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亚萍 小个子大女人

2020-03-19程戈

北广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邓亚萍乒乓球体育

程戈

2月8日晚,《但愿人长久———2020北京广播电视台元宵特别节目》在北京卫视和BTV文艺频道播出,在节目中,我们又看到了奥运冠军、乒乓球女子单打超级全满贯得主邓亚萍的身影。她和众星合唱歌曲为武汉加油,并攥紧了拳头,响亮地喊出“战‘疫,非赢不可”!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邓亚萍一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大使的她,除夕夜录制视频,在微博上号召大家:“春节期间尽量少出门,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科学预防疾病,不信谣不传谣!健康幸福过大年!”

就在2月6日,邓亚萍刚刚度过了47岁的生日。退役20多年,她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清华读本科,在诺丁汉读研究生,在剑桥读博士。之后,从政从商,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如今还跨界综艺。现在的邓亚萍有很多头衔:奥运冠军、博士、老师、主持、解说、嘉宾、老板……还有各种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代言人,每一次的全心投入,换来的是一个个领域的风生水起。就像当初用成绩来证明个子不高照样能打好乒乓球一样,邓亚萍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人生的高度和广度。

【冠军跨界】

学会输才知道怎样去赢

邓亚萍曾以《身为一个活着的历史人物》为题做过演讲。荣誉已成历史,人却活在当下,哪怕她把所有的金牌都打包收好,荣誉与辉煌仍然是她头上永远存在的光环。这种光环在她转型跨界的时候既有便利又是压力,犹如一把双刃剑。“大家对冠军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你能够做得更好。但是同时社会上也有一种言论,总觉得运动员相对来讲读书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干竞技体育项目,做别的事就不一定行了。我觉得这种言论还是蛮根深蒂固的。我退役以后做事情,如果没有光环,人家会挺平和地去看待你;有了这个光环,反而对你有很多期待,自动把要求升高了。名人谁不愿意见,但是真交给你点事儿干,就得掂量掂量,觉得你运动员行吗?这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

面对质疑,邓亚萍用“做”代替了“说”,“我觉得任何事情就像我们打球一样,说是没有用的,你只有去做,而且把它做好,才可能一遍遍地去刷新别人对你的一种印象。这个过程对我来讲蛮难的,因为别人对你的要求极高,那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吧。”

在陌生的领域从事陌生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跨界的道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邓亚萍有着自己的“输赢论”,“从小到大从事体育运动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输,才知道怎么去赢。人不可能永远赢,不能因为输一场球就不打了。输了首先不能放弃,然后要明白自己是怎么输的,只有从输中总结输,才有可能赢得成功。这一点对我启发非常大,对于退役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就要允许失败,允许试错,关键在于试错的能力和纠错的速度,谁快谁赢。对于我来说,同样的问题我不允许自己失败两次,最多只能输一次!”

【开讲“心力”】

00后听完打游戏和学习都进步了

20多年后再回首运动员生涯,邓亚萍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心态。“运动员生涯对我的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并不指它的光环,拿了多少冠军,我更觉得它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通过打球这个过程,让我有了举一反三的习惯。竞技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它教會我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永远积极向上,让我知道怎么去驾驭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公认的心理素质超好的邓亚萍把自己的经验做成音频课,在喜马拉雅FM(音频节目)上分享给大家。“我们打球的时候,还没有心理老师给我们更多的辅导,主要靠教练传授经验,靠自己去摸索。有了一定的经验以后,很多人问为什么你的心理素质这么好,我就想着是不是能够研究一下,把我当时的一些实战想法和处理方法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我提供实例,专家提供理论,就这样做了30节音频课。”

