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喻义的生成阶段分析

2020-03-23余雨菲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余雨菲

摘要:“洗”是汉语中常用的基本动词,在词汇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洗”有由单音节动词向单音节构词语素变化的趋势,且构成了许多新词。这些词反映了比喻义产生的三个阶段:并驾齐驱阶段,如“洗手”短语义和比喻义并行;仪式性引申阶段,即比喻义的出现必须有其他语义成分作为背景,如“洗耳~听”;虚拟式引申,构词语素的一般义消失,只留下比喻义广泛使用,如“洗脑”。在充分描述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比喻义的生成机制与人们的认知策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洗 比喻义 认知机制 生成路径 新词新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092-03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文简称《词典》)中,“洗手、洗脑”作为词条具有词义,“洗耳”存在于词条“洗耳恭听”之中,这三个词条都用于比喻义。通过考察“洗手、洗耳、洗脑”比喻义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本文围绕着这三个阶段展开,详细说明这三个词比喻义的形成差异,在第四部分探讨了比喻义的生成机制与路径。

一、洗手

“洗手”的短语义指用水等涤除手上的脏东西。《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洗手”一词释义为:(动)①比喻盗贼等改邪归正。②比喻不再干某项职业:~改行。③婉辞,指上厕所。从“洗手”的短语义引申出比喻义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的短语义——语义虚化——比喻义的生成。

1.具体的短语义的产生

“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洗,洒足也。”它在产生之初的辖域范围为脚,且是隐性的。而管辖“手”的是“澡”和“盥”,《说文解字》中释“澡,洒手也”“盥,澡手也”。董秀芳(2011:10)转述程湘清、方一新等人的观点认为“双音化的步伐从东汉开始大大加快”。在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从东汉开始,“洗手”的概念开始以各种双音化形式出现,其中最主要的、最值得考察的应该是“洗手、澡手、盥手”,“澡手”与“盥手”是最初的“澡”与“盥”在宾语显性化后形成的动宾组合,那么“洗手”又是如何产生,且在三者的竞争之中存活来下成为这一概念的主流形式呢?卢巧琴(2011:14)认为,“由于诵读等需要,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翻译佛经中,这些词的清洗部位逐渐从隐形转为显性,形成了‘澡手、沐发(头)、浴身、洗足等双音节表达形式”。又说(2011:16)这些形式“为‘洗侵入‘澡、沐、浴的本义辖域提供了语用条件。同时,‘洗亦通过与‘澡、浴连用及相对为文的方式,使主体在认知上将‘洗分别与两词等同,不同的力量一起拓展了‘洗的本义辖域。‘洗从‘澡手这一双音节形式中取代‘澡比‘洗直接取代‘澡然后形成‘洗手所消耗的认知资源要少的多”。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致从东汉开始,由于佛经诵读等需要,“洗手”这一短语在口语中大量涌现,且由于“洗”侵入了其他动词的辖域范围,在低消耗的认知成本的基础上,使“洗手”在与其他近义词的竞争中成为主流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

2.语义虚化

语义虚化指的是语义从具象向抽象转化。“洗手”语义的虚化在文献资料中可以追溯到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荐公为监察御史,主馈给渭桥以东军,洗手奉职,不以一钱假人。”《成语大詞典》中,洗手:指廉洁;奉职:忠于职守。释义: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邵则遂(1990)将其释为“使手净,使不沾腥”,因其考究胡生平,一向清苦,并无恶迹,手本来就干净。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自陶泉莅任后,改弦更张,洗手奉职,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亦无不各得分愿者。”

“洗手奉职”现已成为成语凝固下来,释为廉洁奉公,其中“洗手”的语义虚指“廉洁”。可见,该语义已由短语义发生了虚化,不再具体指洗手这一基本动作。后来“洗手”又演变为不再干某事。因此,从整个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说“洗手”的比喻义的产生来源于其语义的虚化,“洗手奉职”这一固定成语的使用也为后来新词语的出现提供了路径。

3.比喻义的生成

“洗手”在词典中的比喻义分为两类:一类是改邪归正不再干坏事,另一类是不再干以往的职业或从事的工作。1979年版的《词典》才增加了第二个释义。如:

(1)我现在也是有产业地位的人,这种绑票拉肥猪的行径早洗手不干了。(鄢国培《漩流》)

(2)自己只带得这个女儿秀姑,逃到北京来,洗手不干,专做好人。(张恨水《啼笑因缘》)

(3)小人从前原也作些小道儿上的买卖,后来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个夫头。(文康《儿女英雄传》)

(4)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鲁迅《集外集·序言》)

在语义上,“洗手”要想表达完整比喻义,就一定离不开“洗手不干、金盆洗手”这些特定句法格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洗”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在人类的认知上处于最低级,“洗手”这一动作也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最频繁的;因此,这一基本义有着强大的认知基础。当“洗手”出现在句子中时,人们首先会想到“洗手”这一动作,所以其比喻义必须与其他词的搭配组合才能表达。“洗手”的比喻义从语源性事件发展而来,两者并驾齐驱;如果混用,则会增加人们的认知成本。所以“洗手”的比喻义尚未能自足,要与其他成分一同出现。这也是比喻义生成的第一个层次,即并驾齐驱阶段。

二、洗耳

第二阶段为仪式性引申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没有从短语义中虚化出合成词,而是通过比喻引申,在与特定的成分组合时一同表达比喻义,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强。

