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用一株稻温饱了世界

2020-03-17田亮

新华月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亩产袁隆平杂交

田亮

2018年8月,一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网络文章传播开来。这篇文章认为,超市货架上鲜有袁隆平研制的大米,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人们应该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一时间,掀起了该不该“暂时遗忘袁隆平”的讨论。

《科技日报》随即有针对性地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文章解释道,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名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威优64”的亲本(动植物杂交时所选用的母本或父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1970年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这才有了后来的一众稻种。

事实表明,人们从来没有遗忘袁隆平。就在那篇网文发表一个月后,袁隆平的名字就出现在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名单上。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

荣誉等身,贡献卓著。背后,恰是袁隆平对学生的那句期许:对水稻有感情。这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任性的“贵公子”

几十年来,采访过袁隆平的不少记者感慨:若不是事先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见到这个干瘦干瘦、满脸皱纹、皮肤黑中透亮的老头,一准会以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谁也不会想到,他年少时可是位出身名门的“贵公子”。

“从第十一世祖开始,我们家族谱排辈的字序是‘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袁隆平说,他是“隆”字辈。祖父考中了举人,辛亥革命以后由江西九江五县同乡会公举,做了两年的“知事存记”,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后来又当过江西省议会议员、广东文昌县县长。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抗战期间还曾发动一名企业家捐献了500把大刀,赠送给西北军的“大刀队”。袁隆平的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英语很好,他的英语就是母亲发蒙的。他的姨母则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长。由林巧稚接生、诞生于协和的他因而得名“隆平”,北平的平。

也許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袁隆平小时候颇有底气贪玩。1939年,正值战乱,9岁的袁隆平随父亲辗转到重庆。那时,日本人常来轰炸。“警报一响,我们就不上课了,躲到防空洞里去。但防空洞里很不舒服,憋闷得很,我们就跑出来,去河边游泳。一次我带上我的弟弟隆德逃学去游泳,被父亲用望远镜远远看见,他气得提了拐杖就到江滩上来将我俩揪了回去,打了一餐饱的。我以为拉上弟弟,两个同时犯错误,罪责会轻一点,各打五十大板。结果哪晓得,逃学游泳不讲,还拉上弟弟,罪加一等!最后挨板子狠狠地打了一回。”袁隆平回忆道。

上学时,袁隆平只喜欢学感兴趣的学科,不喜欢的只求及格。他最不喜欢数学。当时学“负乘负得正”时,他很不理解:正数乘以正数得到的是正数,这还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我是个爱把事琢磨透的人。我就问老师为什么,老师不讲,只要我呆记。我不懂,那怎么呆记呢?要讲道理呀!从此我便对数学不感兴趣了。”袁隆平说,“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写作文,我在作文中使用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描写,老师说这是臭文章。从此我就不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的词语了,再也不爱使用浮华的形容词了。”

1949年,袁隆平考大学时,选择重庆的相辉学院农艺系为第一志愿。“学农有个好处,它的数学少,只要搞方差分析,统计方面有一点数学,其他没有。”袁隆平说。重庆解放后,农艺系与其他学院的农学专业并为西南农学院。

其实,袁隆平选择农学,也源于兴趣。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参观一个园艺场。“花好多,各式各样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当时,美国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什么的,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了。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郊游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既然选择学农了,我也没觉得后悔,而是坚定了学农的信心。看到农民这么苦,我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这是一所中专学校,他在这里当了18年的教师。杂交水稻就诞生于在此工作期间。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开始在这里工作。

“失败”的老师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和往常一样来到农校的试验田选种。这一次,他在一块早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大,籽粒饱满,稻穗像瀑布一样向下垂着。袁隆平如获至宝,挑了一穗,数一数籽粒,竟有230粒!当时高产水稻的亩产量只不过五六百斤,如果用这株水稻的籽粒作种子,水稻亩产量就会上千斤,也就是增产一倍。这对当时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的中国老百姓和袁隆平本人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当时吃不饱饭,那真难受啊,也有饿死了人的。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袁隆平说。