《邓亚萍:世界冠军的心力训练法》开课以来,得到了听众的认可,评价非常高。“满分10分,这个节目的评价数是9.9分,我很开心。前两天在清华大学遇见一位50多岁的学长,跟我说他听完了我所有的课,而且不光他听,一家人都听,觉得非常实用,还给我发微信说一定要坚持讲,传播正能量!”让邓亚萍没想到的是,听她课的大部分是35岁以上的女性,“我们监测了一下这个课程的受众,70%以上是女性,其中35岁以上是核心人群。这个年龄层的女性,一方面面临职业的天花板,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另一方面还有教育孩子的压力,心力的训练对她们调节自身和教育子女都很有帮助。”更让邓亚萍开心的是00后的捧场,“课程受众里00后居然占了13%。好多00后给我留言,甚至有人说:听了这个课,我打游戏比以前有进步了。我觉得只要有收获就挺好,从体育的角度来讲,打游戏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也可以拿世界冠军。奥运会的英文是Olympic Games,game就是游戏。打游戏符合人类爱玩的天性,也符合科技发展的时代,就看你对游戏的理解是狭义还是广义。”

【央视说球】

讲明白小球里的大门道

2019年,邓亚萍频频在CCTV- 5解说世乒赛、乒乓球世界杯,重要的比赛,几乎一场不漏,因为说球还上了热搜。“有人发了个段子:‘跟老公看体育频道,乒乓球比赛。一个女解说,一会儿说丁宁站的太靠前,一会儿说丁宁腿分的太开了。我问这女的谁啊?看给她能的。老公回答:邓亚萍。我说是我僭越了。这条微博我觉得特好玩,就点了个赞,后来同事告诉我上热搜了。”

邓亚萍被网友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初代目大魔王”。她说自己之所以去央视说球大受好评,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乒乓球的理解,可能跟别人有点不太一样,“我更希望是去推广乒乓球,它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运动,有很多技战术的变化、心理的变化,甚至于有时候战略和战术的配合,都是在比赛过程中会运用到的。但是在运用过程当中,很多球迷、观众是不懂的,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所以我才有这样一个发心,想着是不是利用解说的机会,告诉大家乒乓球里面的门道,这样看起来会更有意思。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经常碰到一些喜欢乒乓球的人,觉得打回合球特别好看,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回合球越多越笨,因为效率太低。我们要干吗?赢!不是跟对手搞表演。赢的效率最高才是最高境界,发球直接赢是最好的,对观众来讲可能不太好看,但是它的门道很深,接发球非常难。所以我听到好多人说乒乓球比赛打几十个回合真好看,心想这是最笨的打法,只有没辙了才这样打。”

谈起乒乓球里蕴含的学问,邓亚萍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乒乓球上手很容易,要想打好很难,越打到后面越复杂,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完美的结合,同时还需要非常多的谋略。速度和力量是技术层面的事,我们会一个一个技术去训练,正手的、反手的、攻球的、拉球的……各种技术练好后,像穿项链一样把它穿起来,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技术,什么样的技术对付什么样的球,越到高水平,你的球越合理,越准越稳越狠。但是光有技术还不行,如果谋略不够,脑子算不过对手,还是赢不了球。打球不是高水平,算球才是高水平。当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有门课叫辩证法,我一听名字觉得很深奥,结果老师一讲,这不就是我们打球的时候天天要用到的吗,虽然我不懂理论,但是一直在实践。比如说打比赛遇到强手,你打一个怪球,觉得很难控制,对手是不是会觉得更难;碰到弱的对手,她就真的很弱吗?所以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一个事物。”

讲球讲得多了,接触爱打乒乓球的人也多了,邓亚萍觉得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乒乓水平相當高,“从我讲球的一些反馈来看,我觉得大家水平很高,真的很懂乒乓球,懂里头的技战术,也看得明白,所以讲球的人压力蛮大的。而且接触爱打球的人多了,我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到了一定岁数,处理球越圆滑,不像年轻人打球,基本都是愣头青。这种处理,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味道,打球打出味道了,不用使蛮劲儿也能赢。”

