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赤道的热情与活力——肯尼亚共和国

2020-03-21寒山

青春期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罗毕马赛肯尼亚

文/寒山

“一带一路”项目近年来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很多变化。以肯尼亚为例,中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蒙内铁路,不仅为肯尼亚人民的出行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铁路沿线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这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倡议日益受到非洲国家的认可和欢迎。

非洲,是每一个探险家都十分向往的宿命之地。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大陆,原始的自然风光、多样的野生动物、狂野的土著文化,非洲无时无刻不刺激着探险爱好者们的神经。“一次非洲,终生无憾”几乎成为每一个探险者的心里抹不去的念想。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海岸线长536公里。肯尼亚的大地上,雨季和旱季轮番交替。在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非洲五兽——非洲象、犀牛、野牛、狮子和花豹随处可见;在纳库鲁湖国家公园,红色的火烈鸟成群结队在蓝天碧水间翱翔;在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辉映着满地的绿草如茵。了解非洲,肯尼亚是最好的起点,在这里,你能亲眼见证地球生命的奇迹。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

肯尼亚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个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四川省的东非高原之国,散落着大约60个野生动物园,其中有26个是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而位于肯尼亚东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处的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堪称肯尼亚野生动物园的“王中王”,它横跨了肯尼亚和其邻国坦桑尼亚两个国家,总面积达到了4000平方公里,其中肯尼亚境内有1500平方公里。坦桑尼亚“动物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哺育动物家园,拥有95种哺育动物和450种鸟类,是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和色彩最多的荒原,狮子、豹子、大象、长颈鹿、斑马等在这里自由奔腾,生生不息。

每年的7月份,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成群结队的角马、斑马和羚羊追随着雨水和嫩草,由南部的坦桑尼亚徜徉而至,场面甚为壮观,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每年的9月。从10月份开始,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重新迎来雨季,在雨水的滋润下,青草开始返青,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草地并不足以维持数量庞大的食草动物们生存,所以它们又开始从东线南迁到塞伦盖蒂,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月的时间。12月,动物们回到了家园,开始繁衍后代、修养生息,逐渐补充在路途中失去的同类数量,为明年的大迁徙再做准备。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狒狒和狼日夜在草原上徘徊,大象、狮子、豹子、犀牛和水牛在这里出没,区内居住着东非古老的传统人种马赛族人,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独特原始文化。草原日出、日落如同仙境般的美妙,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忘记一切压力与烦恼,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与快乐。

东非大裂谷局部俯视图

有“地球伤疤”之称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便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感到惊异而神奇,赞叹大自然的伟大。究其具体成因,现在在地质学中存在着多种认识和理解。其中板块学说认为,地壳以下的地幔中上升流强烈上升,致使地壳隆起,形成了东非高原;上升流向两侧扩散,巨大的拉张力致使地壳发生断裂,形成东非大裂谷。

在大裂谷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火山。火山表面看起来“脾气”很暴烈,可它却是地球生命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火山喷发出的气体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创造了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层,而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积淀之后就形成了肥沃的土壤。

有丰厚的水草自然就会有动物,在广阔的大裂谷草原上,生存着种群数量极大的野生动物,有斑马、角马、野牛、羚羊,当然还有猎豹、大象、秃鹫等等。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绵延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紫红色、淡黄色花朵,如仙人滨、仙人球等。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闪。山水之间,白云飘荡;裂谷底部,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可以说,大裂谷地区集中了非洲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一幅美丽的地球生态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肯尼亚是东非大裂谷的最佳观赏地点。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地球上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像这里一样,汇集了如此众多的火山和湖泊,集结了成千上万的美丽生灵,生长着各式各样的宝贵物产,凝聚了悠久的人类早期文明。可以说,东非大裂谷是一道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一条美丽的自然“伤疤”,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

