生意更加萧条,到七八十年代神像店铺所剩无几。

澳门的神像雕刻从简单小配件雕塑,到今天难得大型佛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进与优化和创新,依然保留着古法制作的优良,如古法漆艺、金箔工艺、传统的佛像造型设计。当时主要以木制为主,整雕和接雕的制作手法,还引进一些外来的先进工具,以及制作手法和接合点技巧。这样不仅是单一的木雕神像,而且可以制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贴金木雕佛像,甚至高达36吨的木雕大佛。木雕神像是一种工艺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它的制作过程包括造型设计,一般会选头部和脸型圆华,三庭饱满匀称,眼睛有神微笑俯视,鼻子大而挺直,嘴角略带微笑的造型。在选材上,根据客户需求,一般以樟木和柚木为主,这种木料防蛀效果好,还有些珍贵的木材因为价格比较高,很少用到。

神像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分为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贴麻布、底漆、造漆线、贴金箔、上彩等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其中制胚雕刻、打磨造底、贴金箔、上彩为四大重要工序。

制胚首先是选木料,有两种工艺方法,接木和整木雕刻方法,一般选用整块木头来制作,有特殊需求的也会采用宁波接木法。接木法的优点是可以长期保存,但是制作工序复杂、工期长、浪费木料、成本高。制胚是神像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包括粗胚和修光,主要工具是斧刀、冧刀、木槌。根据各部位的比例,劈出来大致的轮廓,即称为粗胚,俗称“去大柴”。然后再用细刀和冧刀修整精细,俗称“修光”,使神像的整个轮廓更精细。槽刀的刃口是圆弧形,不同弧度的刀分别用来雕刻神像的凹凸部位。现在制作大型神像除了用手工刀,还要用到电动的木器加工工具。

打磨造底是指将神像的木胎进行打磨、上灰底、贴麻布,然后上漆再打磨的过程,这也是做漆线的过程。漆底灰的原料取自瓦窑,经过处理后,与生漆按比例调和而成。生漆是天然漆树的汁液,可以使佛像表面坚硬耐磨,更利于打磨。上漆前分别用粗砂纸和细砂纸打磨光滑,在接合木缝的地方填平漆灰,接缝的地方再裱帖上麻布,第一层粗灰干后,再用砂纸去飞刺打磨。再反复上漆反复打磨,直到漆底完全光滑发亮。为了使贴彩和贴金更完美,就必须做好造底打磨,这样成品佛像才更结实耐用。

金箔在中国是传统工艺,有几百年的历史。贴金箔就是将金箔贴在制成的神像表面,使神像显得金碧辉煌,更有灵气。首先要涂上一层黏着剂金漆,然后晾干,再用油笔把金箔压在神像表面,要充分与下面的金漆粘合在一起,等到表面干爽后再用软刷整体加固,再过十天半月待底漆和金箔干透,在神像表面做一层透明漆来保护表面。

神像上彩是最后的工序,这种工艺也是常规的做法,让神像色彩鲜明。对神像最后的彩绘,使其轮廓突出,最终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澳门,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和挖掘非常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6月14日是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于当天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有510项,其中147项为首批非遗名录扩展的项目。澳门木雕神像作为民间美术雕刻类,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澳门首个独立成功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猜你喜欢

金箔神像佛像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金眼睛
佛像面前的菩萨
神像与踏脚石
驮神像的驴子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