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只做一件事,却震撼了人心

2020-03-16秋儿

分忧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夏塞罕坝护林员

秋儿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多年来,无数人为改变环境而付出青春、时间、甚至生命,他们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默默地努力着,当我们乐享舒适的生活时,让我们能意念起他们……

不久前,网上盛传的一个人和他一生致力的一件事,让很多人泪目。他叫Jadav Payeng,那年他16岁。他生活在印度最荒凉的地方马久利岛,

那里气候炎热、干旱少雨、龟裂的大地就像火星表面。然而,每到季风季,上涨的河水又会吞没这个岛屿。直到有一次Payeng看到一幕奇异的景象,同时,他也为此感到非常的心痛。因为季风作用,成千上百的蛇被河水冲到了岛上。但由于岛上没有植被,这些蛇全部被活活晒死……

年少的Payeng看着这番景象,却又无能无力,他心中充满了悲愤,随即便跑到了林业局质问。但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却说:“沙洲啥都种不活的,我们也没办法……”随后,他又跑到長辈面前问道:“我们有一天会不会像这些蛇一样死去?”长辈们笑着说:”别傻了孩子,不会的。”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是给了Payeng 20根竹子,让他自己种植试试看。

拿到竹子后,Payeng立马着手准备了起来,可刚一开始,他就碰到了难题:干涸的土地根本就不容易种植,他费了很多的努力,才将竹子种上。接下来,他甚至每天都不敢跑远,天天来看护竹子,为它们浇水施肥,就这样,在他精心照料下,一片小竹林诞生了。

1979年的夏天,这个青年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每天都会在干涸的土地上播种,最开始时是竹子,后来又逐渐引进了其他林木。当然,Payeng还不忘带点昆虫回来,他说:“蚂蚁和蚯蚓是很好的帮手,它们能让泥土肥沃起来。”可是渐渐地,种的树越多,面临的困难也就越多,首要问题就是灌溉,这里不仅水少,地方又广,只靠自己一个人很难灌溉到所有的树苗。Payeng为此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当他看到竹林,一个想法随之从脑海冒出:何不用竹子做一个引水系统?只要在每株树苗间做一条竹子轨道,连接起来,让水沿着轨道走,就能慢慢流向树苗了。为了看护这片树林,Payeng也放弃了很多,他放弃了原本的农夫生活,也放弃了自己曾经安逸的那个家,一家五口都跟随他定居到了森林。

平日里,为了糊口,他也只能依靠卖牛奶度日,而且还要用这些仅有的收入去购买大量的树苗。40年转瞬即逝,Payeng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位大叔,在大家感慨光阴如梭时,这位大叔却用自己的时间,造就了一个奇迹。

原本550公顷干枯的沙地,转眼间变成了生命的奇迹。里面已有一百多个品种的树木,包括凤凰树、紫薇、木棉等,还有大片的竹林与草丛,那些消失的动物们也重新回到了家园。比如,每年3个月,115头大象会来此栖居,时隔46年的秃鹫,也再次回到了这里,接下来,Payeng还看到了兔子,鹿,犀牛,甚至老虎都开始在森林中出现……这里又变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此时,林业部门的官员才发现了这片森林的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Payeng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他的故事也被传播开来。他说:我将继续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Payeng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位于我国北方的塞罕坝林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清朝后期国力衰退,侵略者掠夺性地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中央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18个省的369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工人组建了第一支创业团队。

而塞罕坝上护林员的故事更是震撼人心。塞罕坝的光荣创业史离不开这里的护林员,这是生活、工作在高寒地区的塞罕坝林场中最艰苦的工种。塞罕坝林场人都知道望火楼。望火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拔一千九百多米的山顶上,从远处看,望火楼像一座“炮楼儿”在雪原上特别显眼,这是护林员夏焕新工作和生活交融在一起的地方。冬季呼呼的白毛风带着雪粒扑打着“炮楼儿”,让人内心突袭过一阵凄凉的震撼,周围几十公里的山里,一两个月也不见一个人,陪伴护林员的只有凌厉呼啸的山风。望火楼,是在林区的山顶上建的一处处多以砖石结构为主的简单建筑,这在北方林区多见,主要任务是承担林区防火监测任务,一座望火楼人工瞭望的任务要高达十几万亩。作为护林员,最具挑战性的是到远离人烟的望火楼上工作,一天两天很新鲜,但长时间坚守谈何容易?

