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白睿文《活着》英译本中常见修辞的翻译研究

2020-03-20杨露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务实修辞求真

杨露

摘    要: 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活着》一经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余华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象征、重复、反讽、比喻等,以此增强小说的感染力。本文就《活着》中比喻、转喻、拟人、夸张和讳饰这五种常见的语义上的修辞翻译为例,结合周领顺教授提出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译者白睿文的修辞翻译行为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白睿文《活着》译本的译者行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顾“务实”,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行为规律。

关键词: 白睿文    《活着》    修辞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务实”连续统

1.引言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充满悲伤与苍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位中国农民从富裕到贫穷的苦难一生,诠释了人如何在苦难面前依然豁达地面对人生。这部小说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于2018年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并获得“中国版权金奖”。加州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将该作品译为英文,于美国出版后便引起强烈的反响。

译者行为批评由周领顺教授提出:“他不仅首次提出了批评意义上的‘译者行为概念,更把‘译者行为研究系统化,构建了用于译者行为批评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杨宁伟,2016:138)本文主要运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白睿文《活着》英译本中常见修辞的翻译,并借此探讨译者修辞的翻译行为特征。

2.“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译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该领域理论创新成果。周领顺教授构建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译文开展系统而全面的评价提供借鉴,兼具全面性和客观性。周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明确提出从“翻译内”与“翻译外”两个层面对译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即从语言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译者的行为,实现内部与外部批评的有机结合。

在周教授构建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中,“‘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于读者/社会的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周领顺,2010:70)。“求真—务实”连续统以动态眼光看问题,突破原有的单一静态批评模式,避免完全依赖原文作为衡量译文质量标准的弊端。周教授指出:“译者行为批评需要首先从语言性角度看待译者的翻译行为:多大程度上‘求真、求了多少‘真,其次从社会性角度,考察译者的社会性和行为社会化程度:多大程度上‘务实、务了多少‘实,同时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全面描述译者行为的轨迹。”(周领顺,2014:88),最终在翻译内尽可能保持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平衡。

3.“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活着》英译本修辞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独具一格的修辞体系,是语言文字用于美学功能而组织起来的修辞整体”(贾英伦,2016:119)。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白睿文对《活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喻、转喻、拟人等狭义上修辞的处理方法。修辞不仅是作者为提高表达效果而使用的技巧,更是作者创作风格的体现。常见的修辞分为:语义上的修辞,如明喻、暗喻、转喻、拟人、夸张等;句子结构上的修辞,如排比、对仗等;音韵上的修辞,如头韵、尾韵等。本文就从作品中运用较多的语义修辞角度出发,结合“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白睿文对作品中的常见的语义修辞如何处理,探讨译者在“求真”于原文和“务实”于社会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倾向。

3.1比喻

比喻修辞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具体而生动的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在《活着》中,余华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且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3.1.1明喻

比喻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是明喻和暗喻。明喻句中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常见喻词如:“像”“如同”“似”“仿佛”等,如例句(1)、(2)。

(1)……我丈人身手极快,像只耗子呼地一下窜到里屋去了。

译文:... my father-in-law would be startled into retreat — like a rat scurrying back into his little hole.

(2)賭博全靠一双眼睛一双手,眼睛要练成爪子一样,手要练成泥鳅那样滑。

译文:Gambling relies entirely upon a good set of eyes and a quick pair of hands. Youve got to train your eyes to open wide as a melon and your hands to be as slippery as an eel.

例句(1)中描写的是主人公的丈人见到自己女婿“福贵”时避之不及的样子,原作用“耗子”这一喻体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译者白睿文在翻译这句明喻句时,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不仅传递出原文的语义,还传递出原文的风格。由此可见,译者在此基本追求译文对原文较高的求真度。

但是,由于两个名族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明喻都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过度追求对原文的“求真”,难免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白睿文翻译有些明喻句时也做了一些调整,以便符合受众的认知习惯,如例句(2)。原文中“眼睛要练成爪子一样”表达在赌博过程中,眼神像“爪子”一样迅速而锐利,译者运用转换的手法将其译为“Youve got to train your eyes to open wide as a melon ”(眼睛睁得像瓜那样大),可见译者也考虑到译文对社会的务实度,希望译文读者能够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3.1.2 暗喻

暗喻句,即不使用明显的比喻词乃至不使用任何比喻标志的比喻句,其标志词有“是”“变成”“成了”等,如例句(3)。

(3)他笑眯眯地说:“瞧你这样子,都成药渣了。”

译文:His eyes squinted as he smiled, and he said, “Look at you! You look like shit!”

