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丽多彩的广东非遗从红遍华人世界的醒狮到憨态可掬的雷州石狗

2020-03-24

侨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永庆潮剧雷州

广东非遗成为最新“网红”

“总书记在潮州考察的时候提到潮剧,让我感觉太突然,太幸福了!”86岁的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在广州珠江边的住所接受记者专访时,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总书记这么关心地方戏剧,关心我们500多年历史的潮剧,这是我们潮汕文化的光荣,是对潮剧界的鼓舞!”

近期,潮剧等为代表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为最新的“网红”,潮剧、潮绣、潮瓷、潮雕、潮塑等纷纷成为“热搜”,潮剧名家姚璇秋对此感慨万千。

潮剧是中国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潮剧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潮剧界,姚璇秋是名副其实的潮剧符号、当代潮剧表演界的扛鼎人物。1952年,姚璇秋被前辈挖掘出来正式从艺。她主演的《扫窗会》《苏六娘》《荔镜记》《续荔镜记》《江姐》《春草闯堂》等剧目都成为潮剧经典。

“潮剧标志性的大锣鼓一敲,独有的音乐奏响,几条巷子都能听到,观众们就纷纷前来买票观看。”姚璇秋介绍,最火的时候,自己和剧团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演出,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姚璇秋平时还经常出席一些戏剧界的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对于潮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承一直不遗余力,她表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一优美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遗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现在,非遗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承载中国价值,也凝聚中国精神。

广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传统非物质文化,是广东人民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的记录和反映,并积淀成为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除了潮剧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在广东的文化遗产还有广东醒狮、粤剧、开平碉楼、洪拳、粤绣等。

舞动的醒狮——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全世界知名度极高的中国文化符号标签,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醒狮贺岁是全球华人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中国的舞狮文化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在汉代时就有舞狮的记载,唐代已有被称为“太平乐”的宫廷舞乐狮子舞。因为狮子被认为是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五代十国后,舞狮的风俗由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于是有了南狮和北狮之分。

在表演艺术上,南狮拟神,造型威猛,舞动起来鼓乐激昂,雄壮威武,所以南狮又有“醒狮”之称。醒狮作为岭南的民俗文化,在广东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逢喜庆节日,或重大的活动,必然有醒狮助兴,这个传统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醒狮文化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像广东醒狮的发源地佛山南海,就出现过一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黄飞鸿。如今,

在广东佛山的著名旅游景点祖庙的黄飞鸿纪念馆,仍有现场舞狮表演,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看,每逢节庆日,更是游客如堵。

2006年5月20日,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指尖上的非遗瑰宝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至宋代广绣工艺日臻成熟。清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刺绣等工艺。民国初年,广绣业出现了专业分工,名师辈出。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与苏、蜀、湘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远看炫目,近看精工”,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鲜艳、装饰性强等特点而别具一格。明清时期,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深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在欧美大受欢迎。

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专家胡继芳说,西方的艺术史学者认为,广东的金银线绣对17、18世纪的法国绘画、手工艺以及建筑艺术、室内装饰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路易十五时期,描绘华丽的宫廷生活的油画借鉴了金银线绣的技法。

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辉煌的粤绣工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优秀人才把粤绣等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潮流结合起来。

广州等地的服装设计师还在广东时装周等时尚舞台举行广绣嫁衣发布会,其服装以岭南文化传统手工艺,广绣和钉金绣作为主要工艺,部分面料采用传统手工艺,以天然植物色素作面料花型的扎染,深受市场欢迎。

雷州石狗——雷州的“地上兵马俑”

关于雷州人的石狗习俗文化要从古时说起。秦汉时期,传说有一只“盘瓠蛮”部落在此地生息,他们的寿命普遍很短,生育能力也很低。当时的人们觉得狗的生命力旺盛,一胎还能生多仔,就想像狗一样长命、多子,便自称为狗的后人,将狗作为图腾崇拜。

秦征服百越之后,置岭南三郡,汉、越的融合将石狗文化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雷州石狗文化经历了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守护神的过程。人们将石狗放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还会拜狗。

雷州石狗被誉为南方的兵马俑,一般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其大小和精致程度也不相同。以前小户人家的石狗通常个头小,做工比较粗糙,有钱人家的石狗个头大,做工则比较细腻精致。

在雷州石狗文化流传的时代长河中,石狗的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可谓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汉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朴,多为狗身人头,有着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明显特征。汉代至唐代,怀抱小狗的石狗被雷州人称为“送子之神”;足踩乌蛇的是“风雨之神”;足踩石鼓、铜钱、乌龟的是“福神、财神、寿神”;足彩龙印的是“护法之神”,还有云雷纹的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贸易情况和雷祖崇拜习俗。

2008年,雷州石狗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广东粤剧、佛山秋色、广彩瓷烧制、岭南押花、香云纱染整、佛山祖庙庙会、石湾雕塑、广州榄雕、广彩等众多广东非遗,共同组成了广东文化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集中体验广东非遗文化的街区——广州永庆坊

如今来到广东,想要在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到众多的广东非遗,可以到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来。永庆坊位于广州老城区的荔湾区,永庆坊和附近的恩宁路一带历史上就是广州多种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的聚集区之一,是广州著名的骑楼街,现今仍分布着包括西关打铜项目保护单位天程铜艺等在内的不少手工艺作坊。

著名的八和会馆、銮舆堂、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三雕一彩一绣展馆和咏春拳(西关)保护单位也都坐落于此。这里还完好地保存了传统老广州的日常生活方式,拥有种类繁多的地道美食,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文化区”。

坐落于最具“老广”风味的永庆坊,占地76公顷的非遗街区汇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10个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项目自2019年10月启动,经过街区氛围营造、大师工作室装修和试运营等环节,2020年8月22日正式开市。

据悉,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荔湾区政府共同完成的文旅重点融合示范项目,通过打造非遗街区,让非遗走向市场,使其更具生命力;让非遗成为可购可学可参观的旅游项目,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非遗街区现在已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

修缮一新的永庆坊,游客们可以VR体验醒狮,非遗街区还有“醒狮机器人”擂台赛、沉浸式体验广绣等一众“花式”非遗体验项目,目前永庆坊已成为年轻人和游客在广州游玩“打卡”的经典项目之一。

猜你喜欢

永庆潮剧雷州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一生的爱情
雷州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