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

2020-03-23刘婷婷

卷宗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研学旅行博物馆

摘 要: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已经长达20余年,最早的一篇论文是1996年由学者吕可风发表。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倡研学旅行。直到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型的寓教于乐方式,应大力推广。对于全国将近3亿人数的中小学生来说,研学旅行这种新兴的热潮不仅具有文化教育意义,而且对文化旅游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博物馆青少年研学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并给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研学旅行;青少年教育;博物馆

1 研学旅行的定义及特点

1)研学旅行的定义。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2)研学旅行的特点。(1)走出校园。如果校方只是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等活动,如机器人比赛、联欢会等,都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2)计划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在周末或是假日,学生和家长自发组织三三两两出去游玩,并不算是研学旅行。(3)集体活动。以班集体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辅导员的带领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形成完整的研学流程,进行总结报告的书写,这才是研学旅行。如果青少年跟着自己的家人到外地体验学习一番,那也只能算是旅行。(4)亲身体验。在学校学习的是理论知识,要想让青少年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就得让他们在动手中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先动脑再动手,勇于表达自我的機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有对抗、逃生的演练,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课程,才算作是真正的研学旅行。

2 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背景及现状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而博物馆拥有着自身的文物馆藏特点,在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直观性教育优势。所以博物馆就成为各种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很多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或旅行社会自发组织学生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

鉴于博物馆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内容资源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很多有资质的博物馆也会直接举办研学旅行,如故宫博物院在2018年的暑假就成功举办了6个主题,22场活动的青少年暑期研学旅行系列课程,除讲解文物知识外,还可以动手制作金瓯永固杯刮画。

博物馆作为国家公办(绝大多数)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参与到研学的板块内容在公众心中是有很高的公信力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文化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旅行将会越来越得到相关从业者的重视。

3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出现的问题

1)国家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行市场秩序混乱。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提出发展青少年研学旅行,但是并没有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缺乏顶层设计,专业研学旅行产品标准体系尚未形成,除了学校、博物馆等,社会上很多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均有涉及青少年研学旅行市场[1]。甚至出现利用博物馆免费参观的福利进行收费研学旅行的敛财。他们的讲解内容没有经过官方审核,讲解人员也极少经过专业培训,携带的扩音设备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授课时团队之间还会互相影响。这就造成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严重的还会在历史知识上误导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缺失,降低重游率。

2)数量暴增,接待压力大,安全保障不足。2017年,南京博物院接待青少年研学队伍批次达到822批,204400人次。2018-2019年的队伍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很多队伍的时间选择都会集中在中小学寒暑假,以至于寒暑假时间里各个展厅都被学生挤满了。对于各个博物馆的接待能力上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加上人数众多,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配合度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它参观者近距离观看展品的基本需求,一旦发生推搡,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证。

3)缺乏培训,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2019年,每天进入各个博物馆的研学团体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内容组织形式上都是以自由参观为主,没有系统的体验课程。讲解也多是请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为主,讲解内容少,多数只是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队伍停留时间短,基本上是催促集合前往下一个景点,让青少年对博物馆内容只能“走马观花”。而博物馆自己举办青少年研学旅行制度之所以不能普及到各个中小型博物馆,原因在于很多博物馆相关从业人员对青少年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贯彻馆校企三方合作的机制。其次,没有能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规划。最后,人事管理方面欠缺激励政策,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人员队伍。

4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监管,优化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机制。国家在落实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应进行博物馆和学校的研学合作试点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即将出台的政策法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规范研学实施和操作的流程,建立正式的研学基地,监管市场上研学组织的混乱。博物馆也应招收和培养专业的研学人才,共同保障研学旅行的专业性。

2)推行预约制度,降低高峰季节研学旅行密度。广东博物馆一直对研学团体采取预约报备制度。学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研学必须提前办理预约手续,并且一个团队不得超过500人。2012年之后,如要在博物馆内进行各种寻宝或写生等需要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展厅的活动,也必须提前履行报备手续。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展厅拥挤的困扰,也促使了学校可以更安全的安排学生前来进行系统的研学课程。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需要实时监控展厅里的人流量,做到及时处理团体拥挤的情况,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3)加强馆校企三方合作,设计多样研学旅行课程。研学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只依赖一方的参与和规划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需要开展学校老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加强激励制度的落实,让专业培训出的教育队伍共同进行研学旅行的专业课程开发,做到资源共享,打造出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主题的研学旅游课程,系统的研究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到实际动手体验中来,在注重青少年内在素质的培养之外,也可以开拓眼界,使研学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其次,通过以博物馆的特色展览为基础,设计出完整的研学旅行线路,联动企业中专业旅行路线规划人员的支持,将研学路线进一步细化,形成真正的教育与游玩相结合的旅行。最后,在收费方面一定要坚守公益化底线,仅收取基本费用,在青少年和家长面前赢得好口碑。

5 结语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有特色的专项旅行项目,近年来是我国旅行市场的热门产品和热议话题。现在社会上已组织的研学旅行普遍让“学”被削弱,“玩”被放大,造成博物馆研学旅行还没有形成品牌便要变了味道。这是我们文化教育工作者急需改变的现状。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规范研学旅行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赵锐,关小凤,贾秋容.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初探[J].旅游管理研究,2015(10),29.

作者简介

刘婷婷,安徽博物院,研究方向: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研学旅行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