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脉动”大湾区

2020-03-24王新滨

侨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脉动名录澳门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基于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留下璀璨而丰富的非遗文化,见证、诠释着一脉相承的久远过往——2006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凉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三地在非遗保护利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融通合作不断加速,一幅人文大湾区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龙腾凤舞歌盛世

这里是广东中山西区。十几条红色的木龙在古老的巷子里飞腾跳跃,时而如潜龙入海,时而如蛟龙盘旋。广东中山西区黄氏大宗祠门前,几十名豪放的汉子正在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醉龙舞。舞到兴起,汉子们举罐痛饮,仰天长啸,在漫天的烈酒与真性情中舞出风调雨顺和火红的生活。醉龙舞,始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就在中山市西区长州村,这是一种融汇武术、南拳、醉拳、杂耍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这份文化遗产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中山市开始重新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2009年,醉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腾伴着凤舞,共同奏响盛世华章。在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舞又称“五凤朝阳”,是流行于惠东县平海镇东门村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艺术。据《惠东县志》记载,平海凤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凤舞在每年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在隆重节日活动中表演,以祈求民康物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演时配以唢呐、铜锣、钹、鼓等打击乐伴奏。表演中的道白均用闽南语系中的“官腔”讲述,别具韵味。

这里是广州西关永庆坊。历史上的永庆坊、恩宁路一带是广州多种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的聚集区之一,是广州著名的骑楼街,至今仍分布着包括西关打铜项目保护单位天程铜艺等在内的不少手工艺作坊。著名的八和会馆、銮舆堂、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三雕一彩一绣展馆和咏春拳(西关)保护单位也都坐落于此。这里还完好地保存了传统老广州的日常生活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非遗活态文化区”。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广州非遗街区,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持续性运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进驻,打通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老商铺、老居民、老故事等“存量资源”和当下文旅融合、经济发展、游客口味等“新需求”之间一些尚不通畅的地方,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

通盘考虑,重新激活老城区街巷的传统文化活力。非遗街区能够让大家“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效引导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及创新发展,推动整个片区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非遗生态系统,将助力传承广州文化,传播广式风味。

近年来,广东省围绕非遗整体性保护、非遗传承人管理、非遗保护单位与工作站管理、非遗进校园等制度建设推出“组合拳”,全力推进新时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

据悉,根据《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部署,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建成1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1~2个非遗传播品牌,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该《方案》从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大力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好非遗传播交流等多个方面,推出非遗保护系列措施。而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日益普及,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在“2020广东非遗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提出,非遗保护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是非遗保护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广东需要建设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非遗公共数据平台。

除保护技术全面升级外,针对各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运行评估制度,是其中一大创新。广东省将重点围绕保护非遗实践活动、保持基本实践方式、尊重基本文化内涵、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尊重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保持乃至扩大传承人群等方面,对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开展评估,从而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计划。

文旅融合也为非遗“活起来”带来新的滋养。广东省鼓励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非遗传承发展的活力之源,关键在人。据悉,广东省将出台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其中,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且技艺性强的项目,还将开展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鼓励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合作,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加大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传统工艺培训力度,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情满香江一家亲

在香港,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孩童,都喜爱年代悠久的剧种——粤剧。源自南戏的粤剧以广东话发音,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等表演形式,由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众多著名剧目和演员。香江舞台上,锣鼓铿锵、丝竹悠扬,水袖翻舞、眼波流转,唱作细腻、身段挥洒;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沉浸其中,精彩处高声叫好,情动时鸦雀无声……“戏以人传”的梨园风华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演绎。

香港人还喜欢喝凉茶。以“茶”为名,实际上却是中草药熬成的汤。鸡骨草、夏枯草、金银花、罗汉果……能够入“茶”的药材品种繁多,大都具有清热解毒、去湿生津、散结消肿的功效,在温热潮湿的岭南是再好不过的日常饮料。走在香港街头,总能见到门面不大的凉茶铺。当天熬煮的凉茶盛在透明塑料杯里一字排开,不待走近,草药的清香已经扑鼻而来。别具特色的“茶”香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飘在每一代香港人的成长记忆里。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回归以来,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成立;2014年,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成立;2016年,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推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的第一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有 20 个项目,当中包括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个本地项目。

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香江大地上,历经岁月磨蚀依旧光彩熠熠。

经费短缺是制约和阻碍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因素,资金扶持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非遗传承人开展工作都是一种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18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预留3亿