1.洗耳—听

“洗耳”在表达比喻义时与“洗手”不同,必须有其他成分做语义背景,表比喻义的“洗手”已经成词,是通过比喻引申产生的意义相对抽象的合成词,在这一合成词中,“洗”由单音词发展成为了单音的动词语素。“耳”由于受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已经发展成为“耳朵”,故“洗耳”的短语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由“洗耳朵”承担,但“洗耳”并未发展成词。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洗耳”的检索结果如下:

洗耳183

洗耳朵6

洗耳河1

洗耳恭听154

洗耳倾听1

洗耳聆听3

洗耳静听2

在CCL中,“洗耳”共出现183次,其中表示基本义仅23次,其余160次均表比喻义,在比喻义的表达式中,“洗耳”后面全部带了成分“~听”。既然“洗耳”的短语义有“洗耳朵”来承担,那为什么“洗耳”不能成词独立运用来表达“比喻专心地听”这一比喻义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符合“语义和谐律”规律,述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跟趋向补语所表示的运动趋向二者之间必须形成和谐关系(陆俭明,2010)。耳朵的功能就是用来听,把耳朵洗干净再去听别人讲话,从这一意义出发引申出来“洗耳~听”的多种形式,符合语义上的和谐;另一方面,这一比喻义的说法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定式。“洗耳恭听”已经凝固为成语,其他的“倾听、静听、聆听”等格式都是从这四字短语中发展而来,并且表示不同形式下“听”的状态。这一阶段的比喻义离不开语义背景,与之相类似的结构还有“洗脚上田、洗脸工程”等。

2.洗脚上田

“洗脚上田”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进城务工、经商等。在人民网语料库中,它共出现284次,原意为“农民从田里出来把脚洗干净”,现从原意中发展出引申义“农民不再继续干农活,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例: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农民洗脚上田,在小城镇买地建屋,使昔日沉睡的小城镇日益活跃起来,增添了很多风景,但是,也带来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茂名日报》2003.10.20)

(2)上世纪90年代,广西横县板路乡广龙村许多村民洗脚上田,到附近的泰富金矿打工。(《工人日报》2004-04-01)

小结:以上“洗耳~听、洗脚上田”都与“洗耳、洗脚”的基本义有密切联系,但必须与其他成分组合才能引申出比喻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这便是比喻义产生的仪式性引申阶段。

三、洗脑

《词典》中“洗脑”的释义为:向人强制灌输某种思想观念以改变其原有的思想观念。两个构词语素虚拟式引申形成了一个新的词义。“脑”即“脑子、脑筋”,指能力或意识。这体现了比喻义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即虚拟式引申。如:

(1)教皇乌尔班二世——神圣十字军东征演说洗脑。(今日头条,2017-12-18)

(2)记者在广西北海采访时看到,传销宣讲“洗脑”活动公然在市中心等地上演。(《经济参考报》,2017-08-31)

(3)这首歌旋律优美而洗脑,尤其是慢歌的部分,听一遍就能轻轻松松唱出来。(搜狐新闻,2017-12-17)

(4)一年狂卖7.5亿元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丁香医生,2017-12-02)

(5)更有全明星阵容唱rap,虽然非常搞笑,堪称魔性洗脑神曲榜中又一力作。(中关村在线,2017-08-28)

四、比喻义生成的认知机制、路径

1.认知机制

从本义到比喻义的引申、推衍过程可以看成一种认知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隐喻、转喻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Lakoff&Johnson,1980),雅各布森(1956)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转喻基于邻近(contiguity),隐喻基于相似(similarity)。本义和比喻义两者的认知域不同,但其结构成分之间有规律性的对应关系,一个结构成分的发生迁移,另一个结构成分随之发生調试,便生成了新的比喻义,这种生成过程的映射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比喻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洗手”短语义为“把手洗干净”,这一个事件激活了人们的相似性认知,人们必须得用手来做事情,于是把强盗、赌徒等改邪归正称为“金盆洗手”,把不再从事以往的职业称为“洗手不干”;“洗耳恭听”的联想激活方式与之相类似,用“把耳朵洗干净倾听”隐喻“专心地听”。“洗脑”的比喻义则是通过转喻产生的,“脑”转喻为思想、意识等。为什么一个认知域可以激活联想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呢?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本就是相互联系的,在人的认知系统里,人通过感官感知客观事物会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认知框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正是这种联系促使了某一认知域可以激活与之相似的另一认知域。

2.抽象化路径

引申是词义基于联系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发展。引申义指的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义。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所以本义的特点就决定了词义引申的方向。比喻义的生成途径基本上是由物到人,由物事到人事,由具体人或事到抽象的人或事,由某一领域中的人或事到其他诸多领域的人或事。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从本义发展到比喻义经历了由实到虚的三个阶段,词义的完成过程与人们的认知基础密切相关。“洗”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基本词词汇系统中其他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陆俭明.在探索中前进:21世纪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卢巧琴.“洗”本义的辖域拓展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8-11.

[7]邵则遂.“洗”义新释[J].辞书研究,1990(6):135-138.

[8]刘晓兴.古汉语中“洗”的组合关系历时考察[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9]王珏.浅谈“洗”[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5):149-150.

[10]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1):13-20.

[11]JACKOBSON R.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wo types of aphasic disturbances[M]//JACKOBSON R,HALLE M.Fundamentals of Language.The Hague:Mouton,1956.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