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的语境性看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逻辑关系

2020-03-23余丽

卷宗 2020年2期
关键词:藏品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其馆藏之物在不同的建筑形态与文化空间里具有不同涵义,本文试图以物的语境性为视角,讨论博物馆之物所具有的语境特性及其与博物馆陈列展览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藏品;陈列语言;博物馆化;博物馆语境

1 广义的“物”与博物馆的“物”

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其所收藏与展示的“物”与广义的“物”在文化涵义上是有区别的。广义的“物”,意指万物,引申指具体的物品,强调的是其存在的真实性、物质性;博物馆的“物”,因其来源、表征意义的特殊性,强调更多的应该是物的制造与创造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包括技术、艺术、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等),同时还应强调物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及实现,即博物馆的“物”是蕴含艺术、技术等文化要素的产物,而非简单的“物”。

2 博物馆空间的特殊性

博物馆的“物”还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博物馆都有其准入原则,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而被允许进入博物馆收藏空间后的“物”,方可称之为博物馆“藏品”。换言之,藏品是各博物馆根据自身的性质及其实现自己主要社会功能的需要而有目的、有选择的征集而来物品,是一个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①。

除了收藏,博物馆另一项核心业务活动即陈列。有了藏品基础,博物馆即可根据具体的陈列方法与目的,将藏品组织成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陈列展览。因其具有的传播与教育等效果,陈列因此也成为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②。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看到,“物”在进入到博物馆这个特定的场所后,由于其所在空间、所承担的职能的不同,又被进一步细分成了文物藏品与陈列展品等类别。而从“物”到“文物藏品”再到“陈列展品”,实际上是对博物馆空间的一个科学划分。

2.1 “物”——自然空間属性

在进入博物馆空间之前的“物”,其拥有的更多是自然属性。博物馆学将这类物称之为“见证物”,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

2.2 “文物藏品”——博物馆收藏空间

藏品则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

物③。也就是说,自然空间里的“物”,只有通过博物馆准入原则进入到博物馆收藏空间后才能称之为藏品。

具体而言,博物馆收藏空间即文物库房。该空间的主要职能即为进入到博物馆空间的“物”提供收藏以及保管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又有诸如藏品管理、文物保护等功能。

2.3 “陈列展品”——博物馆陈列空间

有了对藏品的基础管理与保护研究,博物馆才有可能以藏品为基础组织陈列展览。也就是说,藏品在收藏空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展品。这就进入到了博物馆空间的另一个层面,即陈列空间。

具体而言,博物馆陈列空间即博物馆展厅,文物藏品在经过研究、筛选以及重新组合后,以展品的形式服务于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从而达到组织该项陈列展览的目的。

3 物的“语境性”与藏品的“语境性”

3.1 物的“语境性”

“语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运用语言和语言运用中的环境,任何言语活动都必定发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并受其影响④。博物馆空间与语言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话语效果;同一件物在不同的展示空间亦会产生不同的展示效果。

简单的以一件西周青铜鼎为例,单独展示这件青铜器时,博物馆所传达的重点可能会放在该器的形态特征、制作工艺、使用价值以及铭文考释等方面;而如果将该器与其他青铜器以组合形式展出,观众可以接收到的信息则可能会扩展到整个西周时期的礼器制度乃至国家制度上。

因此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博物馆的“物”实际上是博物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语言文字,而通过这些文字所组成的话语亦即博物馆陈列展览,则成为博物馆“物”所存在的不同语境。

3.2 博物馆语言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1991年年会在瑞士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即“陈列的语言”。会上指出,陈列语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⑤。此后,学界对博物馆语言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所谓“陈列语言”,实际有两种涵义,一是相对于其他语言表达方式,博物馆陈列本身就是一种特殊语言;二是指陈列中以实物为主,具体采用的各种艺术与技术的手法,以实物为主,形象地表达主题思想,传播文化知识是博物馆陈列语言的特性⑥。

具体来说,博物馆陈列语言即博物馆陈列设置的手段,常用的方法有:图表、文字、实物、字画、文献、照片、图片、拓片、模型、雕塑等。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规律将以上方法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博物馆陈列语言。为了配合整个陈列,在既保证准确性、又追求艺术性的陈列效果的前提下,博物馆陈列语言通常与陈列内容一样,具有一定的主题定位,以及多元的陈列风格。

通过博物馆陈列语言,博物馆才能将各型各类的藏品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陈列展览,从而实现其传播与交流的文化功能。

3.3 藏品的语境性

基于上述,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博物馆的“物”同样具有其“语境性”。不同语境下的物所变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及涵义是具有区别的,物品一旦脱离其原生语境进入到博物馆空间,即转换了其语境,变成了“博物馆化”的物即藏品或展品。

“博物馆化”是前捷克博物馆学家斯坦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具体做法是将物从现实的时空中抽离出来,进入收藏领域,从而改变“物”原先的属性与功能,转变为“博物馆物”⑦。