凉 茶

元拨款,作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用。非遗办事处在征询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后,运用拨款于2019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市民可申请经费进行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存、教育、传承和弘扬等工作。而包括“社区主导项目”和“伙伴合作项目”这两个主项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的推出,无疑为非遗保护传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非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主导项目的运作模式是由社区人士或团体构思具体的计划,再向非遗办事处提交资助申请。项目的资助范围涵盖与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与清单项目有关的计划,因在香港非遗工作的发展情况及资源上的考虑,项目会优先考虑支持包括特定元素的申请计划,例如有传承团体或传承人参与的计划等;而项目的资助对象主要为能够传承或推广非遗的人士或非牟利团体。由于项目在资助范围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给申请者,加上申请门槛不高,所以社区对项目的反应非常热烈,在短短六星期的申请期限内,非遗办事处共收到90份申请。申请经非遗咨询委员会辖下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后,康文署最后决定为23个申请计划提供资助。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项目在申请期限内仍然收到73份有效申请,并批准了24个计划。相对社区主导项目,伙伴合作项目的资助范围更有针对性,申请门槛也较高,但其价值在于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进当下较迫切的非遗工作。

在香港,缘起佛经故事《目连救母》的盂兰盆节被潮人社团延续传承,以联系同乡情感、纪念先祖和超度亡魂。每到农历七月,不同区域的盂兰胜会相继举办,先是诵经游神,再是请街坊观看神功戏,最后是分派“平安米”。尽管是“鬼节”里的民俗活动,香港盂兰胜会却一点也不阴森。琳琅满目的花灯香烛,色彩缤纷的戏棚神坛,让胜会办得有如民俗“嘉年华”。在宗教意义上的“施舍孤魂”之外,盂兰胜会也凝聚着全社会慈悲向善的“正能量”,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非遗承载民族魂

2020年7月,由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主办的“20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博览会暨现当代工艺美术名家作品云艺术博览会”落下帷幕。这是澳门首次举办高水平的云艺术展。

据统计,云展开幕不到一周,浏览人数已近两万人次,澳门居民也多有观展并留言互动。展览期间,主办方开展了“金莲花奖”“梓匠名器”等奖项的评奖活动。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博览会评审委员会联席主席、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研究员介绍,此次展览针对参展的瓷器、玉器、砚台、紫砂壶及家具等六大类作品分设不同的奖项,邀请了二十多位中国内地、澳门及台湾的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担任评委。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理事长赵强介绍说,本次奖项的名称均源于中国历史人物,这些奖项名称既体现了展览活动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获奖作品的荣耀感。

澳门作为文化共融之地,不同的民风习俗异彩纷呈。四百多年来东西文化在这里扎根滋长,造就了澳门特有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形成了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秉承的是道教正一派的音乐传统,又融入了道教全真派音乐特色,同时还与广东民间音乐近似,至今保存的道曲达500多首,其曲目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传承人吴炳志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家族传承差不多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来没间断过”。为了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吴炳志邀请了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王忠人,两人合作整理乐曲。吴炳志或唱、或奏、或放录音带,王忠人则用二胡拉成相应的旋律再记成乐谱,最终完成500多首音乐的记谱工作,并出版《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一书。2008年开始,吴炳志和他的学生组织了澳门道乐团,把道教科仪音乐搬上舞台,在鼓乐、唢呐、二胡等的基础上,加入了扬琴、古筝、琵琶等乐器,对道教科仪音乐进行创新和发扬。道乐团刚成立时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已发展到三十多人,主要招收中学生和小学生,让他们可以传承澳门的本土音乐。吴炳志说:“我们希望年轻人认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希望他们传承好中国澳门的本土音乐。”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制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为保护对象,成为该领域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该法律设有独立的篇章,明确制定完善机制保护澳门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清单的拟订标准及程序、项目的紧急保护及传承人义务等。

澳门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

南 音

澳门粤剧

哪吒信俗

按照法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拟订清单”和“制定名录”的方式对其做出保护。拟订清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透过普查和识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作保护对象。而为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保护,对于“清单”中具有重要价值、社会影响力较大及保护状况良好的项目将具条件列入“名录”当中。

据悉,截至2020年6月,澳门共有70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12个。另外,为提升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受性和保护力度,向澳门以及内地宣扬澳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局过去亦积极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目前,澳门共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具体包括: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说唱、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及哪吒信俗等。

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局将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适时更新澳门非遗清单,并将具备条件的清单项目列入名录,以保护好澳门具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将继续提供及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支持与鼓励团体举办不同的非遗活动,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铸造中国精神。

策划后记:

中华传统文化静水流深,中华非遗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这些都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项目在其数千年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精华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就是要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新时代,中国非遗要寻求新的突破。南北携手共进,粤港澳大湾区与辽宁不仅要做这个先行者,更能做好这个先行者 。

猜你喜欢

脉动名录澳门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地球为何每26秒脉动一次?近60年仍扑朔迷离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参展商名录
脉动再放“大招”能否“脉动回来”?
同贺名录
地球脉动(第一季)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