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交通大学

2020-03-18唐政敏

兰台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唐政敏

摘 要 东北交通大学成立于1926年,是锦州地区历史上可追溯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东北地区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东北交通大学以“造就交通管理专门人才”为宗旨,其创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科学发掘和合理保护利用东北交通大学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史料传承价值和现代教育意义。

关键词 东北交通大学 教育品牌 文化遗产

Abstract Founded in 1926, the Northeastern Jiaotong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history of Jinzhou and the first national university in the northeast. With "training traff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s its aim, the founding of Northeast Jiaotong University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and moder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to scientifically excavate and rationally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Northeast Jiaotong University.

Keyword Northeast Jiaotong University; educational brand; cultural heritage

在锦州市人民街与重庆路交会处一个很小的岔路旁,一座白色的罗马式牌楼和一座略显斑驳的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欧式洋房静静地伫立着,这就是东北交通大学遗存的校门和校长楼。若不是牌楼上赫然书写着“东北交通大学”的字样,可能这座锦州地区的第一所大学就会被人们遗忘。近百年的时光浸染,给这两座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今天关于这里的历史已鲜有人知,但曾经的辉煌永远辉映着这个响亮的名字——东北交通大学。

历史悠久:曾是东北第一所国立大学

东北交通大学成立于1926年,是锦州地区历史上可追溯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东北地区第一所国立大学。在当时,这所以“造就交通管理专门人才”为宗旨的大学,其创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东北的铁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的铁路总里程由1920年的58公里猛增至1927年的1500余公里,逐步形成铁路运输网。随着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铁路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庞大。当时,唐山交通大学是国内交通界最有声望的高等学府,奉天省定期向其输送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整个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仅仅30余名,远不能满足各地对铁路交通建设人才的需要。

1921年7月1日,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将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设立经济、理工两部。将经济部铁路管理科设在北京,定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将理工部土木工科设在唐山,定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另将理工部电汽机械科设在上海,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当年9月10日,交通大学正式开学。其中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在1922年至1928年间称交通部唐山大学。1926年秋,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理總长兼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常荫槐利用京奉铁路局偿还历年拖欠学校的20余万元办学经费,筹建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设管理、工程、矿冶三个系。之所以将校址选于锦县(今锦州市),是因为这里是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1927年9月,唐山大学锦县分校,改称交通部锦县交通大学,与北京、上海、唐山等学校同为交通部所属大学,并公布了锦县交通大学章程,全校设有运输系、商业系、财务系、交通管理系,实行全国招生。9月19日,举行开学典礼,当年招收学生90多人。1928年建成新校舍,学生增至160多人。1929年3月,锦县交通大学改归东北交通(财务)委员会直辖,由此学校改称东北交通大学。1930年,30岁的张学良兼任东北交通大学校长。

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交通大学共招生5个班,学生205人,课程设置有国文、数学、法学、国际政治、英语、日语、理化、体育、经济学、运输学、财务学等,这里曾经培养出东北第一批铁路交通人才。

辗转波折:九一八事变后并入东北大学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1月1日,东北交通大学学生150余人,由锦州逃亡北平避难。1932年2月,东北大学逃亡北平的师生借北师大广安门校舍,收留了东北交通大学150余名学生;6月,东北交通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并在东北大学设立了交通学院。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数千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流亡到北平的东北交通大学学生同东北大学学生一道均在北平示威游行之列,直至抗战胜利后返回沈阳。

民国时期的交通大学其他分校,历经百年存活并演变开去,成为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生生不息且枝繁叶茂。东北交通大学合并到东北大学后设立了交通学院,而今,不仅东北交通大学不复存在,在东北大学设立的交通学院也消声匿迹,十分遗憾未能长期保留下来。曾经的东北第一所国立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就这样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抗战的炮火中。而作为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部唐山大学则几经变迁,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而今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都在“211工程”、“特色985工程”之列,也都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教育品牌:继承性值得深思

