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03-22钟远维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钟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河池 547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20~50 岁男性,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变形、纤维环遭到破坏,刺激到相应水平的脊神经根,从而引起腰部疼痛、下肢麻木、马尾综合征等[1]。 以往该病患者大多长期从事弯腰劳动或长时间坐位工作,首次发病通常有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的情况。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同一姿势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引起社会的重视[2]。多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以缓解症状。推拿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部治疗手段, 历史悠久,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悠久且效果良好, 近年来备受推崇,相关临床研究较多。推拿无需过多的医疗设备,对时间地点等自然条件也没有限制,主要通过医者对患者的经络、穴位采取揉、按、扳、擦、整复以及踩翘等手法进行治疗,发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调和阴阳等功效,具有副作用少、可靠稳定、简单易学等优点,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该文对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多数会选择非手术治疗[3]。该病的治疗原理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从而减轻神经根压迫,松解粘连,消除炎症,达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的目的[4]。 非手术治疗适用的患者需具备以下条件:(1)年纪较轻,且为初次发作或者病程较短的患者;(2)症状较轻,不需要紧急进行治疗可自行缓解的患者;(3)影像学检查中未出现明显椎管狭窄[5]。 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有以下几种:(1)卧床休息。 减少弯腰持物的动作,尽量避免起床活动,在卧床休息3 周后若病情得到控制则可佩戴腰围进行活动。(2)牵引治疗。采用盆骨牵引的方式使腰椎间隙宽度得以增加,减少椎间盘内压,该方式需要专业医生指导进行。(3)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作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可用于全身骨关节炎治疗的软骨保护剂,可抗炎、抗软骨分解,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患者逆转腰椎间盘损伤。(4)推拿、理疗以及按摩。 该治疗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医师的按压, 可有效改善或缓解患者肌肉痉挛,减轻患者疼痛。 (5)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以及髓核化学溶解法。这两种方式均是采用药物对患者症状进行改善,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的目的。除此之外,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是病史较长,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病症一般都已经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必须采取手术治疗[6-7]。

2 推拿疗法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拿已发展出多种手法, 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给予其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下做详细报道。

2.1 点按类手法

点按类手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该手法接触面积较小,渗透力强,可帮助患者调理气血、调和阴阳。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中,能够缓解患者肌肉痉挛症状,调整失稳小关节扭曲、嵌顿以及半脱位的情况, 帮助患者恢复腰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受压情况关系,缓解静脉回流以及动脉供血障碍。

王爱武[8]对3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患者采用点按四步法治疗,在治疗3 周后,治愈18 例,显效8 例,好转3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高达96.7%,能够有效解除患者腰骶部肌肉痉挛情况,使患者的损伤肌肉得到有效恢复。

2.2 扳类手法

扳类手法是通过对患者脊柱纵轴的拉伸,增加腰椎所处空间,使神经根管道产生压力变化,迫使腰椎突出位置松动,使突出物回纳,以改善患者神经根以及周围软组织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压迫感。 其中,提拉旋转复位的手法需注意在进行手法前摆好姿势,使得下肢与上半身应力点集中在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处,借助旋转牵引力,使突出的椎体节段产生旋转剪切力,将椎间盘高度恢复正常,加大髓核腔隙,帮助髓核吸收,减轻髓核对患者神经根产生的压迫[9]。

柯于麟等[10]对10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腰椎侧扳推拿法联合温针电针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52 例采用超短波联合温针电针治疗, 治疗组53 例采用腰椎侧扳推拿法联合温针电针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VAS 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腰椎侧扳推拿法联合温针电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2.3 踩跷类手法

踩跷类手法最适合腰椎间盘向后突出的患者,主要是对患者腰椎棘突两旁实施连续冲击,使冲力影响后纵韧带,迫使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由后缘向前缘持续移动,减轻患者髓核受压迫的程度,使髓核回纳,反复踩颤还能够加快椎间孔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11]。

王景梅等[12]学者对按动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观察,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踩跷法,观察组采用按动踩跷法,共治疗4 周,每周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所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每周的JOA 分值、VAS 分值以及患者直腿抬高角度差异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按动踩跷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腰腿疼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3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是在患者身体产生严重损伤后,除休息治疗外,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的适当锻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尽快恢复[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高速发展,康复医学逐渐受到重视。 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活动功能、纠正患者不良习惯、预防疾病复发[14]。 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腰椎间盘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营养物质吸收能力,改善患者椎间盘基质代谢功能,缓解椎间盘退变,促进患者代谢,使椎间盘无菌性炎症更好地消退;此外,康复训练还能够增强患者脊柱整体运动肌群和局部运动肌群的伸展性和柔韧性,使患者脊柱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效提高,恢复腰椎正常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减轻脊髓或脊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15]。

康复训练的基础模式可参考以下:(1)平板支撑运动:患者双脚脚趾与前臂作为支撑点,将身体绷直为一条直线, 腹肌紧绷收缩保持10 s 后缓慢放松[16]。主要对腹部力量进行锻炼,有助于维持患者脊柱的稳定性。 (2)拱桥式背伸肌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在病床上以双脚掌、双肘部、后枕部位为基础支撑点,小腿与床垂直用力支撑身体,使患者臀部离开床面,腹部向前凸如拱桥后稍微停止后,轻轻放下身体,需注意动作要缓慢,如此重复进行,10 min/次,2 次/d。 该方式主要是针对腰背部肌肉进行锻炼, 强化腰背肌肉力量,有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工作。 (3)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于硬板床上取仰卧位,将一侧下肢足根部置于墙上,腿部贴墙尽量向上抬,维持10 s 左右,将腿缓慢放下, 再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另一侧下肢锻炼,10 min/次,2 次/d。 7 d 为1 个疗程, 需进行2 个疗程。该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坐骨神经和其神经通道之间的位置,减少对神经根的挤压[17-18]。

彭洋[19]分析观察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 例, 根据患者的康复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 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情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实验组腰部疼痛评分、疼痛指标、腰椎功能指标等多种指标都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说明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着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4 推拿联合康复训练

推拿和康复训练都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疗法,但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却很少应用于临床中。推拿手法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而对患者采取积极的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避免病情反复[20-21]。

麦楚婷等[22]观察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选取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推拿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7 d 为1 个疗程,均进行2 个疗程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较,VAS 评分更低、JOA 评分更高(P<0.05);两组患者指地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所缩短,且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5 小结

推拿是中医常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凝聚着数千年来医者的实践经验,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 该法无需过多的特殊医疗设备,对时间地点等自然条件也没有限制,主要通过对相应穴位采取揉、按、扳、擦、整复以及踩翘等手法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疏通经络、扶伤止痛、推行气血、调和阴阳,具有副作用少、可靠稳定、简单易学等优点,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推拿和康复训练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二者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