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黎贡山余甘子优良无性系选育结果初报①

2020-03-21杨晏平黄佳聪杨晓霞罗存贞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黎贡山冠幅单株

杨晏平 黄佳聪 杨晓霞 罗存贞 张 炜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 云南保山 678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余甘子因其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加工稳定性好,对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高度阻断性,以及含SOD活性物质耐热、耐贮藏特性,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特性[1],药用方面主清热利咽、润肺化痰、健胃消食、抗菌消炎、抗衰老、抗肿瘤及抗氧化,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2]。

中国余甘子资源丰富,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绝大部分呈野生或半野生状态[3,4],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展了一些余甘子种质资源调查和选优工作。李昆等[5]根据果实类型,可将云南楚雄和临沧两地的余甘子划分为六大类30多个小类。方嘉兴[6]研究发现,余甘子在实生繁殖的条件下,种群内部存在着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生态习性、适应性、生产力及果品品质等极其复杂的变异。尹瑞萍等[7]调查滇西地区的9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发现,12个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31%;此外,这9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经济性状亦存在丰富的变异,而且居群内变异远高于居群间[8];李巧明等[9]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研究云南干热河谷4个余甘子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发现余甘子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其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余甘子不同水平上的丰富变异为后续的优良种质的选择提供了基础。陈进等[10]通过天然林选优,筛选出优良单株8803、 8931、 9001、 9902、 90106。王开良等[11]选育出粉甘、兰丰、玻璃甘、扁甘、六月白、秋白、人面子、赤白、狮头、枣甘等优良种质,并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北部推广示范。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在滇西地区开展了余甘子的资源调查工作,并通过优树选择和无性系测定,培育了‘保山1号’(云R-SC-PE-033-2017)(以下简称‘1号’)、‘保山2号’(云R-SC-PE--034-2017)(以下简称‘2号’)、‘保山3号’(云R-SC-PE-044-2018)余甘子。保山市余甘子人工栽培面积达1.71万hm2[12-14],生态经济效益突出。

1 选育经过

于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隆阳、龙陵、昌宁、施甸四县区开展余甘子资源野外调查工作。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余甘子优树选择的标准和方法。以植株生长和结果正常,连续3 a平均冠影鲜果产量≥2 kg/m2、单果质量≥10 g、可食率≥80%、可溶性固形物≥5%、维生素≥2.2 mg/g、酸涩味轻的优树选择标准[15],经过初选复选,最终决选优树8株。在保山市隆阳区、德宏州瑞丽市、大理州漾濞县、楚雄州牟定县及双柏县分别设置试验林,试验地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澜沧江、怒江、元江、金沙江流域,涵盖云南省全部干热河谷典型地区。按照优树选择、接穗采集、无性系测定(区域栽培试验)和评价鉴定的步骤开展良种选育工作,最终选育出高黎贡山余甘子优良无性系,2018年12月该品种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遗传测定林的建立

2.1 无性系测定

2013年分别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勐柳村、隆阳区蒲缥镇西山村和牟定县戌街乡百草地村设立优树无性系测定林,采用8处理,6株条状小区,5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株行距3×5 m。于2013年3月组织整地改土和挖种植穴,进入雨季后种植地径0.3 cm,苗高25 cm余甘子实生苗,次年2月取1年生优树接穗嫁接,成活后适时解绑,适时开展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区域栽培试验

2014年分别在保山市、大理州、楚雄州、德宏州等4个州市建立区域栽培试验林5块共26 hm2,各区域栽培试验林基本情况详见表1。

以无性系测定林为主要测试对象,区域栽培试验林为辅助测试对象,以‘保山1号’余甘子为对照,对‘高黎贡山余甘子’无性系开展物候期、形态特征、果实品质进行观测和测定。应用SPSS 20.0软件GLM模型,计算8个优良无性系树高、地径、冠幅及果实产量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差,进行方差分析与Duncan多重比较;采用Pearson系数,对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3 遗传测定结果

3.1 物候期

‘高黎贡山余甘子’(以下简称‘高黎贡山’)与对照保山1号余甘子(以下简称‘1号’)芽萌发期、花期基本一致,分别为2月中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果实成熟期相差较大,相差达60 d左右,落叶期均为2月上旬。但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两品种均没有明显落叶,表现为边落叶边萌芽(表2)。

表1 区域栽培试验林基本情况

表2 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主要物候期 单位:月-日

3.2 形态特征

‘高黎贡山’为中型乔木,幼树期生长旺盛,一年生枝条直立性差,树姿开张;枝、叶肥壮,成年树一年生结果母枝灰褐色,平均长143 cm、粗0.6 cm;脱落枝均长32.2 cm,具叶170.1片;叶面积0.9 cm2(长1.923 cm、宽0.469 cm);雌花较大,直径0.6 cm(表3)。