追狮子的马赛人

马赛人,虽然在肯尼亚总人口中只占有2%的比例,但他们是肯尼亚部落的象征,肯尼亚的旅游纪念品如木雕、壁画等都以马赛人为题材。

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男人批“束卡”,实际上是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女性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戴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这是因为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打耳洞,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马赛人大部分都缺少两个门牙下齿,这是从小拔掉的,为的是灌药方便,当然,那些前卫的青年们已经开始屏弃这些习俗。此外,作为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他们一直延续着游牧传统,所以马赛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他们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的构成,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

马赛人

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因此,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有“凶猛武士”的名声,他们十分高大,如同地球上的“阿凡达”。狮子作为草原之王,可以说对任何事物都无所畏惧,然而在面对马赛勇士的时候,就算是到嘴的猎物,也要舍弃掉并快速离开。据说过去马赛族的男人,到了成年的时候,就要去猎杀一头狮子,以至于人们会调侃说,存活下来的狮子基因里都存储了“看见马赛人快跑”的印记。马赛族群,神秘而彪悍,令人敬畏。近年来,由于肯尼亚政府禁止捕杀狮子,马赛人只在牛群遭到威胁时,才出手杀狮,如果牛被狮子吃了,马赛人对其虽远必诛,因此现在即使不再猎杀狮子,狮子对马赛人还是闻风丧胆。

“狮子王辛巴”的故乡内罗毕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也是东非地区最大的城市,拥有“东非小巴黎”的美誉,内罗毕一年的雨季有2次,长雨季(大约是3~5月),短雨季(大约在10~11月)。内罗毕城市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又有“阳光下的绿城”之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类住区规划署均设在这里。市中心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是内罗毕标志性建筑。国家博物馆、《走出非洲》作者卡伦的故居、自由广场、长颈鹿公园等是市内著名的游览地。在这里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享受现代化的非洲都市生活。

内罗毕小店Kazuri

在肯尼亚的城市和度假胜地,有着各式各样的饭店、咖啡馆、酒吧和俱乐部,为旅游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除了当地菜肴和优质野味外,还有来自中东、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和欧洲的餐馆。

许多酒店和旅舍的饭店经常邀请当地的乐队举行现场表演或演出传统文化舞蹈。在海滩酒店中,还会有颇具当地民族特色的的娱乐节目。这些节目通常包括文化和野生动物讲座,或者当地唱诗班和合唱团。

许多人到访内罗毕,或是为了体验长颈鹿庄园与小象孤儿院的温情时刻、或是为了感受摩天楼与野生动物同框的奇妙狂野、抑或是凯伦故居内那段往事的匆匆一瞥。其实这座被称为“阳光下的绿城”的东非都会,还为那些享受慢节奏的旅行者保留着另一种感受。

在那些不知名的街角、树荫群花间,总不经意地隐藏着一些精致小店。这些小店橱窗内时髦又不失生活气的手工物件、店主人的爽朗笑声与咖啡豆研磨出的醇厚香气,似乎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适合择一午后,二三好友漫步探索。比如:同样位于凯伦区的Kazuri,是一个制作陶瓷首饰和陶器的手工坊,由两位单亲母亲创办于1975年,致力于为弱势女性提供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Kazuri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小而美”,这里的陶器作品,小而精美、造型奇特,反映了肯尼亚独特的文化。游客可以为自己制作独一无二的手链,展示巧思与创意,是爱好动手的人不容错过的好地方。小店The Souk(市场)集结了艺术画廊、书屋、咖啡厅、创意精品店及烹饪教室,是一个自然环绕、氛围轻松的小型秘密集市。人们可以尽情地与自己独处,享用一顿简易的下午茶,翻开几本闲书,去画廊中欣赏当地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得意之作,感受一段安静的时光。

内罗毕是著名动画电影《狮子王》中辛巴的故乡,它一面是展示给所有人的狂野外放,另一面则是为探访者拨慢的细流时光,适合放缓节奏,不带目的地漫游。无论是偶遇“故事”还是心仪好物,都是一份惊喜。

猜你喜欢

内罗毕马赛肯尼亚
马赛: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大选登记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