高校校名是一种教育品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蕴涵巨大的人文价值。是一种对社会公众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最宝贵的人文历史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展示给世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像东北交通大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和光荣传统的高校教育品牌资源,就这样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属可惜。科学发掘和合理保护利用东北交通大学文化遗产,让被遗忘的历史再现,不仅具有高校史料的传承价值,更具有高校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东北交通大学的历史作用。东北交通大学充实和完善了东北铁路教育体系。东北交通大学建立后,与这一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无线电、东北商船专门学校、交通职业中学以及中等技术的交通职业学校相呼应,从而构成完整的交通教育体系。同时在东北地区掀起了创办高校之风,相继设立的高等学校层出不穷,例如东北农业专科学校、私立冯庸大学、同泽新民储才馆、吉林大学、吉林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等等。这些交通学校和其他类型的学校在东北地区近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东北交通大学为东北的近代铁路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办学目标主要为鐵路建设培养人才,毕业生主要被分配到东三省的铁路交通部门,这不仅促进了东北铁路事业的发展壮大,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并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其次,要科学评价东北交通大学文化遗产珍贵的文化价值。东北交通大学校名是其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见证,凝聚着东北交大人不屈奋斗的心血和精神寄托。“交通”源自《易经·泰卦》,卦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相交乃至“交”万物相通乃极“通”。东北交通大学校名含“交通”,本身就蕴含着大学精神、大学胸怀和境界,它赋予了这所东北第一所国立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

东北交通大学的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由25个部分组成的中西结合式建筑群,建有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医院、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实习工厂以及印刷厂等。样式精美,风格独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学校的拱形大门,更是具有鲜明的罗马风格。这座在辽西地区并不多见的欧式建筑,承载着交通大学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场所精神,至今保存完好的部分仍然发挥着育人的价值。

东北交通大学凝聚了一批名师。东北交通大学不仅由张学良亲任校长,其聘请的教师个个实力不俗。诸如担任英文、经济学、运输学及簿记、财政学及商业组织管理学的教授赵传云、许延英、刘汝翼都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并都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铁路管理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并且都有在交通部工作的经历。这使得学校的组织管理、学科及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其研究学术、培养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在其锦州时期、还是迁入北平以及并入东北大学时期都贯穿始终,一直影响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东北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培养着优秀人才。

再次,要弘扬东北交通大学教育品牌所凝聚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东北交通大学以为在东北地区自建铁路交通网而培养适用人才为办学宗旨,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与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相抗衡,从张作霖宣布东北自治到九一八事变期间,张氏父子确立了铁路自建自营方针,制定了自建独立系统的铁路网计划,并不顾日本多方阻挠,努力将其付诸实施。而东北交通大学的建立,为铁路交通输送了专门人才,推动了自建独立系统的铁路网计划得以实现,有力地抵制了日本的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

东北交通大学是东北义勇军的抗日精神、抗战意志的凝聚地。在这里诞生了创建抗日义勇军的纲领性文件——发展民众抗日武装的《收编加委方案》,使这里成为抗日义勇军创建地,成为东北14年不屈不挠抗战史的发端。辽宁义勇军以血肉长城筑成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国家解放和民族复兴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而作为义勇军发祥地的东北交通大学,它记录了辽宁、东北乃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见证了80多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今天,急需聚集各类英才,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研究型高校乃振兴之所需。提升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何充分挖掘历史积淀出来的无形资产,继承“东北交通大学”这一高校优质品牌,合理整合优化我省高校资源,构建特色学科和国家“双一流”高校,培养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

[2]张雪.近代东北铁路教育及铁路文化遗产浅析[J].文化产业,2019(18).

[3]赵一苇.东北交通大学与常荫槐[J].铁道财会,2014(9).

[4]穆景元,杨云芝.锦州及辽西地区抗日义勇军的建立及斗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5]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民国辽宁城市映像系列 东北交通大学[J].兰台世界,2014(11).

[6]王海晨.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自办铁路的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7]刘姝.东北铁路学校对东北区域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1891-1945)[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8]刘春涛.民国时期的铁路交通教育(1912-1937)[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9]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