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雅,泛着阳光的一张纸

2020-03-17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雅人造纸术作坊

身为温州泽雅人的作家周吉敏在《另一张纸》里说:“东海一隅的温州泽雅,祖先避乱山中,斫竹造碓做纸谋生,家家户户手工造的就是另一张纸,其竹纸制造技艺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述一致,人称‘纸山。”我好奇的是,有名的纸张产地在祖国遍地开花,比如大名鼎鼎的安徽宣纸,即使在四川夹江,也因张大千的改良工艺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书画用纸产地,为何单单这个产“屏纸”的泽雅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在唐宅村“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我对过去的偏见做了纠正。

据史料记载,温州历史上就是重要的纸张生产基地,曾制造出古代质地最好的纸之一,著名的皮纸(蠲纸)、屏纸等多种纸种均产自温州。程棨《三柳轩杂识》、宋人周辉《清波别志》对此都有记载。晩唐五代时,温州制造的蠲纸已非常有名。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多用此纸,如苏轼的《三马图赞》、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慧光塔出土的《大悲心陀罗尼经》、白象塔出土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等。1962年,潘天寿用该纸作《双清图》时称赞:“笔能走,墨能化,尚有韵味,并不减于宣纸也。”

谁能想到,这张备受推崇的纸,竟出自大山深处的泽雅。北宋宣和年间,吉敏的先人、闽人为躲避战乱迁居温州泽雅。泽雅,顾名思义,“泽”为水,“雅”为美,当是秀水之处,素有“西雁荡”之美誉。当年的先人选择这里躲避战乱,必然是因其远离城镇、人迹罕至。泽雅原名“寨下”,泽雅是“寨下”温州话的发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敏的先辈们没有被连绵的大山磨去生活的斗志,他们创造出“溪——水碓——紙槽——民居——山”这样独特的山地村落空间布局;他们就地取材,将闽地造纸术在泽雅落地生根,生产出四六屏、九寸、松溪、长簾、生料纸等。

千百年来,泽雅人挑着这张纸,越过重山条江,去到邻近的水陆码头重镇瞿溪,以温州著名“土特产”的名义,在这里上船,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泽雅人也因此有了一个类似菜农、花农、瓜农的名字——纸农。鼎盛时期,这样的纸农有10万余人,水碓1800余座,纸槽1万余座。

一到晒纸时节,漫山遍野铺满纸张,接受阳光曝晒,“泽雅纸山”由此得名;又因这些纸多为金黄色,晾晒时整个山村金光灿灿,晃得天上的飞鸟眼花,所以泽雅又有“金山”的美誉。

比起这些文字、图片、实物的展示,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就是沿溪而建的捣刷舂米水碓、错落有致的腌竹池塘、高耸的煮料烟囱、只挡雨不挡风的捞纸作坊,全都在冬日的暖阳下敞开怀抱。上了年纪的阿婆,娴熟地在作坊里捞纸。

捞纸是门技术活,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所以捞纸又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在这个省级非遗捞纸作坊,阿婆不紧不慢地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拆帘放纸的动作。从瓦片和屋檐照进来的阳光,在她脸上温暖而缓慢地移动,变成一张光的纸,虽毂皱波纹,却力透纸背。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3.2)

猜你喜欢

雅人造纸术作坊
我学会了造纸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喜获丁垂赋老师赠画册而题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创意时代的新奇造纸术
一个“雅人”做点儿“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