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翻译理论下中元节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探究

2020-03-23郭玮钰胡晓红肖文娟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郭玮钰 胡晓红 肖文娟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而中国传统文化被日益边缘化,因此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国内传统文化习俗英译工作做得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译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元节文化意象翻译工作的策略方法,提高中国民俗文化的可读性,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 中元节文化意象 直译加注法 借义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096-02

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逐渐增强,但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国内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英译工作做得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以中元节文化意象为例,探析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以期提高中国民俗文化的可读性,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

(一)中元节翻译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關,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外传播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对中元节文化意象翻译的研究十分欠缺,以致人们在翻译极具民族特色的词语时无从下手,无法传达词语自身的韵味。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对中国传统节日翻译的研究,将传统习俗更好地传播出去,扩大中国节日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力。

(二)中元节文化意象翻译

文化意象是每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印记,凝聚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意象是最能表达一个民族的起源、风俗和情感的符号。[1]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符号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也渐渐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同时富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2]意象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范畴,体现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各种文论中。在翻译中,文化意象翻译失当往往会造成文化意向的误解或歪曲。以中元节为例,译者往往过于注重中英文意思的完全对等而采取直译的方法,将中元节翻译为Zhongyuan Festival。对英语读者来说,这种译法只表达出其节日的含义,而无法传达其文化内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宜根据交际翻译理论,采用意译法将中元节翻译为Earth God Day,因为民间有在中元节这一天祭祀土地神(Earth God)的习俗。此翻译一方面体现中国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能引发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见,借助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可以使读者领略中元节的文化内涵,进而传播中国文化。

二、交际翻译理论下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

(一)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源于英国著名的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探索》。交际翻译理论主张,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3]根据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具有较大自主权,主要基于译文读者的反应,考虑目标语和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之处。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重新组织句法,运用地道的搭配和词汇,使译文通畅、易懂。

综上所述,交际翻译理论讲究实用性和对等性,可适用于文化意象翻译。翻译中元节文化意象是为了让外国读者充分体会到中元习俗之美,因此在翻译时应尽可能注重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二)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中元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对于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可基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辅以恰当的翻译策略,力求传达出其意蕴,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1.借义法

借义法指的是,借助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文化共鸣的意象来替代原意象,以传递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特有的语言和文化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中元文化意象时,应该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形式。对于中元节涉及的重要文化意象“阴间”的翻译,若按照字面意思,音译为Yinjian,西方人对此翻译会惘然不知所云。“阴间”一词的“阴”出自中国传统观念“阴阳”,它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把人类生活的地域称为阳间,把人类死后其灵魂所在的空间称为阴间。阴间是独具中国民间特色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在翻译中,对于这种文化的缺失问题,可采用借义法,翻译为西方人熟悉的Heaven Paradise,它指的是西方传统观念中人死后会去往的美好国度,与阴间的含义基本相符。可见,借义法不仅可以传达出源语文化的特色,而且结合译入语特点,将文化意象呈现为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文化,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搭建起桥梁,帮助读者领略其深意。

2.直译加注法

每种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孕育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某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译者无法仅用一两个词汇来表达原文文化意象的内涵。这时译者需要借助直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是指在译文后面补充一些信息,使原文暗含的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隐性信息显性化,有助于译文读者体会其内涵。例如,中元节的另一个重要文化意象是“纸钱”,若逐字将“纸钱”译为paper money,会让英文读者误解成中国市场中流通的现金人民币;而其实它指的是在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人们可将纸钱抛向空中或悬挂于墓地。纸钱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称为“打钱”,人们用木槌和铁模把钱的形状打在土纸上;第二种是“剪钱”,将土纸剪成方形,再贴上金银色的纸片;第三种是“印钱”,人们在纸片上印上各种数字来代表金额,模拟真钱。纸钱的产生源自古人的一种信念,他们相信灵魂是不会消亡的,人死后灵魂会去往地下世界,因此亲人要为他们送去可在地下世界使用的钱币。

为了让英文读者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宜将“纸钱”以直译加注法译为Joss Paper,sheets of paper that are bur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eity or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ies during special holidays。这样一来,英文读者便知所谓“纸钱”并非真钱,也让外国人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所在,也能吸引更多外国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直译加注法可准确地译出原文文化意象要表达的信息,又不会引起歧义,破除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搭建起沟通之桥。

三、结语

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了中元节的文化意象的深刻文化内涵,使译者在翻译中元节文化意象时少了几分盲目。做好中元节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帮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民俗节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语.浅谈文化意象对翻译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

[2]谭娟.论汉英文化意象的理解和翻译[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