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3-17谭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背景互联网+政治

谭会

[摘           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方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对人才的道德品行与综合素养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征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途径进行分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126-0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得经济形态,其以互联网思维与精神为核心,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行业、产业以及领域间形成深层次连接,进而促进行业、领域的创新再造与转型。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信息的共享性与丰富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传统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的长久影响,使得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并未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特点。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明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优势以及所存问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开放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空间、时间以及设施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大,使得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偏大,进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入,其不仅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向学生输送大量学习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渠道的目标,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层次感,还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二是创新性,“持续创新”作为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将互联网融入教育领域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引导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答疑以及课程论坛等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获取更多的学习内容和解决疑虑,同时,还能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师生交流间的紧张感,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三是整合性,互联网具有高效传播的特征,通过互联网师生能够及时获取国家、生活、社会以及时事热点等各方面的资料,教师能够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将互联网上的教育题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目标[1]。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课外,通过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并如期开展网络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课内疑问,还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实现拓展学习思维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其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中,并引导学生表达看法,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网络空间中公民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对网络舆论风向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成长产生巨大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偏弱,并不能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正面引导,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对网络主流意识产生影响,既能够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还能将网络热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2]。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价值冲击剧烈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类思维、价值以及思想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迷茫错乱,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价值观处于成长阶段,此时学生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影响,出现价值判断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心灵侵蚀,主要是指在管束力度偏弱的情況下,网络上的虚假舆论、暴力以及丑闻等不良文化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审美判断、思想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成长产生不良影象;三是价值扭曲,主要是指学生在“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拼关系”“攀比”等不良风气与风潮,使得部分学生出现道德意识弱化、盲目跟风等方面的问题[3]。

(二)教育方式较为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内容的路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获取各类知识内容,使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此,教师也了解到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对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偏低,将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受到影响;二是教育内容枯燥,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元化与丰富性的特点,而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教材本身,并未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融入度偏低,使得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教育流程有待完善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程,主要包括课前导入、知识点讲授以及知识巩固等环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内容的重心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课堂教育由于时长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有所降低,而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中,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顺应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需求对教学流程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进而使得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所降低。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构建线上教育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线上教育平台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前提,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落实线上教育平台前,教师应当对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平台进行了解,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线上教育平台的切入点,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皆对线上教育平台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二是“微课”“翻转课堂”的应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微课”与“翻转课堂”等平台建设日渐成熟,高校应当吸收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奠定基础;三是社交平台的运用,目前,各种社交平台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提高,教师应当灵活使用社交平台,借助社交平台了解最新的网络文化方向,并将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社交平台传输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提高[4]。

(二)把握网络文化流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是网络文化流向,在学生对网络依赖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日渐提高,把控网络文化流向,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内容调整,降低负面网络文化对学生思维成长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应当借助互联网了解最近舆论风向,并将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该舆论进行看法表达,并通过适当指引的方式,为学生思想价值的成长提供方向。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生动性。借助社交平台将课堂教育内容(课件)传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度。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对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效教师应当灵活使用各类社交平台,从中获取最新的网络文化风向,并将热点时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感,再通过搭建线上教育平台的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20(15):243-244.

[2]李启沐.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79-82.

[3]李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途徑[J].福建茶叶,2020,42(3):308.

[4]林宸羽,刘宸利,刘振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发现[J].科技风,2018(35):84-85.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背景互联网+政治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跟踪导练(一)5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