【电视达人】

带着13岁的儿子上节目体会多面人生

记者采访邓亚萍的时候,她正在录制北京卫视《养生堂》的春节特别节目。近几年,这位奥运冠军频频亮相大屏小屏当嘉宾,表现相当亮眼。从2016年《跨界喜剧王》的喜剧首秀,到不久前第四季《吐槽大会》上的金句频出,邓亚萍荣获了“被体育耽误的段子手”称号,一句“一言不合就乒乓”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纵观邓亚萍的电视嘉宾之路,你会发现她尤其偏爱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老师请回答》《生命源·生命的礼物》《养生堂》《档案》……几乎做遍了各种类型的节目。在北京定居的邓亚萍,对北京卫视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我觉得北京卫视越来越做出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做出自己独有的一些栏目。2001年我们申奥的时候,我觉得北京卫视还不是特别突出,但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卫视突飞猛进,整体实力越来越强。我觉得北京卫视非常有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总能挖掘到一些和北京相关的独有的点,《养生堂》《我是大医生》《老师请回答》,还有跨界系列,都很不错。北京卫视的站位和定位找得非常准,栏目越来越接地气,我的父母就是《养生堂》的忠实观众。”

最近,邓亚萍带儿子林瀚铭录了好几期《老师请回答》,她非常喜欢这个节目,觉得大有收获。“这几期节目录制我全带着孩子一起上,我跟他说带你去不是只让你录节目,而是去受教育的。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做法,我希望让他多一点见识,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的,自己学会辨别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相对是错的,适合你的方法也许就是最好的。通过几次节目的录制,我觉得他虽然不会去更多的表达,但是慢慢好像更懂一些东西了。这种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相信任何事情,当他听的多了见的多了,他就会有变化。”

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邓亚萍半开玩笑地吐槽了儿子的兴趣,“我们家儿子,最喜欢的就是篮球,其次是足球。一个中国孩子,喜欢这俩项目,多让人闹心啊。”这话一出,“邓亚萍吐槽中国男篮不行”迅速登上热搜。在母亲的影响下,林瀚铭还是选择了乒乓球,小小年纪的他早已是北京市乒乓球二队的队员。在《养生堂》录制现场,邓亚萍被问起儿子打球怎么样,一句“最好成绩北京第二,我13岁都拿全国冠军了”,透露出那么一点“不满意”和“小骄傲”。对儿子的教育,邓亚萍选择顺其自然,具体做法则透着她打球时的那种斗智斗勇。“和很多小男孩儿一样,我儿子也喜欢打游戏。我觉得做任何事都要有专注度,既然要打就打明白。我跟他说可以送他到俱乐部去进行专业训练,又跟他讲,凡事只要成为职业,就得钻研,要想把游戏打好,估计一天得打十几个小时。然后我问他现在打到什么程度,他说几十名。我问他几十名是什么定义,小区几十名、北京市几十名,还是全国几十名?他说小区几十名,我说那你就不要再跟我提了。”

【首当主持】

聂卫平睡醒了接着录

除了当嘉宾,邓亚萍去年还跨界当了回主持人,在一档视频访谈类节目《中国体育英雄联盟》中,采访了8位体坛传奇人物:聂卫平、许海峰、朱婷、李小鹏、郭晶晶、林丹、罗雪娟、张燮林。首次做主持,邓亚萍先跟栏目组打了预防针,“我当时跟负责人聊,说我没干过这个事情,不懂应该怎么做,请你们多一点耐心,可能需要录好多遍。”结果,邓亚萍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有自己的风格,也有自己的特色,好在采访的人都比较熟,很多都是老朋友。做这个节目,我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员,特别是冠军背后的不易,并不仅仅只是苦,要有极高的控制力和自律性,控制身体,控制欲望,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离开体育圈之后,我以圈外人的身份再看圈里,又有不一样的感受,能问到普通观众比较好奇和关心的一些事,可能正是因为和其他人采访他们的切入点不一样,才能吸引那么多人观看,收到很好的反响。”

邓亚萍采访的第一位体育英雄是“棋圣”聂卫平,聊得开心的聂卫平状态十分放松,居然在录制现场睡了两觉。“老聂是很有性格的一个人,如果采访者不专业,他会扭头就走,拦都拦不住。而那天,我们聊得特别开心,他完全放开了。我们一共录了八九个小时,他累了,直接在现场睡了两觉,睡醒了接着录。走的时候还跟我说:亚萍,下次再叫我。把制作团队的人都给惊住了,没想到聂老能录这么长时间。”专访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的时候,邓亚萍则被他“最后一枪”的故事逗乐了。“1984年奥运会的时候,打到后来,他有点毛了,把枪放那儿,自己出去半个小时,你知道他去干什么了吗?居然是蹲在外面看蚂蚁,一看就是半个小时。我觉得这挺逗的,要是我们打比赛,打到一半儿,把拍子放那儿,出去不打了,是绝对不可能的。”

