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瑶山里的流金岁月

2020-03-23莫喜生

三月三 2020年1期
关键词:临桂瑶族乡大瑶山

今日天晴不天阴,请你带头起个音;

我们挖地唱歌耍,好唱歌来好看人。

越城岭余脉,桂林市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大瑶山里流行了数百年的“挖地歌”,风趣诙谐,男欢女爱,直来直去。

深受当地瑶族群众和游客们喜爱的“挖地歌”和流传千年的传奇人物广福王、黄沙干鱼、药王节、晒龙袍和野生蜂蜜,似陈年佳酿,余味无穷。做客黄沙,游客无不大呼:酣畅淋漓,养眼养耳养喉咙。

世外桃源大瑶山

黄沙瑶族乡地广人稀,位于柳州市融安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永福县三县交界,辖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000多户瑶、苗、侗、壮、汉族群众,5000多人散居在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最高峰广福顶海拔1500多米,还有近20座高山,海拔也在千米以上。

瑶族山村的村名或地名颇具特色,非水即山,或山或界。翻水村,海拔高过千米,为金家河、塘头江、祖庙河之发源地,地名取自其数条小河流向复杂,反反复复。其余行政村“围岭”“宇海”“长滩”等亦然。深山皆美景,秋末冬初,雨过天晴,远山近水,翠竹红枫,鸟兽复鸣,交相辉映。车行黄沙,处处云雾缭绕,处处绿树翻滚,处处小桥流水,处处鸡犬相闻,好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大瑶山中,充满民族风情的村落不胜枚举,棕树湾、上朝塘、阳家、张家等古民居错落有致,绿树掩映,石级步步高升,亦有水泥坡道供机动车早出晚归。经过几年奋战,即将开通的五黄路将以前去黄沙的时间缩短了一个多小时。海拔最高的翻水村村级水泥公路和最边远的宇海村村级公路也已大功告成,驱车黄沙大瑶山,心旷神怡。

最值得一游的是黄沙瑶族乡境内的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坪林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临桂交界处。1978年經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被批准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

广福王与黄沙干鱼

远离都市,大瑶山深处的黄沙瑶族乡奇闻趣事数不胜数,流传最久、影响最大、派生最多的传奇故事莫过于“广福王”系列——广福顶,广福王和黄沙干鱼等皆隶属其中。

广福顶是大瑶山的最高峰,山路险峻,风光旖旎,人迹罕至。黄沙瑶族乡盛产木耳、香菇、蜂蜜和笋类、蕨类等山珍野味,还有远近闻名的黄沙鱼,肥嫩酥香,水煮或黄焖皆不需放油,煎制成干鱼,其油浸透八张草纸。传说之前的黄沙鱼并非如此,一天,乐善好施的智慧人物广福王在风清水寡的黄沙河边钓鱼,不小心打翻了油罐,原来瘦骨嶙峋的黄沙鱼一下子变得又肥又壮。

我曾有幸品尝到宽约两指、鲜黄修长、品相极佳的黄沙干鱼,其味果然非同一般。

药王节与挖地歌

大瑶山深处,瑶族群众的民俗活动颇多,有几百年历史的尝新节、晒龙袍、药王节和远近闻名、亦唱亦作的挖地歌。

瑶族“尝新节”俗称“吃新节”,和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群众一样,瑶族“尝新节”在每年即将进入秋收时节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当日,瑶族群众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先由寨老或师公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头采新,摘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分尊幼排列,跪拜祖先,师公口诵经书,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规矩跟读。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等活动,师公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拴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海拔高、湿气重、温度低,是黄沙大瑶山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一年四季,耕作之余,瑶族群众大多围坐火塘烤火、叙旧,早晚喝油茶。“晒龙袍”也叫“晒衣节”,在每年阳光最充足、温度最高的农历六月初六,瑶族群众都要翻箱倒柜,倾其所有,把家中衣物晾晒于木楼四周,一来去除衣被等物件的湿气和霉味,二来借机向左邻右舍炫耀自己的家底。晒衣节前后几天,瑶族村寨到处是衣裙飘飘,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端午节的时候,在江南水乡流行的是赛龙舟,而大瑶山的瑶族群众过的是“药王节”。“药王节”这天,各村各寨的采药高手把自己经年累月在大瑶山挖采的中草药集中展销、推介。“药王节”是瑶医们行医治病的平台,也是村民们和游客交流养生保健之道的盛会。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文明推进,“药王节”已渐渐淡出村民们的生活。

行走大瑶山中,笔者还领略了当地流传久远、极富特色的文化活动“挖地歌”——一种濒临失传的像长江、黄河船夫们拉纤喊号的民间歌谣。

黄沙瑶族群众每家每户都有几百或数千亩的山坡岭地,靠山吃山,村民们或是种植杉木,或是种植竹子。因为人力有限,只能几十或百余人在又高又陡的岭坡上一字排开垦荒。劳作之余,大家在锣鼓声中亦唱亦作,内容可即兴发挥,也有传统记载的歌词和曲目,或打情骂俏,或家长里短,或生产劳作。

六十多岁的彭运恩是围岭行政村上宇庙村人,是瑶乡当地有名的“活地图”,还是民间文化爱好者,常年在外挖采中草药,为村民行医看病。据他说,大瑶山里一户或一人都有数千亩的坡岭,为解决人力问题,当地流行互相“背工”,即换工劳作,“挖地歌”就这样出现了,其内容分出工、收工或劳作,方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十年前,彭运恩开挖一片岭坡地,7人帮厨,4人敲锣打鼓唱“歌郎头”(即引子),128人参与“背工”,在长长的岭坡上一字排开,挖地唱歌,热火朝天,酣畅淋漓:

农民种田地,不忘赶节气;

哥妹同挖地,卖劲又卖力。

作者简介:莫喜生,壮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人。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桂文艺》执行主编。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东方散文》《散文时代》《广西文学》《红豆》等报刊。有诗作入选《2019中国诗歌年选》,与他人合著《桂北民族丛书?临桂县少数民族概况》《中国传统村落?桂林市临桂区横山村旧村》。

猜你喜欢

临桂瑶族乡大瑶山
西南考察与费孝通的民族思想来源
道县:结对帮扶送课下乡
桂林临桂供电局:营配协同创典范提质增效优服务
广西临桂凤凰土话同音字汇
桂东大瑶山地区金成矿背景及找矿方向——以新众金矿区为例
瑶家女子拳进校园
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瑶族“棕包脑”舞蹈考察记
我的临桂情缘
桂林“地气”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