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薇与“毒”共舞29年

2020-03-19

北广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疫苗

2月3日,随着一条微博热搜,“陈薇”这个名字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她与“毒”共舞29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

抗击“非典”时,她研究出来的喷鼻剂拯救了1.4万名医护人员;汶川抗震时,她是卫生防疫组组长;北京奥运会,她带队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现如今,她被视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1月2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陈薇自信回应:“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出征武汉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抵达武汉。从进入疫区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启了“忙到起飞”的模式。经过4个昼夜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终于在1月30日上午开始投入使用。她和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地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无疑是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30日当天,她还抽空赶到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面对这位身患渐冻人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陈薇的话很简洁:“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英雄相惜,张定宇回了她一句“彼此彼此”。不过此时,大多数人还没注意到这位在默默战斗的女将军。

让陈薇“红出圈”的是《中国科学报》的一次采访。面对记者,她言简意赅,没有废话,句句切中要害,极富客观思辨。有人质疑疫苗是“马后炮”,她驳斥:不是。“當年‘非典之后,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至少会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狭路相逢,就不会这么被动。”有人说疫情拐点很快就会到,她补充说:“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有人批这次是把“非典”的经验教训都给抛弃了,她不同意:“‘非典是我们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的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我国有关传染病防治的人才队伍、平台条件、技术储备和专项研究,都不可同日而语了。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国家如果国力不强大,到现在早就被宣布为‘疫区了。”

最硬核的一番话是她谈及自己的感受:“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即使出了事故也知道打谁的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新型冠状病毒一来,谁都觉得自己能做,但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网友们大赞:“这才是一位院士该有的表述,专业而有远见!”

浪漫姑娘

就连陈薇自己都没想到,昔日浪漫的自己会成为一位雷厉风行的女科学家。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是长了张“初恋脸”的前卫女孩,还是个实打实的学霸。

1984年,18岁的她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4年后,她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直到此时,她仍然志不在搞科研。她喜欢舞蹈,搞过舞会,因为清华女生少,还跑到其他学校去拉人;也喜欢文学,经常发表一些美文,梦想是以后当一名作家。就连她的爱情都属于浪漫邂逅。23岁时,她去泰山旅游,没买到坐票。火车拐弯,她一个踉跄差点摔倒。这时,一个陌生男人将三个人的座位使劲往里挤了挤,腾出了一个空地,招呼她过来坐。陈薇坐下后,两人一路相谈甚欢。这个男人名叫麻一铭,35岁,青岛莱西人,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工作人员。临下车时,麻一铭问陈薇要电话,陈薇没多想,就把宿舍电话号码报给了他。麻一铭如获至宝,牢记在心,最后问道:“我过一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一周后,麻一铭真的出现在陈薇面前。年龄相差12岁的两人相爱了,并于1992年结婚。所有人都觉得,浪漫又前卫的陈薇,将来不太可能从事科研工作。然而,毕业前夕,陈薇的选择跌破了大家的眼镜:她不仅要搞科研,还要到军队去搞科研!其实,陈薇之前也没想过要走这条路。本来她已经和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了约,但一个插曲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1990年底,导师派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没想到这一去,她就被那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吸引住了。又听说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我们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陈薇热血沸腾,心中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她放弃了高薪工作,毅然从军,坚信“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

麻一铭很支持陈薇的决定。为了和她在一起,他从青岛辞职,到北京暂时当了一名“待业青年”。“因为生命很短暂,要多制造两个人在一起的机会。”他从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能的“浪费”,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有了爱人的支持,陈薇开始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战“疫”不停

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在转业前特意劝她,“少搞这些‘魔鬼课题研究”。但陈薇觉得,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时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一想到这些,她就对铸造“生物盾牌”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十年如一日的蛰伏和坚持,终于让陈薇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能量”。当时,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她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棕干扰素,对“非典”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带头进入负压实验室进行研究。

一般情况下,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严重头痛。但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除此之外,她还要隐忍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辛酸。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了起来。

100多天后,4岁半的儿子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了陈薇,不禁亲吻了电视机里的妈妈,这一幕被麻一铭拍了下来。后来看到这张照片时,陈薇哭了。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陈薇率团队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医护人员预防性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棕”喷鼻剂,无一例感染!

2008年汶川地震,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在不断的余震中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从灾区回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防护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无形战场”

2006年,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敏锐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在她的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由于这种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达50%至90%,美国将其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武器”,由此引发全球恐慌。陈薇知道,自己研究了8年的病毒,又一次发生了变异。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非洲一线去!

在进行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临床试验时,陈薇还去了当地的一家孤儿院。“我也是一位母亲,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簇拥着,一双双渴望关注和爱护的大眼睛注视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

2015年年底,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为疫区的人们打开生命的希望之门,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一时间,世界为之惊叹,国人为之自豪。

曾有人问过陈薇两个问题:埃博拉从来没在中国爆发过,研究它有意义吗?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对于这两个问题,陈薇的回答始终是:“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这个“一线”意味着,像陈薇这样的一批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要屡屡冒着生命危险,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

陈薇说得出,更做得到。与“毒”共舞29年,她始终冲在一线,于危难之际挺身担当,交出的是一份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答卷。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2015年,她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面对鲜花和掌声,她说:“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据《环球人物》阿晔/文整理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疫苗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Realizing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the Kitaev model*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埃博拉病毒的生态学
实验室可“降伏”埃博拉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