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巨匠达·芬奇

2020-03-16

学苑创造·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芬奇幅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群星何止闪耀,一代新人胜旧人,往往更新迭代,被后人赶超,被时光蒙尘。但也有极少数的人,以卓越的成就光泽万代,比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以下简称达·芬奇)。

达·芬奇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巨大,但他并非从小自带天才光环。

[完美主义]

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4月15日,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学校教育的束缚,保护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也保持了他超乎寻常的敏锐观察力。

但达·芬奇绝非天才,少年时代的他资质平平,懒散,不爱上学,没有长性,数学奇差,拉丁文更是一塌糊涂。

12岁时,达·芬奇离开故乡来到佛罗伦萨。因为从小喜欢画画,并且表现出相当的天赋。14岁时,父亲送他到当地著名的雕塑家、画家韦罗基奥那里当学徒。

达·芬奇一待就是十几年,从刚开始接受训练、充当模特,到后来技艺逐渐成熟,能够协助老师创作,直至后期独立创作。

学徒时期的达·芬奇,在一些绘画技法上就已超过了老师,比如他更青睐薄而透明的油彩,而非老师擅长的蛋彩(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做画,也更擅长表达细腻的情绪和动感。

25岁时,达·芬奇有了自己的画室。不过从商业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因为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他只接到三个订单。

画画订单少,并非因为人们不欣赏他的艺术,而是因为他有个坏名声:几乎从来完不成订单。在那仅有的三个订单里,一个压根就没有开始画,另外两个只有草稿,分别是《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和《三王来朝》。

这两幅草稿里,已经充分展现出达·芬奇卓越的才华,但离他自己期待的成品还相距甚远,这也是他之所以无法完成订单的原因——他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

达·芬奇一生都不喜欢受人委托进行创作,故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作品。他会接受订单,但很少把作品交给客户,他喜欢把草稿或者接近完成的作品带在身边,不断打磨修改。

在他看来,它们都还不够完美。他还没有准备好,还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技法和表现方式需要了解。

达·芬奇后期最杰出的那几幅作品,都是带在身边长达十几年,不断修改完善的。比如《抱银鼠的女子》,达·芬奇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初版本,女子手中没有银貂,随后加上了一只小而灰的银貂,最后银貂才改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有些作品甚至直至达·芬奇去世都没有最终完成,因此现在全世界只有15幅达·芬奇的真迹。

达·芬奇当然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是不能如约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贵族青睐,更无法获得成就和金钱。

有时候这一点也让他备感郁悶,甚至好几次在笔记本上表达过绝望的情绪,质问自己:我到底做出过什么吗?改掉这懒散的毛病吧!

不过,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实际上,他一直在拖稿,一直在分心。甚至有人说,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大师大作]

达·芬奇因为同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所以经常陷于忙乱之中。他会刚刚将一尊大型的骑马雕像做完,又想着去建造一尊新型的攻城大炮。大炮的制造刚刚开始,他又想要对市场上出售的佛兰德式的油画颜料进行改进。达·芬奇的脑子永远处于高度运转之中,让他永远无法完成很多要干的事。

这个时期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也为达·芬奇赢得了至高荣誉。这幅画甚至改变了欧洲绘画史,因为此前从没有画家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如此卓越的三维效果。

不过这幅作品的创作也真是让达·芬奇煞费苦心,他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技法,调整透视效果。他有时从早到晚都在脚手架上作画;有时好几个小时只是静静观看陷入沉思;有时又会突然冲进大厅,在画上补上几笔,然后又匆匆离去。

那时,油画技法已经被引进意大利七十年了,达·芬奇却用蛋清加颜料的老办法来画壁画,这种技法相当不稳固。果然不到半个世纪,这幅画就开始褪色,最后,墙上仅剩下一层苍白、发霉的颜色。

达·芬奇从未将自己的配料方法告诉任何人,17—18世纪被请来对壁画进行修补的专家打算采用油画的办法,让油渗透墙壁,希望可以恢复原画的颜色,使之重获新生,但就像事前所估计的一样,原作被油弄得更糟了。直到1908年,卡文纳吉教授才将达·芬奇使用的颜料成分分析出来,这才让《最后的晚餐》恢复了原貌。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一些特色:

1.从构图上看,达·芬奇把十二门徒画在耶稣两侧,这种排列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其他画家是把耶稣放在一端,十二门徒画成一排。

