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食物到食味的先秦诸子饮食观

2020-03-23刘依依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

刘依依

摘要:先秦诸子的饮食观是先秦诸事哲学思想的折射,并在相关著作文献中都有反映。在东周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人在饮食生活中的文化意识,成了诸子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饮食精神生产的第一次高峰,逐步实现了由食物到食味,是对饮食作为生理需求的一种超越。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比较先秦诸子饮食观的异同,浅析其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104-02

“民以食为天。”饮食活动在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使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享受美食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味”在先秦诸子的眼中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概念,即能够展现审美规律的一种形式;知“味”则是人的能力,被纳入礼仪教育。饮食思想无疑是诸子百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有着不同的饮食观。

一、道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道”是道家最高的哲学范畴,其一系列的美学思想都是从“道”这个核心内容派生出来的。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在先秦时期作“胃口败坏”之意,阐述了贪欲对于人体的危害,告诫世人不要沉迷美味佳肴,崇尚素朴清淡即自然之味。

“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产生万物的母体,并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本质特征。道家的“自然”是指自然无为,反对人工的刻意雕琢。庄子有言:“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天地自然就是“大美”“全美”。谈到“自然”的同时势必涉及另外一个词——“淡”,老子认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淡味”胜过世俗的美味,是宇宙间的“至味”;而庄子也认同这种看法,“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道家的“淡”不是指淡薄无味,而是要求尽量保证食物本身的本味、真味,用苏轼的话说便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强调的正是“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饮食观念。

二、儒家:以人为本,仁而有序

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中庸”和“守礼”,即使在饮食领域中也充分贯彻着这一理念,重视食之健康,关注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问题;但同时强调不知礼,无以立,对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怎么吃以及吃的规格有细致的要求。

中庸思想在于适度、节制。《周礼》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载了王室的饮食种类繁多,却没有刻意强调某一种事物或者饮品的作用,旨在推崇使用不同种类的食物,适度即可。孔子崇尚“君子食无求饱”“饭疏食饮水”的质朴思想,也同样表现出儒家饮食观念所重视的节制。

守礼思想在于慎洁、示敬。《论语·乡党》篇中孔子提出了“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点明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但这并不是挑剔,而是遵循食礼。另外,孔子在进食时强调“席不正,不坐”“食不言,寝不语”,坐席是有等次的,是礼的体现。坐了不该坐的席位,就是破坏了纲常秩序;而坐了没有摆正的席位,也是不懂礼的体现。吃饭时说话,睡觉时言语,不符合饮食和睡眠的要求。时刻遵从礼仪规范,进而推进内心道德修养的提高。

三、墨家: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家主张生活简朴,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而对于解决社会上的“三患”,即“饥者不能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能息”,墨子认为要社会互助,同时积极生产、限制消费。他反对物质的过高要求,强调吃饱穿暖即可;也抵制不劳而获,以夏禹作为榜样,造出了一条饮食之法:“足以充虚增气,强肱骨,耳聪目明,则止。不极无味之调,芬芳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子就是强调不追求食味之美、烹调之精,饮食生活维持在最低水平,并曾经指责儒家“贪于饮食”。

四、医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医家文献中有着重要的养生思想,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基础,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强调阴阳相辅;人体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认为“气”的生长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出在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饮食。《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具体介绍了季节和五脏及无味的关系,指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人的生理、病理密切联系,用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

饮食观念的不同反映出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差异,但在相同的大背景下,他们的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关注着食物到食味的转变。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1.追求食物满足人的需求

过往无论是伊尹说汤以味,或者屈原的“招之以美食”,采用的是以美食来说服。古代的生产力低下,食物确实紧缺,也说明了饮食是人们生活享受之一;这为先秦诸子百家思考和探索饮食问题提供了广阔而深远的背景。

《礼记·礼运》有言:“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先秦诸子的各种饮食思想,无非是旨在确立人在饮食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文化意识,是哲学与养生科学的统一与结合,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无论是《论语·乡党》所体现的孔子的饮食思想,还是老子提出的“味无味”的命题,抑或墨子强调的量腹而食,都是对味觉美的追求,对中国烹饪本质特征的探索。

2.崇尚饮食的节俭节制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奴隶主阶级享受美食的特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儒、道、墨都提出了反对奢侈消费的思想。例如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强调“君子食无求饱”;老子重视“恬淡为上”,反对食物的过分雕饰。

从食物到食味,是对饮食作为生理需求的一种超越,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次巨大变革。先秦诸子的饮食观念无疑是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是哲学和养生科学的紧密结合。饮食观作为中国哲学的巨大素材库,是哲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生产生活中的投射。先秦时期的诸子文献对后来中国的饮食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推动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谢明德.中国古代饮食精神生产之历史概览[J].烹调知识,2013(11):56-57.

[2]魏小芳.道家养生文化中的传统体育保健观[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s2):136-138.

[3]许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中国食物與营养,2007(10):54-56.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
功能炊具设计之我见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
陕北“饸饹”与潍坊“和乐”饮食文化初探
陕北地区民族交融及对其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