表3 高黎贡山与1号(对照)形态特征

3.3 果实品质

‘高黎贡山’淡绿色,果皮光滑,单果重15.65 g、横径3.16 cm、纵径2.71 cm、果形指数0.8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1%,总糖8.4%,总酸1.71%,VC 523 mg/hg,水分86.5%,粗纤维1.88%,单果重、总糖、维生素C、水分均高于‘1号’,说明更有鲜食价值(表4)。

表4 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果实品质指标

3.4 生长和结实情况

3.4.1 无性系测定林生长结实情况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品种间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表5)。

由表6可知,余甘子平均树高2.6 m、地径6.6 cm、冠幅8.2 m2,树高以P6最大为2.83 m,P5最小为2.22 m,P5高生长与其它7个无性系高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地径生长值以‘2号’最大,为7.34 cm,P4最低,为5.7 cm,P4地径生长与其它7个无性系地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冠幅值以‘1号’最大,为9.15 m2,以P5最小,为6.0 m2,P5冠幅生长与其它7个无性系冠幅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品种间的果实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0.01);其平均单株果实产量877 g,最高平均单株‘2号’产量5 300 g,与P1、P3、P4、P5、P6、高黎贡山、1号(对照)7个无性系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7个无性系单株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P5少量开花未结实,P1、P3、P6单株产量10~20 g,P4、高黎贡山、1号(对照)单株果实产量220~540 g。说明除P5外其它7个品种具有早期结实性,尤以‘2号’早实性最好。

表5 2015年(嫁接第2年)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间生长和结实方差分析

表6 2015年(嫁接第2年)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生长与结实情况(平均值±误差)

2016年‘高黎贡山’单株平均产量5.7 kg,比对照‘1号’4.4 kg高22.8%,2017年‘高黎贡山’单株平均产量7.2 kg,比对照‘1号’6.1 kg高15.3%,均显著高于除‘2号’外其它无性系。2018年‘高黎贡山’单株产果量11.3 kg,比对照“1号”9.4 kg高16.8%,显著高于其它7个其它无性系(表7)。

表7 连续3年8个余甘子优树无性系平均单株产量 单位:kg

3.4.2 区域栽培试验林生长结实情况

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高黎贡山”生长结果表现正常,具有良好的栽培适应性,高接改造后第4年进入盛果期初期,10月为果实成熟期,平均树高、地径、冠幅分别为4.1 m、9.1 cm、18.2 m2,平均单株产量12.8 kg(表8)。

表8 2018年区域栽培试验林生长和结果情况

4 繁殖技术要点

主要采用以嫁接繁殖的方式培育容器苗。

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种仁饱满的成年余甘子大树于11月至翌年2月种子充分成熟时采果,在阳光下曝晒取种,筛选大粒饱满种子,风干后于1~3℃下贮藏或随采随播,播种后幼苗具2~3片真叶时及时移栽入育苗容器中。以1年龄幼苗做砧木,采集生长健壮的采穗母树中上部、外围一年生永久性枝条为接穗,随采随接或低温储藏使用。采用切接或腹接的方法于每年1~2月嫁接,成活后及时除萌除草,加强病虫害管理。

5 栽培技术要点

选择海拔800~1 200 m,年均气温16~22℃,土层厚度大于50 cm,果期无经常性大风的阳坡、半阳坡地种植。沿等高线挖行距6 m,宽深各60 cm的种植沟,每穴施入腐熟农家肥1.5 kg和磷肥3 kg,株距4~5 m,种植苗高30 cm以上、嫁接口以上2 cm处直径大于0.5 cm、营养袋高20 cm直径9 cm以上、木质化高的袋苗。雨季种植的,种植后每株浇1 kg定根水并于种植当年10月沿行向用地膜覆盖保水;其它季节种植的,种植后浇足定根水后沿行向用地膜覆盖保水。

树体管理:合理间作,10月结合施基肥覆盖保水,2、5、10月各施肥1次。采用主干分层形、变则主干形树形,以1~2月冬季修剪为主,短截结果枝。适时防治病虫害,成熟采收。

猜你喜欢

高黎贡山冠幅单株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豫南地区青钱柳生长节律研究
A revision of Dryopteris sect.Diclisodon(Dryopteridaceae)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峨眉含笑
屹黎
影响间作马铃薯单株块茎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5TR—20型水稻单株单穗脱粒机的设计
影像保护影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