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

2020-03-19

北广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农牧民坦克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祝榆生院打造世界一流坦克

祝榆生,全國战斗英雄、我国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18年11月,祝榆生出生于重庆巴县。1937年,祝榆生考上黄埔军校,为了抗日,刚入学就转投了八路军,先后参加过郯城、赣榆、临沂、滨北、枣庄等30多次战役战斗,多次立功受奖。在抗日前线,祝榆生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先后创造和改进了迫击炮平射法等20余种作战技巧和战斗器材,大大提升了我军战斗力。

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弹突然爆炸,经医院抢救,虽保住了性命,但整个右臂截肢。尽管如此,祝榆生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投身于武器装备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成为一名兵器行业的专家。

1984年,时年66岁的祝榆生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99式确定的研制目标是要成为与发达国家抗衡的主战坦克。这在当时看来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祝榆生却想:“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要把它打掉!”

于是,从1984年夏天开始,祝榆生带领科研人员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他提出了“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和“技术上螺旋上升、效益上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实现坦克最优性能设计。

祝榆生被称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1990年,祝榆生在去内蒙古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赶到会议现场。当研讨结束时,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感到异常,把祝榆生送进了附近的医院,这才发现他摔断了3根肋骨。

15年后,99式主战坦克横空出世,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则超过西方坦克,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护系统等先进技术,使我国的主战坦克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马恒昌院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自1949年4月28日建组至今,“马恒昌小组”已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他们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1949年春,沈阳第五机械厂一个小组的工人们带头向全厂职工倡议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464人,马恒昌就在其中。会上,马恒昌代表小组向代表们介绍了民主管理和开展劳动竞赛的经验,受到代表们的一致欢迎。会上,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马恒昌本人成为开国劳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马恒昌深受鼓舞,决心为抗美援朝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小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300多万名职工的积极响应。这一年,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这个倡议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近30年中,马恒昌小组以金属加工技术精湛著称。他在中国首先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做企业主人”的理念,依靠“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三大法宝,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先河。他创造了班组长工作“五在前”、关心组员“五必访”、思想工作“六坚持”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带领小组先后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实施先进技术151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02项。

徐虎院辛苦一人方便万家

徐虎,一位首创夜间义务挂箱服务的水电工。伴随着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精神”一直代代相传。

1985年,徐虎已在上海中山北路房管所做了10年水电养护工。他曾以个人名义向附近住户发出了500张修理服务征询单,了解到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白天上班无法报修的难题,徐虎决定提供夜间义务服务。1985年6月23日,徐虎在辖区内挂了3只夜间报修服务箱,还写了告示:凡附近公房居民,如遇到晚间水电急修请写上纸条放入箱中,本人将为您服务,开箱时间:每晚7点,中山北路房管所徐虎。

从那一天起的10多年间,徐虎总是会准时背上工具包,骑上他的那辆旧自行车,直奔这3只报修箱,然后按照报修单上的地址,走了一家又一家,10多年中,他从未失信过他的用户。徐虎累计开箱服务3700多天,共花了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被群众誉为“19点钟的太阳”。

2002年,徐虎调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任物业总监。虽然岗位和角色变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职业信条却一如既往。在徐虎看来,物业管理和服务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真正要做到位、做到家,经验和窍门很多,非下苦功不可。他直接上门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机会少了,为弥补这个缺憾,他主动向组织提出挂牌授徒,以使“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徐虎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近年来,徐虎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遍布西部集团的各个物业企业。

在徐虎的职业生涯中,他5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曾获得全国优秀工人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影响的劳动模范”等。

乌兰牧骑院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红色嫩芽”之意。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温都尔庙成立。第二天,举着红旗、甩着响鞭,9位队员乘着马车,向偏远的牧区出发了。两块幕布、三盏煤气灯、五件乐器,一专多能的9个人从此开创了一个时代,培育了一种精神———迎风雪、冒寒暑,不畏艰苦长期在戈壁、草原上为群众演出服务;有露珠、接地气、留下的是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乌兰牧骑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力吉陶克套是第一任队长(同时兼文化馆馆长)。他当时在草原,可谓大知识分子,吹拉弹唱件件都会,绘画诗歌样样精通。这位留学过日本的书生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在军政干部学校参加了革命。乌力吉陶克套在马车上创作,在油灯下记录。牧民的生产、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从此,乌兰牧骑成为他永远割舍不了的事业,成为他生命中永远忘不掉的情结。

1976年,乌力吉陶克套的二女儿哈斯考入了乌兰牧骑,成为第二代乌兰牧骑人,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前进。哈斯说,乌兰牧骑的精神代代相传,父辈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农牧民,他们是在用牧民们的语言演出,这是乌兰牧骑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荷花、伊兰、娜仁图雅是第一批队员中的“三朵金花”。今年84岁的荷花回忆说:“当时我们刚刚20出头,下乡演出常常两个多月不回家。放牧、剪羊毛、挤奶、洗衣服、做饭。农牧民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娜仁图雅退休后,组织了“家庭乌兰牧骑”为牧民服务。2014年,她在自家的草场上建起了内蒙古第一座乌兰牧骑敖包,她把伊兰、荷花请到了敖包下,情不自禁唱起了乌力吉陶克套创作的《乌兰牧骑之歌》。

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厅里,站在最初建队的9名队员的照片前,新一代队员黄小云正在讲解乌兰牧骑的“昨天、今天、明天”。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让人们触摸到乌兰牧骑的历史热度和未来宽度。

黃小云是舞蹈演员,艺校毕业后曾到深圳工作过一年,起初回到家乡加入乌兰牧骑时不太适应。“在草地上跳舞,脚崴过的次数数不清,但我现在越来越离不开乌兰牧骑了。被牧民们需要、欢迎的感觉很美。”黄小云本来不是舞蹈编导,去年,她根据第一代乌兰牧骑3位女队员绣队旗的故事,主动编创了三人舞《乌兰牧骑之花》,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国蒙古舞大赛中获得编导优秀奖和表演铜奖。

乌兰牧骑多年来,以分散演出、流动演出等多种形式,奔波在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厂矿、边防连队以及学校、敬老院等地,活跃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也传播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农牧民们用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滋养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创作灵感。演出中最常见的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丰收舞,都是根据农牧民们生产、劳作的场景创作出来的。正因为带着“露珠”和“泥土味”,贴近农牧民生活,才赢得了农牧民们的欢迎。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农牧民坦克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T-90 坦克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
坦克新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