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合培养

2020-03-17李斐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职业院校

李斐斐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几千年来通过继承与发展传承而来的文化精髓。其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社会的文明礼仪、沟通技巧、时代精神都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和领悟的文化内涵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培养,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内在的发展动力,形成理想观念、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对策。

[关    键   词]  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030-02

工匠精神是对于职业规划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种精神观念。工匠精神能够推动职业素养的形成,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工匠精神能够助推学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才能,帮助国家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道路。通过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职业人才体现出强大的人文内涵。同时通过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能够突破科学文化和人文人化之间的界限,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具有敬业、专注、创新等工匠品格;能够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内涵构建的现代化优秀职业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我国的教育及文化中,其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产品的打造,更代表的是勤劳和智慧、品质和绝活。工匠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有机触动,其帮助中华走向了精神文明发展的高效建设途径,促使国家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成为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从其内涵来讲,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两方面的内涵构造。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代表着从事职业时对自身的工作,更注重其原创性和卓越性,更注重自身生产的精细程度,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将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的追求理念;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高度认知;是对自身工作的强烈认同。工匠精神的产品为本,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落实。无论是实体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劳动价值,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展现来说,都是其应当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职业劳动者,作为自身生产的参与者,其具备的工匠精神产品为本思想,应当是重视自身產品的品质,依靠自身的知识技术和智慧,提出更高素质的产品生产贡献率,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定位。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从国家层面和职业教育学校层面进行双方面的触动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只有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够让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立足于世界广博的文化海洋中。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以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为基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起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正面理想信念,并具有广博的家国情怀。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要让学生具有人生和职业的双重思想精神,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作用

党和国家在现代教育的规划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国人内心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工匠精神,正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职业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赋能的作用。中华文化能够有效地支撑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动力,提供丰富的培养教育资源。例如,《考工记》中记载的手工业,既传承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手工业发展历程和制作种类,同时传达了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制造案例,促使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熟练的手工技术,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影响。韩愈曾赞誉过,“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正是工匠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象体现。这种工匠之间的不耻下问,更形成了一种工匠积极探索的行为影响,为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更加鲜明的创新和协作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代的职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来说,蕴含丰富的指导意义。工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引导灵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氛围、培育观念,引导更加高效的培养对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合培养对策

(一)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

非物质文化是能够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思维方式和行为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自觉,同时能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并且在非物质文化的学习中,能够形成正向的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匠心信仰。因此,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情况,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结合工作室的形式,优化教育途径,起到更好的工匠精神培养效果。

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可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利用其中与我国工匠精神相一致的内容,在组织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完成工作室内的学习实践。例如,我国优秀的彩陶艺术、刺绣艺术、玉石文化等。通过工作室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艺术品的了解,能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可以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专业内容,进行文化特色教育。这不仅能够突出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在针对彩陶、刺绣、玉石等研究和打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的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理念,进一步吸收这些非物质文化中追求的工匠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工作室的教育形式能够突出学校的教育特色。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发展内容,进行地域文化精髓的抓取,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追求更深刻的内在文化要求。例如,潍坊当地的风筝、北京当地的兔爷等。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设计专业类的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创意;文学专业类的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等。

(二)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正向的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形成孜孜不倦、积极探索的精神影响。在职业院校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构成,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诠释,帮助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培养。(1)利用学校宣传栏、橱窗、展板、灯箱、走廊、宿舍公告栏等,进行文化的宣传。尤其是在其中增加工匠大师的名言名句,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并形成周期性、常态化的宣传,让学生在浓厚的工匠精神人文氛围中获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2)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利用校园网络、微信群、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建立专项主题专栏,分享大师事迹、分享工匠艺术,展现多样的中华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和魅力。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专栏广播,通过故宫文物的维修案例和工匠修复的背景故事,展现多样的工匠精神主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利用校园内的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职业化的教育活动。例如,以学生会或学生社团为主要引导的演讲比赛、传统文化朗读比赛、征文比赛等。在比赛中,以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作为比赛的主题,将具体的职业精神作为歌颂内容。例如,弘扬白衣天使的精神主题、赞颂爱岗敬业先锋的实例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交流成功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获得职业自豪感和相应的工匠精神。

(三)开展凸显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

在职业院校中,原有的教学内容,在工匠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上,涉及的内容较少,部分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的文化输出窗口。而其中具体的工匠精神篇章和专题是十分缺乏的。因此,开展凸显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就十分必要。(1)以语文、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人文素养课程为文化输出途径,在其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梳理出相应的工匠精神内容,并筛选相应的教材主题、工匠精神篇章,进行专题的教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内核,展现出丰富的正能量,向学生传递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素养之上,建立更深刻的工匠精神。(2)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工匠精神的实质,要能够通过教学形式充分地体现。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头脑风暴、微课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工匠精神实质的灌输,并展开交流感悟的讨论,进一步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探讨,充分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并在自身的职业规划、实践探索中,自主地完成工匠精神的研究和领悟。(3)除了已有的职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外,增加工匠精神的专项培养方案。从职业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规划中,实践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层面保障。(4)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工匠技能的专业教学。在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展现学生工匠精神的风采,通过校企实践窗口,让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锻炼,并相互激励、开阔眼界、提升技能,进一步激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利用学校实训环境、实训设施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原有的实训基础上,提高实训标准、改善实训条件,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技能学习效果。同时,对实训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进行充分的培养,激发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激情和热情,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对工匠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对未来的生活进行积极的规划;提升自身职业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完成实训技能提升的同时,获得内在精神的提升。

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必需的精神内涵之一,促使学生能够在职业规划中增强自身动力、开展文化传承、提升自身的软实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赋能,能够促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提升,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有活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东俭,张子兰,陈娴娴,等.职业院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对策路径研究:以秦皇岛市卫生学校为例[J].

福建茶叶,2019,41(6).

[2]蔡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路径新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4-5.

[3]劉姣姣.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12):238.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