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特征与时代意义

2020-03-21宋玉双张轩硕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马克思民族

宋玉双,张轩硕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一、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同时也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在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视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他们广泛借鉴、吸收前人成果,并立足于具体实践,通过对当时欧洲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进行思考、分析,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观,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民族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3-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早期资产阶级形成于意大利农村,大多为农场主和磨坊拥有者。随着经济实力和收入产出的提升,资产阶级活动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级陆续在中欧,西欧兴起,形成新的独立阶级。此后,为了进一步争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资产阶级不断加大侵略美洲及其他地区的步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急速扩张。此外,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开始通过“文艺复兴”运动、联合农民阶层共同对抗封建专制制度等方式,尝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也为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

2.现代民族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资产阶级开始寻求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新兴资产阶级同保守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从根本上看,无论是号称不流血的英国“光荣革命”还是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都是为少数资产阶级精英阶层谋夺利益,而不是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实现全体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平等”。

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两极分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实质上,从资产阶级开始对无产阶级和落后民族剥削与压迫的那一刻起,世界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运动就随之产生了。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能源、交通和科技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加速它们对落后民族剥削压迫的同时也促使民族解放运动由一国、一地、一个民族发展为多国、多地、多个民族间的互相合作。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民族逐渐形成。

全球范围内的民族压迫与剥削,使世界各族人民进入了一个需要理论也可以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可以产生思想的新阶段,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原则。

通过预试验,固定香菇粒大小约为0.3 cm,每100 g干香菇,加入花椒1.5 g、大蒜1.5 g、辣椒面40 g、五香粉1.0 g、生姜粉0.6 g、干木耳15 g、花生粒30 g,油炸温度180 ℃,油炸时间7 min,炒酱温度150 ℃。分别对黄豆酱加入量(40,60,80,100 g),食用盐用量(8,10,12,14 g)、小米辣用量(8,12,16,20 g)、白砂糖用量(1,2,3,4 g)、菜籽油用量(100,150,200,250 mL)进行单因素试验。按1.4.1项下制作工艺制备,由100名食品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得出平均得分。

(二)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民族平等思想的确立

对于民族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的态度非常鲜明。他们认为,民族只有先进和强弱之分,而不应划分出优劣和等级,更不应肆意剥削和掠夺弱小民族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此外,民族平等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从国家层面来考量,国内各民族应当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从世界范围来考虑,应当求同存异,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加之,世界各民族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世界各民族从法律、道德和情理上都应当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至此,民族平等思想初步确立,这也成为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支点。

2.民族平等的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民族平等的实质应该是事实上的平等,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和理论上。而与之相对应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在现实中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使得落后民族无法与先进民族同样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权利”[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平等本质的鲜明阐释,无疑为之后无产阶级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3.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二、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特征

批判性、阶级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平等思想的根本标志。应该说,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所特有的批判性使它总是能冲破旧思想的束缚,通过实践改革与理论创新建立起新的民族理论;它的阶级性使它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体现了无产阶级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它所具备的时代性使它时刻与历史发展保持一致,使其始终能指导不断发展着的民族实践,既能为无产阶级民族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也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一)批判性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平等”口号的欺骗性、虚假性。在人类平等发展史上,无论是启蒙思想家的平等要求,还是杰斐逊的“民族平等”口号,这些思想的提出从来就离不开它们植根的土壤——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他们口中的“民族平等”只不过是金钱和资本堆积出来的虚假平等,他们一边站在金字塔顶端剥削和压迫着无产阶级,一边通过生产竞争将“不合格”的资产阶级剔离出去。所以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剥削只是在方式上有所区别,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各民族、各阶级之间的平等。同时,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则决定了他们“民族平等”口号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掩盖剥削本质、欺骗受压迫民族的工具,只是在维持现有剥削关系下达成的虚假平等。

其次,私有制是民族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3],这里的现存所有制关系指的就是私有制。因为在私有制产生之前,民族之间的斗争和矛盾只存在于争夺生存资料和血亲复仇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存在奴役和压迫。私有制产生之后,民族之间的争斗开始朝着剥削、压迫、奴役的方向发展。战争中失败的民族成为了最早的奴隶,战争中胜利的民族则成了奴隶主,民族关系在战争的促使下演变成了阶级关系,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也由此产生。压迫民族往往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榨取受压迫民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使受压迫民族完全赤贫化。因此,私有制是产生一切民族剥削的根源,民族压迫则是基于私有制的阶级压迫。

(二)阶级性

这里的阶级性指的是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无产阶级性,亦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也是各民族内部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民族压迫的运动,无产阶级既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也是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力军。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指导思想,也被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这种阶级性表现为:

首先,无产阶级是消灭私有制的主要力量。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其次,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拥有共同的敌人。一个国家中的个别资产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和冲突,但资产阶级总是联合起来反对本国的无产阶级。所以,面对资产阶级的联合,面对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也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同盟来共同反对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同盟,把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冲锋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团结世界各民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反帝反封建力量,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解放无产阶级和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奋斗目标。

