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抽象画欣赏:从解读自己到解读作品

2020-03-23蔡少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抽象画画者定式

蔡少艳

(尤溪一中文公分校,福建 尤溪 365100)

抽象美术作品本身是对物象外观的抽象,是美术家对生活中某种物象予以抽象表现的结果,其以纯粹的点、线条、平面、形状、颜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表现形象模糊。[1]这给初中生理解与欣赏抽象画带来了困难,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难点。

在探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方面,业内有识之士发文提出了不少的教学建议。如,杨雪建议要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抽象艺术:从美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去理解抽象艺术;通过音乐来体悟抽象艺术之美;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从抽象艺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来理解抽象艺术。[2]徐东梅提出要在转变审美观念、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的同时,用实践教学法、对比欣赏法和图案肌理制作方法来进行抽象画的教学。[3]孙杰,王伟林提出要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作品、使抽象艺术生活化来促进学生欣赏抽象画。[4]在教育部审定的初中教材中,对于如何欣赏绘画作品,教材也提出了具体意见:“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骤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建议与要求都是基于学生的美术认知规律,服从于美术教材编写意图的,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但是,似乎并未完全解决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为什么年纪越大越难以理解抽象画的内容,大多数初中生为什么很难理解抽象艺术”“这是画还是涂鸦”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看待抽象艺术的时候,能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方法去解读或欣赏一幅抽象画。笔者以朱光潜的“美感源自感官对于事物的直观感受,并不带有实用目的”的美学核心思想,从“回归本心、打破定式、推己及人”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回归本心,解读自己

抽象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与学生对具象画的认知习惯产生了非常大的认知冲突,这是学生理解抽象画的“痛点”。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头脑中构建的多是具象画表现形态,因此,学生在欣赏具象画时,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是这幅作品画得像不像,这种思维评判会自然迁移到对抽象作品的理解上。拿一种标准去评判另一个对象,初中生也知道是错误的,但是要改变这种思维习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引导学生“回归”童年,“解读”那个陌生的自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先尝试着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小时候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绘的场景,想想那个时候自己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想画的事物,以什么样的想法去画这个事物,最后画在纸上的又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家里还保留着儿时的作品不妨拿起来看看,试着用现在的眼光去解读一下幼时的画面内容,问问自己:这张画,以前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也许就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喔!想起来了,这串酷似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三角形串在一起的“烤串”原来是圣诞树,那一团像“棉花”的圆形是圣诞老人,那眼睛、鼻子和嘴真有意思,都不知道长哪去了,线条虽然扭曲,但是它头顶的那个帽子还是挺像的嘛。让学生做这些回忆的目的就是在“回归本心,解读自己”的活动中唤醒“并不带有实用目的直观感受”,使之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同那个“抽象”原来就一直与自己同在。

二、打破定式,解放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对这个世界会有固有的定义,“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的经验会习惯性地发挥着连自己也无法意识到的作用。画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近乎真人照片一般的素描或油画作品才“像人”,如果呈现出来的是和现实事物相差悬殊的“抽象物”,例如,一个椭圆中心处套着一个圆怎么可以是个人呢?这说明他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定式。随着人们懂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知道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反而束缚了他多视角、多思维地看待周围的事物,觉得一样东西必须是要“那个样子”才是正确的,反之则不像、不对。所以打破思维定式很重要,就同一个人看待同一事物,因为不同角度,所得到的成像会不同一样,需要具有“横看成峰,侧看成岭”的能力。这样,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的心情和感受才能释放出不一样的画面情感来。就像一个人如何看待一棵树一样,要怎么去画它,应该画成什么样子,与他的心绪是直接关联的。假如心情不好,心烦意乱之下,应该很难耐着性子用画素描、写实油画的方式细致地去描绘它的结构、它的光影,很可能一条竖线、一团乱七八糟的曲线就能很直观地表达了自己当下心情。这个时候所呈现出来的竖线和曲线可能一点都不像一棵树,可它在他自己的眼里就是一棵树,它记录了那个时间下自己的一个烦躁、失意的状态。

三、推己及人,成就自己

一幅记录着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儿时画作,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幅“看不懂”的抽象画。可是,自己接手一看,可能只是一眼,便会勾起满满的回忆,那些画面是那么的丰富,那些想法是那么的真实;那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幼稚的手法,看似天马行空的“涂鸦”竟然把一件事、一个想法,表达得很到位。也许那时候画的人不像人,画的树不像树,可自己却能非常主观地解释那个物象的内涵,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能这么直观地看明白这幅画作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很明确自己要画什么,要表达记录什么。所以,欣赏抽象画的前提是要先弄清楚“想画什么”,这很重要,哪怕是一个纯粹的念头都是宝贵的,因为,一幅画作本身就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有的信息丰富如一部巨著,有的简短如一个词汇。所以,不妨自己先在纸上写下自己想画的内容,比如“开心”二字,之后无论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手法、什么色彩,只要能将自己所想的“开心”展现于画面中,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了。

例如,在看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时,第一眼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满满的都是弧线。这些弧线会是什么呢?可以暂不考虑这样的画面效果传达着什么,而是先假设自己画这么一幅画,会以什么角度去看待绘画对象。如此,就可能想到用正视的角度去看树干,仰视的角度去看树枝,会不会就是这样呢?直线和弧线相互交错,能把自己想要看到的整棵树的律动感都表现出来吗?柔美的淡绿、淡黄色系给人轻快和愉悦之感,如果是自己的话,画这幅画时心情应该是什么状态?画家是否也是同我一般的感觉呢?先抛开派别、手法和形式,想一想画者想表达什么?再想一想自己如果画成这样的效果能够表达什么?带着疑问去观察画中的线条、色彩、手法等“表现”因素,打破固有的认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像儿时看待周围事物那般,“肆意”地打量着身边的一切,自己理解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无所知故而有所得,多角度看待画面内容,读取画面形态、色彩等因素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信息。与此同时,还要像认识老朋友那般去了解一下画者的一些信息、故事、喜好,推己及人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画这么一幅画,会以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角度和以怎样的状态来应对,如果这些问题相通了,脑海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和眼前的画面能够接近甚至重合了,哪怕不能完全体会画者想传达的信息,也是有所得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画者本人,谁又能够做到完全的“正解”呢?能够从一幅画作中找到共鸣,从而有所得,便是难得,也是成就自己了。

猜你喜欢

抽象画画者定式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抽象画教学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An Abstract Drawing一幅抽象画
蒙马特与798
撕画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
画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