在例句(3)中,余华用“药渣”形容主人公福贵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颓废形象,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能一一对应。白睿文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将译语文化语境考虑在内,通过意译手法,舍弃了原文的比喻形式的对应,将其译为“You look like shit!”,让译文读者能够领会到主人公福贵消沉、颓丧的形象,在此采用的是“务实”于读者的做法。朱振武表示:“译者首先要努力保留原文中的形象,若形象的保留会为译文读者增加理解难度,产生歧义,则不如将这一形象加以转换,或替换成另一种相应的形象。”(朱振武,2006: 29)

3.2转喻

转喻是指借与人或事物有关联的事物指代人或事物,如例句(4)。

(4)队长总还算好,被拉到城里只是吃了三天的拳脚。

译文:The team leader was dragged into town and had to withstand three days of beating.

例句(4)中的“拳脚”实指“挨打”,译者为了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将其还原为“beating”,这是“务实”基础上的“求真”。

3.3拟人

拟人修辞指的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或动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

(5)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译文:The weary old ox, after hearing the old mans les-son, raised his head as if admitting his mistake. Pulling the plow, he began to move forward.

例句(5)是描写了与主人公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听到主人呦呵后神情与动作,惟妙惟肖。在主人公眼里,这头老牛就如同亲人一般陪伴着他。译者再现了原文的语义和形式,保持对原文的“求真”,将老牛知错般神情展现出来,并且用了“he”这一人称代词,将原作的拟人修辞深化。

3.4夸张

夸张指的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有意对事物形象或特征等方面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突出事物的特点。

(6)要不是她小时候得了那场病,说媒的早把我家门槛踏平了。

译文:If it hadnt been for that sickness when she was little, the matchmakers would have already broken down our door.

例(6),“把我家门槛踏平”表达说媒人之多,译者综合考虑原文情境及译语文化环境,用“broken down our door”去套译,既表达了原文语义,又增加了可读性。“翻译的目的在于阅读。选择最有效的修辞技巧以便让读者读懂和喜欢读就成为翻译追求的重要目标”(贾英伦,2016:122)。这里译者均采用了“务实”于读者的做法。

3.5讳饰

讳饰指的是用委婉语取代令人不快的字句。

(7)“少奶奶,老爷像是熟了”

译文:“Madame, the masters had an accident. Im afraid hes not going to make it.”

在例句(7)中,作者用委婉语“熟了”来代替“死”,译者在此更偏向于“务实”,通过意译的方法将“熟了”这一委婉表达释译给译文读者。虽表达出原文中讳饰修辞的效果,但在语义表达上会有些偏差,可见有时偏于“务实”的倾向,会导致“求真”上的欠缺。

为了进一步探寻修辞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特征,笔者对《活着》前两个章节中上述五类修辞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由表可见,前两章中修辞句共59例,其中比喻句49例,转喻句1例,拟人句2例,夸张句5例,以及讳饰句1例。由表中数据可见译者有时偏于“求真”,有时趋于“务实”,可见译者在翻译修辞时兼顾了翻译内及翻译外因素,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行为规律。就转喻及夸张句而言,译者在“求真”的基础上更偏向于“务实”,而比喻句及拟人句翻译时则更趋向于“求真”。

4.结语

本文借白睿文对《活着》英译本中常见的五种语义上修辞的翻译进行分析,结合周领顺教授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探讨译者白睿文在翻译修辞时的行为特征。分析表明,白睿文的译者行为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上有时倾向于“求真”,有时倾向“务实”,这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注重再现原文语义与形式,而且充分考虑译入语环境及译文读者等翻译外部因素。尤其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翻译时,译者更多地趋向于“求真”,其他几类在“求真”基础上更加趋于“务实”,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行为规律。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工具,把现实世界的中介现象和对于翻译活动中中介现象的认识融为一体(周领顺,2012:94)。该模式不仅为译评者评价译作提供了客观模式,而且为译者提供了一个翻译的标准,对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Berry, M..  To Live [M]. New York: Anchor Books,2003.

[2]贾英伦.影响文学翻译修辞选择的语言外因素[J].外语学刊,2016(4):119-123.

[3]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辩证性——译者行为研究(其四)[J].江苏大学学报,2010(2):70-76.

[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新聚焦——译者行为研究(其十)[J].外语教学,2012(3):90-94.

[5]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杨宁伟.基于视听文本的译者行为批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8-143.

[7]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8]朱振武.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维的互动[J].中国翻译,2006(2):27-32.

猜你喜欢

务实修辞求真
张锦绣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