(三)时代性

时代性是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区别于其他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从它的产生到发展都以时代的发展为根基、以时代诉求为追求目标。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幌子入手,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虚假性,深刻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4]资产阶级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深刻地显露出来,成为民族不平等的直接论据。同时,西方资产阶级对亚洲、非洲的殖民掠夺也激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激起了深刻的民族矛盾。因而,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首先揭示的是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关注同时代波兰、爱尔兰、亚洲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其中,深刻分析了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提,揭示了爱尔兰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土地问题,鼓励被压迫民族从本民族实际出发,自力更生地争取民族的平等。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系,首次提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即“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5]至此,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压迫国家民族斗争的现状,对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为压迫民族、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民族平等的纲领和策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的民族平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对其时代性的解读不仅要专注于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一门发展着的学说,其时代性还表现在不同时代继承者对民族平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例如,十月革命后,列宁洞悉到民族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结合俄国民族运动的情况,积极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成“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民族平等运动策略,为被压迫民族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之路。在斯大林时期,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制定民族政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斯大林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民族间事实不平等的原因和危害,主张民族间“最完全的平等”,主张“民族自决权”。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运动时期,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更是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以及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的民族问题给予了正确的指导和回应。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实行民族平等,主张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推翻民族剥削和压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的理念以政策、法律的形式确立起来,使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民族平等理念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加成为一种民族问题的时代解答。

三、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时代意义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人民对和谐友好民族关系的渴望,也表明无产阶级和世界各民族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始终拥有着共同的追寻和目标,就是在国家、社会和公民间实现平等、公平和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政策,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关怀和帮助,增进了各族之间的感情,鼓舞了各族团结一心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从历史同根同源、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共同发展、社会安定有序、政策倾斜照顾等方面推动了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也是我国当下确立和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有利于祖国的统一、边防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与团结

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守护的。自夏商周开始,中原各部族在战争和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经过秦汉统一、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中国开始进入民族大融合阶段,此后中国的元朝和清朝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现象,却从实际意义上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1840年-1949年,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和屈辱后,最终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此时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已经集中转移到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内蒙古等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渗透、煽动、勾结和收买等方式制造民族矛盾,策动民族分裂,企图破坏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大好局面。因此,促进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以及发展同友好邻国人民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曾说:“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因此,按照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加强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分裂还是战争,最后的受害者永远是老百姓,同时一个不热爱祖国又摇摆不定的民族也终将受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最终消失于民族之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56个民族始终热爱祖国,守土有责,不主动发起战争也不畏惧战争。以新疆为例,生活在祖国边疆的几千万人民,既担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任务,同时也随时待命,肩负着保卫边疆的忠贞使命。70年来,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各族团结,保卫祖国边界的安全,发展同友好邻国人民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没有民族团结,祖国的安定统一、繁荣昌盛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才能巩固和维持我国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齐心协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有利于增进民族关系领域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我国边疆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以新疆为例,全区国土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同时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但原始资源上的优势仍然无法弥补新疆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科教文卫事业方面的落后和不足。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边疆地区资源税费改革、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和培养优秀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和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等协调发展。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每一名成员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者、主力军,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增速远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大多数的边疆地区,同时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我国最西部的喀什大学和最东部的深圳大学为例,喀什大学的建立比深圳大学早21年,但喀什大学的综合实力却远低于深圳大学,同时喀什大学的学生也没有像深圳大学的学生那样公费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这也表明经济权利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权利的获得与实现。

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民族矛盾和民族误解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无法看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化解,这些不仅会影响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同时也会影响到民族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人心、入髓见行。

从国际环境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和平演变和分裂中国的丑恶行径,在中国的新疆和西藏等地制造民族矛盾,煽动民族分裂,利用少数民族的人权问题抹黑中国、抨击中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照顾加分政策、民族生育政策和免费国语教育……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反华势力的阴谋攻击、肆意曲解,同时也揭穿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假民主、真实压迫,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和利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稳有序进行。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提出,是百余年来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的前进和升华,标志着马克思平等思想从空想变为现实,标志着马克思平等思想不再是天马行空的主张口号,而是科学可行的行动指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区域自治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下去。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化和发展,尤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事实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华民族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在国家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相应的自治权利,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包容民族差异,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法律条例,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一同推动各族人民有序参与政治,实行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另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提升各族人民参与本民族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监督意识,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了从国家到公民的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因此,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来源和重要依据,确保了9千多万共产党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发挥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引领、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保证了各族人民从法律、道德和风俗习惯上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者和完善者。

其次,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携手14亿中华儿女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在一国的基础上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8]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民族关系,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交流与合作;不断维护各民族的实际利益和各种权益的真正落实;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通过西部大开发、对口援助和一带一路等举措,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缩小民汉地区收入差距,增强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爱国心,最终实现共同繁荣。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以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一国一体一心”,不断促进民族之间的政治平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马克思民族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