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英雄”陈薇: 忙到飞起来的病毒猎手

2020-03-18陈皓

新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疫苗

陈皓

她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阻击非典的顶梁柱、埃博拉病毒的终结者,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她,就是“护国战神”陈薇。

浪漫女生,携笔从戎不言悔

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从小酷爱读书,是个标准的学霸,18岁考取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陈薇性格活泼,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她热爱文学,读研期间,做过两年《清华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她爱好舞蹈,每到周末都会光顾学生食堂舞会,亲自组织过联谊舞会,因为清华女生少,还到其他学校去拉人;她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清华学生服务社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只有3名女生,陈薇学的又是热门专业,成为众多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早早的就与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了约,一切都是父母亲友想要看到的样子。

1990年12月的一天,陈薇按老师的要求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第一次看到了高尖端的科研设备,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个单位。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细菌武器,195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承担起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陈薇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她在人生的路口,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放弃签约的公司,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去,锻造锤炼自己。

陈薇参军的想法甫一出口,就招来了一片反对声,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一个女孩子,为什么有看得见的高薪白领生活不懂得珍惜,偏要去做枯燥辛苦的科研?父母告诫她:“人生的紧要关头就那么几步,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匆忙决定。路是自己选择的,认准了,就要坚定走下去。”陈薇诚恳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搞科研是辛苦,看不到效益,但价值不一样,意义大不同。”1991年4月,她顺利特召入伍,开始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刚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时,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得多。单位地处偏僻的丰台镇,部队生活单调清苦,同期特招入伍的同学陆续离开,与同学的工资差距百倍。陈薇一直没有选择离开,坚信个人的职业选择,只有与国家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生物防御研究工作,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当然,这与她有一个宠她、爱她、支持她的丈夫是分不开的。

科研女神,拥有坚强的家庭后盾

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1989年,正在清华读研的陈薇和山东同学相约,利用“五一”假期去爬泰山。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她遇到一位帅气的小伙子,主动与她搭讪,两人聊得很投缘。

小伙子名叫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麻一铭幽默健谈又热情,陈薇对他的印象很好。下车前,当麻一铭向她要电话号码时,她想都没想就将宿舍刚装的座机号码告诉了对方,麻一铭如获至宝。陈薇回到学校后,不断接到麻一铭的电话,对她嘘寒问暖,关怀有加,并专程到北京来看她。直觉告诉陈薇,这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两人恋情公开后,亲友们都不看好他们。那年,陈薇23岁,是个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与麻一铭相差整整12岁,而且北京与青岛相距较远,难道婚后两地分居?想想都不现实。可陈薇认准了这个人,认定了这件事,任你三驾马车也拉不回头。麻一铭态度更坚决,果断放弃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

1992年,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最初的生活是艰苦的,爱情却是甜蜜的。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让陈薇安心搞医学科研。陈薇只要有空闲也会主动帮忙,这时,麻一铭总是将她拉开,笑着说:“你是干大事业的,做家务,太浪费你的才华和能力了。我做家务,你搞科研,我也在为国家做贡献呢。”

陈薇的单位离家很近,只要不出差,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過的,常常忙起来没日没夜,没有个时间概念。麻一铭人在家里,心里挂念着妻子,时不时站到阳台上,看着她的实验室灯光发呆。只要看到灯光熄了,就快快地下楼接妻子。尽管陈薇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职务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已经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唯一的正师级女性研究所所长,但在麻一铭的眼里,陈薇永远是他骄傲的公主、手心里的宝。

1995年,陈薇考取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3年后博士毕业,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同年,陈薇生下儿子,在家坐完月子后就匆匆回到了实验室,又不眠不休地忙她的实验去了。麻一铭将自己的父母从山东老家接来,帮忙带孩子、料理家务。

人民英雄,与“毒”共舞29载

陈薇的不懈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肯定。2002年,她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

2003年,非典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全国上下展开。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冲在一线。她带领团队率先分离出病毒,找到非典元凶。他们到广州一线医院采集非典病毒标本,每天与高浓度病毒零距离接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研发出我军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国6个省市、83家医院、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后,无一人感染非典。

在与非典病毒搏斗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丈夫麻一铭和4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一天,《东方时空》栏目播放陈薇接受采访的镜头,思母心切的儿子,飞快地跑到电视机前,亲吻着电视屏幕里的妈妈,丈夫及时抓拍到这精彩的一幕。陈薇看到照片中的儿子,忍不住泪流满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陈薇是国家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的组长,第一时间冒着余震的危险带队入川,在废墟上指挥战“疫”两个多月,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汶川归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奥运会安保工作中,她担任着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20个场馆的现场安保队长,成功处置了多起生物疑似事件,为平安奥运建起一道生物盾牌。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规模暴发,致死率高达50%~90%,一时间全世界谈“埃”色变。其实10年前,陈薇就已经带领团队研究埃博拉病毒,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10年后的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为了与病毒争时间、抢速度,她果断决定前往非洲一线。9月,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并拿到了境外临床实验的准入证,取得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实验零的突破。他们赶赴新疆,给援非的维和官兵接种了埃博拉疫苗。2015年5月,陈薇带着团队走进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实验,为疫区人们打开了生命的希望之门。同年,世卫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已经终止,世界为之惊叹,她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魔”来势汹汹。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1月26日,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組驰援武汉。为了与疫魔赛跑,陈薇一到疫区就忙得飞起来。第二天,团队就搭建好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形成日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武器,陈薇身负使命,速度就是生命。陈薇团队夜以继日搞研究,经过50多天的连续奋战,终于在3月16日,国内第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冠病毒疫苗诞生,获批正式启动临床试验。陈薇院士身先士卒,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对研究成果的自信,体现了一名科学家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陈薇团队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4月10日,第一批108位接受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全部健康状况良好,结束集中医学观察。4月12日,第二批508名志愿者参与疫苗Ⅱ期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这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5月22日,陈薇团队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第Ⅰ期临床结果,也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7月20日,再次在《柳叶刀》发表Ⅱ期临床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该型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0%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

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2020年8月11日,为了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英雄”陈薇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病毒猎手陈薇是人民英雄,实至名归!如今,世界就是地球村,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疫苗研发,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陈薇建议国家应该建立防疫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唯其如此,才能做到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疫苗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Realizing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the Kitaev model*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埃博拉病毒的生态学
实验室可“降伏”埃博拉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