夏焕新和他的老伴王坤霞是两位年届花甲的老人,望火楼就是他们的家。1986年夏焕新成为一名护林员,2004年他登上望火楼。这个望火楼是在塞罕坝上海拔最高的望火楼,老夏和老伴王坤霞在望火楼上是没有工作时间可以划分的,他们没日没夜地在这守护着,每隔一小时就要向林场值班室报告看护情况。林场所在地冬季漫长,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每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日有两个多月,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天气达4个多月。在这种条件下,森林防护工作十分艰难。王坤霞描述他们在山上的生活:简单到只有八个字“挑水、瞭望、吃饭、找柴”。来个人看望他们,对于老夏来说,像过年一样欢喜。塞罕坝上,从9月15日至次年6月15日就进入了防火期。每到9月15日之前,夏焕新的老伴就开始往山上扛能吃到来年六、七月份的食物。最缺的是菜,整个冬天他们吃的菜就是冻成小铁蛋儿般的土豆。为了改善生活,他们每年就晒些茄子干儿、芥菜丝儿以备冬用。每年防火期他们都要买上两百多元钱的常备药带上山,“在山上可不敢病。”夏焕新说有一年防火期老伴突然发起高烧不退,急坏了他,打电话求人往山上送药正赶上下雪,几乎耽误了治疗。春秋的时候,每早4点,夏焕新就起床到距家1.5公里的地方走两小时的山路去背水,为了防备用水荒,林场给打了一个石头的水窖存水。他一次只能背回20公斤水,下午3点他还要再去背一次。这期间老伴边替丈夫瞭望火情边做饭。因为水金贵,他们舍不得洗脸,只是用一小块湿毛巾擦脸。王坤霞说:“这山上到了晚上你听外面的大风声,真是感觉啥动物叫都有,风一刮掉个树杈就像砸下个石头。我就自己一边寻思一边磨叨着别害怕,是风,是风。”2013年春节,老夏的两个女儿要带着刚刚结婚不久的两个女婿回家过年,这一下让夏焕新犯了愁:“新女婿上门在北方是挺隆重的事儿,可是我要在望火楼值班,老伴也得跟着。孩子回到家里连个做饭的也没有,这还算什么家呢?”但孝顺的女儿、女婿在这一年的春节给了夏焕新和老伴一个惊喜,四个年轻人带着年货上了山,他们决定就在望火楼上过个特殊的年。“6口人,10平方米,一家人在这小小的房间中转个身子都难,如何住呀?”老夏的老伴王坤霞犯了难。孩子们高高兴兴地上了山,四个年轻人一点也不计较,他们趁着白天稍微有太阳的时候,帮助父母倒腾水,倒腾柴。“孩子们回来了,团圆了,一家人在一起不在乎什么条件,一张床谁累了谁就上床躺一会儿。”屋外就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雪原山顶,但一墙之隔的小楼内,却是热气腾腾,其乐融融。

老夏的两个同事陈锐军和初景梅两口子也是护林员,他们护林的时候条件更差,他们的儿子从出生到六岁,都生活在望火楼上,由于营养不良、缺乏交流,两岁多了还没出乳牙,三四岁仅会叫爸爸、妈妈……可叹陈锐军还不到60岁就早早病故了……

55年来,共有20对夫妻守候在望火楼,55年来,广阔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猜你喜欢

老夏塞罕坝护林员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江西继续为2.3万余名生态护林员购买意外保险
护林员巡山路上“偶遇”猕猴
傲梅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光影视界
老夏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老来唯相思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