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揣摩言语走近作者内心

2020-03-16许雯静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态度

许雯静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文试从释义、解码两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并对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文本释义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1926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10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加上《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在那段动荡的时期,鲁迅先生得以从内心的纷扰中寻出一点温情。这篇文章几乎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一)题目理解

文章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明确了中心人物和核心事件。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山海经》是典雅的先秦古籍,看似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书,为何被鲁迅相连?这样一个粗鄙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这些足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又耐人寻味。

(二)课文结构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第三部分,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三)语言特点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阿长好事粗鄙、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不失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愧疚、感激和思念的复杂情感。文章的语言极其富有特点,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在文中交错转换,形成具有强烈反差的笔调。例如:在介绍阿长身份时语言简洁,只用一句话便交代了阿长是“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阔气”的说法就是“我”的保姆。但在介绍阿长称谓时颇费一番笔墨,光对阿长的称呼就用了三种。文中鲁迅对阿长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从第19段开始,在“我”对《山海经》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无限的向往时,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此时,“我”对她的情感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细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有助于读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二、文本解码

黄厚江老师说:“要在言语的琢磨中走近作者的心灵。”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读出《阿长与〈山海经〉》语言文字上的特点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密码所在。

(一)富有幽默感的语言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定下基调,“我”对阿长的厌恶。文中多处出现类似的词语:“憎恶”“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对阿长的描写语言有许多是在一种玩笑和调侃中完成的。

第一,这种幽默感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大描写。作者对阿长的动作有两处经典的描写。“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切切察察”和“低声絮说”具有画面感,勾勒出阿长和人说三道四、传播是非,再配上一根“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这样的长舌妇可不令人厌烦吗?再看阿长睡觉摆成的“大”字,“摆”字本用在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身上,鲁迅却将它放在阿长身上,可见儿时的鲁迅在那时那刻对阿长的愤怒和讨厌。可是,再读一读这两句,我们似乎又会忍俊不禁,想到“上下摇动”的手指和“摆成‘大字”的睡姿就会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因为读者不是觉得可恶,而是觉得可笑。

第二,幽默感体现在一望而知的荒诞却又显得一本正经。文中,阿长给小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其中的常识和逻辑本就是非常混乱的,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鲁迅对其可信性毫无保留。更加荒诞的是这一切激起了“我”的“特别的敬意”,觉得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实在可笑。这就是一种反讽,“表面上一本正经,作者未加否定,实质上却越来越荒诞不经。在一本正经与荒诞之间,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在这样一本正经的荒诞中,我们又似乎品味到儿时的鲁迅对阿长的态度似乎不仅仅是厌恶,其实这只是儿童幼稚的认识,我们深入想一想,已经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位犀利的作家,再回顾这段时,不可能不知道,所谓的伟大神力,不过是阿长被当做污秽肮脏的不吉之物来利用。所以字里行间,应该还是包含着对阿长的深深的同情。

应该注意到,这些富有幽默感的语言中存在两个鲁迅。“憎恶”“讨厌”“不耐烦”都是儿时鲁迅的真实感受,但成年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感情却要复杂许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卑微、渺小、丑陋的阿长,无人关心,无人记得她的姓名,她的粗俗多事饶舌、麻烦多礼、不招人喜欢,连小孩都不喜欢、不耐烦,甚至嘲讽她,这样如尘土一般被踩在地上,被污辱损害的阿长,也有着对生活的卑微祈求,那就是“一年到头,顺顺溜溜”,祈求自己,也为“我”祈求,因此她“极其郑重”,元旦一醒,“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得要求,摇着我的肩”。当“我”完成那个祈祷仪式后,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她不仅为自己“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作者在叙述这些情景时,决不仅仅是站在以个人(儿童)情感为衡量准绳的基础上的,而是以他一贯深沉、冷峻的笔墨去反观、透视那个时代无数的如阿长一般的小人物最真实的辛酸、苦难、善良淳朴,那是一对隐藏在儿童幼稚纯真面孔之后的深沉、冷峻的目光,那是一腔最博大的悲天悯人情怀。