2.人物有着不同的表情、神态和动作,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坐在中间的耶稣,由于窗外的光线照射,显得格外突出。

3.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画的立体透视使人感觉自己在画中,尤其是窗外的景色,为画增加了更多的深度。

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给人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幅好作品。

[全才专项]

达·芬奇除画家之外,还拥有形形色色的身份——建筑师、哲学家、诗人、作曲家、雕刻家、运动员(他擅长跳远、跳高)、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解剖学家;他还会自己动手制作乐器,玩各种乐器(尤其喜弹奏鲁特琴);他还善于安排各种聚会和外事活动,可以让宾主尽欢。此外,他还精通机械工程,能建造可以浇灌大片土地的水利工程,而工程中所用的水车和水闸也是他发明的。

作为文艺复兴最杰出的全才,达·芬奇不仅绘画技艺在整个艺术史上数一数二,而且每个领域都达到极高水准,有很多甚至足以改变世界的发现。

达·芬奇虽然对科学有着很高的热情,但研究的初衷还是艺术,他要用科学为艺术服务。

最让人惊异的是,达·芬奇甚至还研制过飞机和潜水艇!

1489年,达·芬奇在米兰贵族面前,与饱学之士展开辩论,讨论几何、雕塑、绘画和诗歌,哪一项才是人类最高成就。他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为绘画做了精彩辩护,认为绘画才是人类最高的成就。因为这门艺术同时包含了几何学、光学等科学成就,而且还需要在这些理智成就之上,加上想象的成分。真正的画家需要完美地结合现实和幻想。

在达·芬奇看来,当时拥有很高文化地位的音乐、诗歌和雕塑都不如绘画。音乐不如绘画,是因为声音稍纵即逝,而绘画则拥有更为持久的魅力。

诗歌不如绘画,是因为绘画的信息量极大。在一幅画里可以描绘开天辟地,也可以展示历史长河,而诗歌需要用很多词句,才能描绘出一幅画的内容。

绘画也比雕塑高贵,因为画家需要综合考虑光影和色彩,但这些复杂的要素从来都不在雕塑家的考虑之列。

到底哪种艺术才是人类文化最高成就,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达·芬奇在辩论里雄辩地表达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自信和自尊,这种姿态也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

[“晕染法”与《蒙娜丽莎》]

说起达·芬奇超出前人的艺术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画画技法“晕染法”。那个时候绘画一般会用清晰线条勾勒轮廓。达·芬奇则反其道而行,不画轮廓,因为他坚信在自然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有确切的轮廓,都是跟背景逐渐融为一体的。

早在达·芬奇还在学画的时候,就意识到这种技法的重要性,所以他不再用明确线条直接勾勒,而是用朦胧的过渡、层叠的油彩,用光与影的对照,让对象从背景中浮现出来。

达·芬奇甚至提出了哲学理由来解释这种技法的意义。他认为点和线是想象出来的,用来划定界限的东西,它们是抽象的。而自然是连续的,在任何事物的表面,都没有“点”和“线”这种东西切实存在。

抽象的点和线,无法真实地刻画具体而连续的自然,阴影和光线应该像消散在空中的烟雾般,没有轮廓和界限。

这种画法对后世西方绘画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成为整个古典技术的基础。

“晕染法”正好可以解释,为何《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迷人。它的面部轮廓没有任何切实的线条,只有柔和的色调和阴影过渡。达·芬奇还故意使用不规则的笔法,让皮肤纹理更加逼真。这样的笔法和上色,使画作随着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产生细微变化,让人物更加活灵活现,增加某种神秘的魅力。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替扎诺比·德尔·乔贡多先生可爱的夫人所画的肖像。这张举世闻名的画像呈现了一种永恒的女性之美,是一幅理想之作。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展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臉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我们唯一知道的具体情况是,它的价格是四千金币。后来,这幅画被带往巴黎,从此一直留在法国。

达·芬奇的作品几乎从不给人一种僵死感,即便看似静态的画,也能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人物深处的灵魂。他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下:“肖像画的创作,要让观者通过他们的态度,轻而易举地辨认出他们灵魂中的意图”。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芬奇幅画
买画
遇见大师
“蒙娜丽莎”
猜画
蒙娜丽莎说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