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 T2WI成像对肛瘘56例分型诊断的价值

2020-03-20邱荣华杜哲明

武警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瘘管肛瘘括约肌

邱荣华,杜哲明,付 强

肛瘘是肛管与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高[1]。复杂肛瘘的分支瘘管及肛周隐匿性脓肿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术前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准确、清晰显示各型肛瘘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MRI成像由于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瘘管与肛周肌肉(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对肛周脓肿敏感性高,近年来成为肛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资料,将术前MR图像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斜轴位T2I+T2I压脂、斜冠位T2I+T2I压脂成像对肛瘘分型的诊断价值,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03至2019-02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56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确诊为肛瘘,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其中男50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28.9±5.6)岁。病程7 d~8年。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为肛周肿痛、硬结或溃口反复排出浓性分泌物;(2)肛周皮肤可见1个以上瘘外口。排除体内有置入物不适合做MRI检查;合并全身感染、恶性肿瘤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平扫检查,取仰卧位,足先进,用腹部相控阵线圈,以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中心。在T2WI矢状位进行定位,斜轴位定位线与肛管垂直;斜冠位定位线与肛管平行。采用美国GE Signa HD 1.5T MRI扫描仪进行图像采集,扫描序列和参数:(1)T2WI斜轴位,TR=5000 ms,TE=136 ms,FOV=26 cm×26 cm,矩阵=320×224,NEX=4.0;(2)T2WI斜轴位压脂,TR=4800 ms,TE=136 ms,FOV=26 cm×26 cm,矩阵=320×224;(3)T2I斜冠位,TR=3000 ms,TE=132 ms,FOV=26 cm×26 cm,矩阵=288×224;(4)T2I斜冠位压脂,TR=3000 ms,TE=132 ms,FOV=26 cm×26 cm,矩阵=288×224;层厚/间隔均为4 mm/0.5 mm,NEX=4.0。

1.3 图像分析与评估 由两名主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瘘管的数目、走行途径、分支数目、内口位置、是否合并肛周脓肿和瘘管与周围肌肉(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统一意见后作出诊断。肛瘘分型按Parks分型[4],根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及括约肌外型。对比外科手术所见,评价MRI 斜轴位、斜冠位T2I+ T2I压脂序列成像对瘘管数目、走行、分支、内口位置、是否合并肛周脓肿和瘘管与周围肌肉(括约肌、肛提肌)关系显示的准确度。

1.4 结果

1.4.1 MRI表现 肛瘘表现为肛管和直肠壁与邻近皮肤间呈线条状异常信号。T2I压脂序列显示瘘管呈明显线条状高信号影(图1A、B、C)。T2I序列显示瘘管呈高低混杂信号影,脓肿呈不规则高信号(图1C、D)。

1.4.2 Parks分型与手术结果比较 56例肛瘘术前MRI诊断括约肌间型肛瘘管24例,准确率95.8%(23/24);经括约肌型肛瘘23例,准确率95.6%(22/23);括约肌外型肛瘘6例,准确率100.0%(6/6);括约肌上型肛瘘3例,准确率75.0%(3/4)。在各型肛瘘中复杂肛瘘12例,准确率85.7%(12/14),合并肛周脓肿22例,准确率100.0%(22/22)。

图1 肛瘘患者MR影像

A.患者男,33岁,括约肌间型肛瘘T2I压脂斜轴图像,直肠6点方向可见一内瘘口及穿过内括约肌瘘管(实箭),瘘管(虚箭)在括约肌间隙走行,左侧内括约肌、右侧外括约肌(箭头);B.患者男,58岁,经括约肌型肛瘘伴多发肛周脓肿,T2I压脂斜轴图像,示直肠5-6点方向可见内瘘口(实箭),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向后两侧延伸,部分突破外括约肌形成肛周脓肿(虚箭),左右内括约肌(箭头);C.患者男,35岁,括约肌外型肛瘘,T2I压脂斜冠位图像。可见一瘘管(虚箭)走行于右侧外括约肌(箭头)外侧,括约肌完整; D.患者男,30岁,括约肌上型肛瘘,T2WI压脂斜冠位图像,示外括约肌(箭头)平面以上左侧软组织内可见一高信号瘘管及脓肿(虚箭),瘘管从上向外下一直延伸至肛周左侧皮下,呈混杂高低信号,脓肿内可见气液平面

2 讨 论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指直肠或肛管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异常通道[5]。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男性是女性的2~4倍[6]。肛瘘一般包括内口、外口和瘘管三部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内口或外口,呈闭合状态。肛瘘不能自愈,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术前需评估内口的位置、瘘管的走行、有无支管及合并脓肿,对决定手术方案、减少术后复发和并发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肛瘘术前诊断及评价的重要手段。肛瘘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瘘管造影、肛管内超声、CT和MRI。在MRI应用于肛瘘检查前,瘘管造影是最常用的方法[7]。

近年来发现, 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瘘管,并能对瘘管及周围肌肉(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进行分析,且无并发症和电离辐射,已成为诊断肛瘘主要手段[8-10]。但传统的扫描序列只有T2I、T2I+FS、T1I+FS,T2I虽可较好地显示肛周解剖结构[11],但对而肛瘘和脓肿显示不清晰。笔者应用斜轴位T2I+T2I压脂序列结合斜冠位T2I+T2I压脂序列作常规扫描,对肛瘘进行诊断,发现T2I压脂序列成像去除了肛周软组织内高信号的脂肪组织,能清晰显示稍高信号的肛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高信号的瘘管、瘘口、肛周脓肿;瘘管与肛周肌肉(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提高了肛瘘分型诊断的准确性。T2I序列因未去除肛周软组织内高信号脂肪组织,在高信号脂肪组织的衬托下纤维化的瘘管呈等低信号。斜冠位T2I压脂序列成像能直观地显示括约肌上瘘、直肠瘘、括约肌外瘘位置,是斜轴位图像的有效补充。本组病例全部进行MRI平扫,肛瘘的显示率为96.28%,要高于文献[10]报道的93.75%。另外,根据Parks分型肛瘘主要分为括约肌间型(45%~55%)、经括约肌型(25%~40%)、括约肌上型(5%~20%)、括约外型5%~10%[4,11]。本组采用T2I检测发现,括约肌间型37.5%、经括约肌型41.1%、括约肌上型5.4%、括约外型10.7%,与文献[4]报道的相近。

总之,通过应用MR斜轴位T2I+T2I压脂序列、斜冠位T2I+T2I压脂序列对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提高了检查效率,为肛瘘分型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瘘管肛瘘括约肌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肛瘘微创手术治疗进展分析
“耳仓”是福还是祸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