8期节目的收官之作是采访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前中国乒乓球队功勋教练———张燮林。当年,已经拿下全国冠军的邓亚萍在进入国家队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在要不要征召她进入国家队的问题上,国家队教练组先后进行了三轮投票,五名教练有四位都投下了反对票。主要原因是邓亚萍身材太矮,未来发展会受到身高的极大限制。而在这三轮投票中,唯一坚定投出赞成票的就是张燮林。为了据理力争,他甚至还抛出了一个极具辩证性的观点,“个子矮小,是她的优势,因为她看任何球都是高的,对她来说都可以进攻。”最终,张燮林力排众议,将邓亚萍领入了国家队。再次听到恩师讲述当年的不易,节目里的邓亚萍,红了眼眶。“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可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但是不一定能遇到赏识你的人,而且给你这个机会。我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教练,他不仅仅是在教我打球,更重要的是在教我做人。退役之后我跟张指导还经常有来往,他是改变我一生的恩师。”

【投资体育】做商业一定要有情怀

2016年,邓亚萍发起成立了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2019年4月,由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与河南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郑州龙湖全民健身中心进入试运营阶段,这是郑东新区第一个以气膜形式建造的全民健身中心,占地60000平方米,是一个超大体量的恒温恒湿无霾综合性气膜运动场馆。作为第一个试点,龙湖全民健身中心的运营情况非常好。“去年4月1日开始试运营到现在,大概有20万人次,我们办了很多群众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把退役运动员的转型安置和老百姓的健身需求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享受到专业的设施和服务,目前各种评价都很好。”邓亚萍并不满足于好评,她要借此去探索更佳的商业模式。“我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都做不成,而且做不长,所以我们也在尝试,看到底什么东西是真正适合老百姓,是价廉物美且可持续的。比如夏天的时候,我们给郑东新区2000多名孩子免费提供游泳课程,我觉得游泳不光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个生存技能,让孩子们学会游泳也是我的心愿。再比如全民健身日那一天,我们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健身中心里面三个馆,一个馆是适合儿童的蹦床,可以亲子,这项运动对青少年的骨骼发育非常重要。还有一个恒温游泳健身中心、一个球类运动综合馆。这三个馆配合起来,老中青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它才是全民健身中心。我觉得做商业也需要情怀,如果没有情怀,只是商业,不一定能做得很大,体育是有社会责任的。我们也是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吸收、借鉴,争取将成功的全民健身中心的模式再复制,以后可能会有2.0版、3.0版。”

除了商业化的龙湖全民健身中心,邓亚萍还在做纯公益的乡村体育室。2018年11月22日,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重点项目之一,全国首个“乡村体育室”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正式挂牌。体育室内不仅有乒乓球桌、球拍等体育器材,还配有专职体育教师,负责带领村民开展日常活动。邓亚萍说,建立“乡村体育室”的初衷就是想增强妇女和儿童的身体素质,“现在农村的留守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我们希望推动群众体育的广泛、深入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儿童受益,于是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河南省妇联合作,建起这样一个乡村体育室。为了让这件事可持续,我们专门找了两个人,一是找了村里能干的妇女干部当体育室的管理员,让她到点开门、到点关门;二是找了村里学校的体育老师,让他教村民们运动。乡村体育室运营一年多,数据非常好,我们要求一年保证开门300天,到目前为止组织村民来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大概有300多场,参加人次3000多人,加上一些体育的科普活动,总人次有5000人左右。2019年农民丰收节的时候,我们专门搞了一个村民运动会,比赛踢毽子、托球、抖簸箕颠谷子等,特别热闹。”

曾经的邓亚萍是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用年轻的身体为国争光;现在的她是一颗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的螺丝钉,用年轻的心为体育事业奋斗终生!