(二)富有情感的语言

第一,大词小用背后的情感。所謂大词,就是专用在某些庄重的场合,用在某些大人物或特异人物身上;小用就是大词用在小事或小人物上。文中,当阿长为我买来“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作者用了“霹雳”“震悚”“敬意”“伟大”“神力”这些词语,用在“我”对阿长的态度上确实显得大词小用了。可是,作者这么写,背后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前文其实已有蓄势铺垫了。作者用了一个“渴慕”来表达儿时的自己对有绘图的《山海经》的渴望。“渴慕”用在这里,本就显得大词小用,这是一种渴望到了极点的思慕。《山海经》唤起了儿时的“我”无穷的好奇心,无边的想象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然而,“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就在这样的绝望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我”原本不曾期待过她,可她却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别人”是指家长、老师、学者等,他们掌握了教育权力,并负有教育责任,但却从来没有想过,儿童应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阿长就这样痛痛快快地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怎能不“震悚起来”,她的伟大之处,就是对“我”的爱心和关心,这就是“神力”所在。这些词语的背后,恰恰是鲁迅对阿长的无限感激,更深深地唤起了对她的思念。

第二,在蓄势铺垫中不断升华情感。鲁迅的文章最善于蓄势,前文对阿长的诸多描写都是铺垫,先抑后扬,就是情感的酝酿过程。到了文章的结尾,便有那一句“神来之笔”(钱理群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声祈祷,也是一声长叹。全文到这里,情感达到了高潮。文章第1段就点明,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而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曾多次提到阿长,可见阿长是他童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声长叹,在前文的蓄势铺垫下,深切地饱含他对长妈妈的爱,对底层不幸者的同情。

三、教学研讨

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4—125页。

1.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勾画“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点评阿长的言行。

2.课上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勾画直接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②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梳理全文结构。

3.分节朗读,注意区分叙述语气和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我”对阿长的态度。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深入体味叙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态,全面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①朗读1—2段,从称呼上体会阿长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对她的态度。②朗读3—5段,从原文中找出“我”对阿长的态度,并根据作者对阿长的言行描写,分析“我”的态度缘何而起。③朗读6—12段,勾画体现两人情感反差的语句。讨论:阿长与“我”看待起伏的态度有哪些不同?你是否也认为阿长的行为古怪?④朗读13—18段,勾画表现“我”对阿长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语句。讨论:“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⑤朗读19—31段,勾画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讨论:结合补充材料,说说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让“我”如此感动?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你对阿长这个人有哪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4.分角色朗读,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幽默的笔法和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这篇教案把教参中的教学重点都囊括了进去,教学目标清晰,符合教参里教学建议的内容。笔者认为这其中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应适应学情,充分给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空间。这篇教案可以说面面俱到,一步步引领学生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核,但也表现出教者指导的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不够。学生活动仅限于勾画后思考,这样的活动缺少知识的勾连和迁移,学生会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疲劳感。这篇文章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七年级上册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也写到了长妈妈,并且《朝花夕拾》也是必读名著,在多篇文章中鲁迅都写到了她的长妈妈,如《狗·毛·鼠》《二十四孝图》。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对长妈妈的印象,可以对照其他篇目中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来理解本篇作者的情感,也可以联系作者少年时代读书的经验(《二十四孝图》)来看为什么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会有如此激动的表现。因此,如果教案只注重教学的流程化而忽略了学生的既有经验,一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那么课堂就可能成为教者的一言堂。

第二,结合教学重点,根据文本特点,应有明确的方法指导来解读文本。这篇教案完整地表现了整体感知、文本分析、问题讨论、朗读体会。特别是文本分析部分,按照文章的行文结构,一段一段地分析下来,虽然面面俱到,却显得重点不突出;虽然朗读、分析、讨论清晰呈现,却显得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文章内核更偏重于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最集中的体现就在于文章的语言。教者应抓住语言的特点,选择重点语段、语句、词语揣摩,研究文章的语用之妙,把握作者内心。而不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第三,朗读指导应该明确,朗读活动应有层次。文章所在的单元学习重点是熟读精思,在文本分析时,对于文章的朗读要结合重点语段、词句,有选择地进行训练。朗读的目的是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教者应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重音、停顿、语调等技巧。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学生在朗读时特别注意语言的角色特点,儿时的鲁迅还是30年后的鲁迅,在朗读时语言表现都会有所不同。

四、文本互讀与比较

《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写得比较温情的一篇,轻松中透着温暖,幽默中透着悲悯。《藤野先生》《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另外两篇回忆人物的散文,可以和本文比较阅读。

阿长这个人物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现,如《狗·猫·鼠》《五猖会》,也可将这两篇读一读,体会阿长在另外两文中的形象,感受阿长对于儿时鲁迅的成长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态度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夫诸
阿长买《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奇兽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阿长买《山海经》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