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棱镜》中《瓦莱里·普鲁斯特·博物馆》一文中写到:

德语中的”博物馆”(museal,泛指博物馆类型的场所)一词所包含的言外之意,让人不快。它令观者与展陈之物间无法再保持着一种生动的联系,使后者趋向死亡。它们更侧重于保护展品的历史性,而罔顾当下的要求。博物馆与陵寝间的关联之深,远甚于语音上的近似。博物馆就是艺术品的家族墓⑧。

在他看来,博物馆里的“物”是去语境化的,即从其原本生活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变成了毫无生气的东西。但实际上,笔者认为物品的语境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一件物品从原生语境中被剥离开来,该物品依然可以存在于一个甚至多个新生语境。这也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之一。

4 博物馆藏品的语境性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逻辑关系

基于物的语境性,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文物藏品时,理应关注被展文物藏品所处的语境,即以特定的博物馆语言所营造出来的具体的展示空间。

4.1 原生语境与原生信息

藏品在进入博物馆收藏空间之初,是具有其原生语境的,因此其所携带的信息可以称之为原生信息。以某民族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乐器——铜鼓为例,该铜鼓的原生信息包括其尺寸、材质、造型、装饰工艺、原所有者、使用场景以及现存状况等等。原生信息的存在,对于还原其原生语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新生”语境与“次生信息”

藏品在进入博物馆收藏空间之后,除了其所携带的原生信息,因其所在语境的转换,被赋予了更多的次生信息。同样以上述铜鼓为例,在进入博物馆收藏空间即文物库房之后,博物馆通常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与科学评估,相关鉴定与评估的结果将为其今后所应给予的保管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如通过鉴定与评估,发现该铜鼓的保存状况较差,那么在接下来的文物定级与分级管理与保护中,则可以将该铜鼓置于其应处的合理位置。这一信息,即为该铜鼓在进入博物馆收藏空间后的次生信息。

再来看,一旦该铜鼓参与到了某个陈列展览中,即又被赋予了不同于其原生语境的新生语境,成为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品。以民族地区博物馆为例,民族地区博物馆大多收藏并展示了众多区域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或是具体的实物,如铜鼓,或是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如壮族山歌,这些博物馆依托相应的文物藏品与陈列展览,记录并展示特定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亦帮助该民族塑造了其名族形象。换句话说,在馆内展览中,这些见证物依照博物馆的叙事逻辑构成了“器物民族志”,构成了一个可供学习和理解的民族文化文本,这是博物馆为民族“见证物”赋予社会教育意义的第一步⑨。

上述这种器物衍生至文化传播与交流乃至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物馆这一特殊的空间所发挥的作用的体现之一。

4.3 场景式复原陈列

场景式复原陈列是当下诸多博物馆组织陈列展览的常用方法之一。场景式复原陈列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展品以及与展示信息有内在联系的背景、人物、事件或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概括和提炼,通过相关的辅助展品、材料与设备、以及光影系统、音响设备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将陈列对象的原生态环境或事件发生的场景在展厅中进行再现⑩。

从语境性来看,复原陈列的目的即再现展品的原生语境,重点展示其原生信息。这种陈列方法在社会历史类以及自然科学类陈列展览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历史类为例,对某一重要的历史场景进行复原陈列,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对半坡先人生活的局部场景进行了复原陈列,能够让观众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了解到半坡人所处的环境、生产劳动以及生活方式。自然科学类陈列展览更是如此,以大庆市博物馆的常设展《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为例,该展用多媒体等形式高写真地营造出猛犸象群和东北野牛群迁徙两个大场景,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第四纪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变化。这种展示方法打破了以往传统古生物化石展带给人们的枯燥印象,给观众呈现了更为直观与震撼的参观体验。

5 结语

博物馆作为当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理应有义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多元、更高水平以及更為系统与科学的文化展览和公共服务。而讲好故事、办好展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组织好博物馆语言,营造出恰当的博物馆语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采用新的视角还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充分理解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陈列展览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注释

①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③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④袁梅.语境性与话语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98-101.

⑤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M].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18页.

⑥张锴生:《略论博物馆陈列语言》,《博物馆学论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70页。

⑦黄凤凤.讲故事的艺术——试论博物馆民族文化课程的创意阐释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8,(24):226-227.

⑧原文选自特奥多尔·W·阿多诺:《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棱镜》,麻省理工出版社,1981年,第173—186页。郑弍译。

⑨黄凤凤.讲故事的艺术——试论博物馆民族文化课程的创意阐释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8,(24):226-227.

⑩孙艳萍.国内博物馆常用陈列方法分析一一以“场景复原式陈列”、“互动体验式陈列及先进技术手段展示为例[D].兰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余丽(1994-),女,汉族,湖南常德,历史学硕士在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与管理。

猜你喜欢

藏品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苏州码子"藏品选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张新生藏品
聂延林藏品
刘培坤藏品
盛源斋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