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20-03-17王新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校本传统课程

[摘           要]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内涵由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特点所规定,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其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等方面,课程开发需遵循自主性、地域性、团队合作、信息化原则,围绕课堂教学形态、课外活动形态、校外生活形态的校本课程三条开发路径,建立包括制度、条件、师资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    键   词]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032-02

一、研究缘起

课程的理论研究是课程实践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课程实践很难走向深入,也难以发挥推广辐射作用。开展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价值以及开发的原则、路径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加其理论含量,提升其理性水平,为课程的具体开发、实施提供科学的、有深度导向性的指导。

二、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方面的课程开发,首先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内涵、价值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方式方法、路径措施的有效性,才能为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足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体验教育

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内涵,要基于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来进行,即体验教育是要面向小学生的,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意识状态。从心理特点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总体上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更加明显。这就决定了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与对大学生开展的体验教育是有所差异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要更具有直观形象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从思想意识状态角度看,小学生总体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荣誉感、自尊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从这个意义来讲,小学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要体现出正向引导的特点,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的个体成长进步有机结合起来,用现代化的休息技术手段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手段、新形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为小学生所喜闻乐道,满足其思想进步、锐意进取的成长需求。

(二)立足教育内容的特点开展体验教育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考查,即体验教育的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看似无需解读,其实不然,对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人们的认识可能并不一致。文化的定义与解释不下几十种,这一方面说明文化本身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比较宽泛、复杂,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在解读文化内涵的时候其实是基于自己的身份、立场。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尽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根本上是要把握住这样的基本观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成为受国民推崇信仰的民族精神,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与以上思想观念、习惯行动相关联的物质成果。概括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精神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自然应当成为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为根本职责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更有必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将其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以体验的方式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三)立足教育方式的特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体验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根本特点是体验性,包括参与性、活动性、生活性、情感性。基于体验教育的性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一定是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與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密切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有机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去具体感悟、运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唤起学生充分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才不会仅仅成为学生背诵、记忆的材料,而是促使学生用内心去感悟、接受,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想血脉、塑造成为学生的精神风骨。所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基础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关注学生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觉知、感悟、领会、认同,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特点的教育。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载体,课程的设计开发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开展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根本上是要做好课程开发。从课程分类角度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既要靠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同时也要靠校本课程。如果从学校特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及本土化角度来考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是对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以下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既体现了课程开发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

(一)从课程开发的动力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自主性原则

相比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被赋予更大的权利,其原因就在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实施,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出差异性、独特性,不宜进行“一刀切”要求。所以,对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校要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行使、利用这方面的权利,否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么缺乏动力,停滞不前,半途而废,要么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缺少自己的创新。

(二)从课程开发的内容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地域性原则

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特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另一方面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也必然表现出差异性的一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从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地理状况、风土人情样貌当中去发现、挖掘课程资源,构建体现地方特色、本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真正体现出特色,也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三)从课程开发的人员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团队合作原则

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教师的事情,要涉及多方面的人员,因为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课程不但要保证其科学性,还要保证其具有发展性,既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具有服务性,使课程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正向促进功能,因此人员参与的多样性是课程研发必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课程开发就是一项团队工作。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把社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学生家长等各方力量都吸纳到课程开发的团队中来,凝聚多方智慧、体察不同需求,实现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集体开发、团队协作。

(四)从课程开发的载体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信息化原则

目前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在学校教育领域,互联网等多样交互媒体、信息交流传播技术正在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潮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也應积极开启“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强开发成效,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传播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既视感、形象感、切近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接受度。

四、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是丰富、具体、多元的,这里不一一列举。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考查,与课程实施的三条路径相对应,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应在下面三个层面着力。

(一)课堂教学形态的校本课程开发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既可以有机地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当中去,也可以单独成为课程。当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计划当中。课堂教学形态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在内容的组织方面重视摆事实、讲道理,从认识层面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升华,是借助于感性的体验方式来达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识的提升。

(二)课外活动形态的校本课程开发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外活动形态是指将校本课程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形态的课程开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技艺、技巧、方法、技术,其内容的选择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直接参与为出发点,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重在使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现实生活,体悟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校外生活形态的校本课程开发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外活动形态是指将校本课程内容通过学生在家庭、在公共场合等空间场所下的行为方式、日常习惯展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重在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方面成为一种习惯化、下意识的自觉行为,从而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五、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保障体系内容丰富,旨在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得以顺利构建、实施,主要包括制度、条件、师资等方面。

(一)制度保障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制订相关制度来为课程开发创造条件、规范程序、提供保障。这方面的制度应既包括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方面的实施指导意见、规划纲要,又包括微观方面的课程开发技术要求、人员职责规定、课程计划安排等。总之,通过建立相关制度,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规范、有序,为课程开发的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二)条件保障

学校要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提供充足的条件、设施保障,包括课程开发的资金是否充足、到位,课程实施需要的空间、场地是否完善、达标,课程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是否完备、合适等。为获得良好的设施条件,学校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并且要善于借助社会资源。

(三)师资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开发的保障关键在师资,要有真正懂优秀传统文化、会优秀传统技艺的教师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的开发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师资是关键,学校要建立相应师资引入和培养规划,为体验教育课程开发提供师资保障。

编辑 张 俐

①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区域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东营市为例”(项目编号:J18RB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新刚(1967—),男,东营职业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传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少年力斗传统
自行车的发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