【番外篇】

光环背后的冠军柔情

这次采访是记者和奥运冠军的对话,也是两位河南郑州老乡的对话。第一次见到从小到大心中的偶像,有些忐忑,也有些期盼,而聊着聊着,忐忑与期盼都被兴奋所取代,我们的话题从乒乓到跨界、从教子到美食,时不时蹦出老乡间的“暗号”———“西郊”“甜汤”“国棉四厂”……面前的邓亚萍一如赛场上那般目光坚定、光芒四射。

在聊天中,我第一次知道邓亚萍是南方人,“我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无锡人,我妈妈年轻的时候和我小姨一起从无锡来河南支援棉纺厂建设,后来认识了我父亲。我出生在河南郑州。”在河南长大的她做得一手南方菜,最拿手的就是菜肉馄饨和糖醋小排。“我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包馄饨,糖醋排骨也是跟妈妈学的。进了专业队之后,没时间再去学做饭,但是手艺一直没丢。后来去英国留学,我的手艺得到了巩固,当时我清华的老师在那边读博士,我们几家人有时间经常聚一聚,每家都拿出自己的拿手菜,我包的菜肉大馄饨是招牌。现在我的手艺已经传给了我儿子,前一段时间,他们学校组织学农,有一节课是学做饭,他就骄傲地亮出了包馄饨的绝招。”

邓亚萍的爱人、乒乓球世界冠军林志刚是广东人,两个南方人组成的家庭,连春节家宴都充满了南方特色。“广东人喜欢煲汤,我们家煲汤比较多,广东人爱喝的红豆西米露也是餐桌上的保留美食。过年的时候,家里要按照南方人的习俗做很大一桌菜,鸡鸭鱼肉都有,跟北方人不一样的是,我们过年吃馄饨,不吃饺子。”

谈起美食,邓亚萍如同打球一般专业,在《养生堂》的录制现场,她向观众介绍着河南特色胡辣汤、卤面,还当场拌馅儿,包出了10个白白胖胖的漂亮元宝形馄饨,让试吃的大姐连声称赞“太香了”!这时的邓亚萍,没有了赛场上的硬与狠,更像洗手做羹汤的小女人,为爱下厨。而且这个能干的小女人还会织毛衣,“小时候觉得好玩,女孩子流行织个毛衣、绣个花,还有钩个针,我没学会钩针和绣花,学会了织毛衣。有一位教练的妹妹,手特别巧,我就是在运动队里跟着她学的。虽然已经好长时间没织了,但我知道怎么打上下针,还有拧麻花,我都是会的!”

放下球拍的邓亚萍出得厅堂,也入得厨房,甚至还能“抢”了理发店的活儿。不仅自己在家给父母理发,还把儿子培养起来,母子俩合作一起给姥爷、姥姥剪头发。“我退役后回到北京工作,就把父母从郑州接到了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我父亲40岁有的我,现在已经86岁了,母亲也82岁了。他们年纪大了,出去理发不太方便,我就买来工具,学会了,自己给他们理,他们都觉得挺好的,特别开心。”

讲述着这些故事的邓亚萍,言语中带着温柔,浑身上下都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不过一聊起球,她又变成了那个所向无敌的霸气冠军,“我现在健身都不打乒乓球,因为出不了汗,我靠打羽毛球出汗。他们说为什么跟你打球这么累,为什么接你打的球我们总是很难受。我说我为什么要把球打到你们手上?这么打我不会很累吗?”英国留学期间开始打羽毛球的邓亚萍,谦虚地称自己的水平只是业余。而谈起自己的专业乒乓球,她说出的遗憾听着有那么点“气人”,“乒乓球总体该拿的奖都拿了,稍微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憾,就是混双从来没拿过冠军,蝉联两次世乒赛混双亚军对于我来講是罕见的。”

这就是邓亚萍,永远那么自信,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如今,垫在她脚下的早已不止是厚厚的金牌,还有一次次成功跨界取得的成绩。这就是邓亚萍,一个小个子的大女人!

猜你喜欢

邓亚萍乒乓球体育
乒乓球悬浮术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一言不合就“乒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