这个后来被世界农业科技界誉之为“袁隆平思路”的卓越构想,把科学探索推向了又一个全新的境界。当袁隆平提出要选育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级稻时,就连跟随他多年的助手们都怀疑:“这怎么可能?”袁隆平则认为,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都没能在“超级稻”上取得突破,但别人没做到的,不等于我们不能做。“搞科研,要有一种在国际上争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头。”他要的就是抢占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制高点。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被任命为中心主任。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挂帅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在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为突出的是科研经费紧张。1994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当场批示从总理基金中拿出1000万元,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建设。“从全国范围内看,当时杂交水稻平均亩产440公斤,比常规稻高出120公斤之多,但这一产量已经徘徊了七八年。如果亚种间杂交稻(两系法)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产量又将大大提高一步。”袁隆平说。1995年5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1998年,他又向时任总理朱镕基请求支援,朱镕基又从总理基金中划拨1000万元。

杂交水稻产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區华塘镇塔水村农民。他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小时候吃了不少苦。改革开放以后,曹宏球率先在责任田里种起了杂交水稻,年年都有好收成。他还腾出地培育出无籽苦瓜新品种,收入不断提高,被当地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1995年春节,曹宏球在自家新楼大门两边贴上了一副新春联,上联是“发家致富靠邓小平”,下联是“粮食丰收靠袁隆平”,横批是“盛世太平”。这副对联一经传出,被各地新闻媒体广为引用。

2000年,亩产700公斤的超级稻目标顺利实现。然而,这只是第一期目标。国际水稻专家认为,理论上水稻产量极限为每公顷15.9吨。但这绝不是袁隆平的极限。从2000年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亩产926.6公斤,到2014年的亩产1026.70公斤(即每公顷15.4吨),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

不退休的人

早在1998年6月24日,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宣布:通过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2000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袁隆平的持股市值达到1亿元,这在当时被视为知识创造财富的典型案例。

公司上市前夕,家人还在劝袁隆平,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股票,免得让大家整天议论袁隆平今天涨了几分,明天降了一毛。然而,为了杂交稻研究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大面积的推广,他愿意尝试一下。

如今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001年,电视上常可看到一个袁隆平出镜做的公益广告,他在片中说:“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名左右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1998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达20万公顷,印度为10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至2吨的效果。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杂交水稻中受益。

2018年1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阿联酋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试种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的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每公顷4.539吨的平均亩产量,标志着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地区的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袁隆平虽不是穷苦人家出身,但经历过困难时期,他最牵挂的始终是生活在底层、吃不饱饭的贫寒人家。2001年,一家专注于“三农”报道的报社派记者采访袁隆平,袁隆平听说他们的报纸全年定价不到50元,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便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这张报纸)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当记者提出请他担任顾问时,他说:“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再多一个也无妨。不过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眼下举世瞩目的“海水稻”属于耐盐碱地水稻。袁隆平说,全国的盐碱地有十几亿亩,其中能种水稻的只有两亿亩,如果杂交“海水稻”搞成功了,推广到1亿亩,每亩增产粮食300公斤,1亿亩就是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种植了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来计算,就可以每年增产稻谷1.6亿吨,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2019年10月21日至22日,被袁隆平看作突破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关键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以首次公开测产方式全面亮相。尽管亩产1046.3公斤离“天花板”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说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袁隆平表示,1200公斤目标在实验田已经实现,他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目标:每公顷20吨,即每亩1333公斤,且不封顶。

从1961年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至今已有近60年。普通人到60岁也就退休了,而袁隆平90岁了,虽然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下田了,但他没有停止过工作。“没有想过退休,一退休了就没有事情做,会有失落感。我是做研究的人,脑瓜不行我就完了。”袁隆平说。他不退休,人们就永远期待那个再创新高的亩产数字。还有谁会暂时忘记他呢?

(摘自《环球人物》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亩产袁隆平杂交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袁隆平“贪心”水稻, 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