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级教师王君“主题型文本”课堂教学切入艺术探究

2020-03-16张小方李施雅王韵芝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君切入点文本

张小方 李施雅 王韵芝

[摘   要]语文特级教师王君“主题型文本”课堂教学切入艺术源于“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的文本解读。她以文本作桥,扎根在关键词上,于细微之处把握一标一点,着力于文本的矛盾处,切己体察,关注学情。王君老师在教学中所切入的每一刀都切在文章的“命门”上,把“主题型文本”的精神价值囊入学生的生命体验中。

[关键词]王君;“主题型文本”;教学切入;艺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08-02

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主题型文本”教学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目标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把握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切入艺术源于“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的文本解读,她在充分尊重文本个性的基础上,选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可谓是独辟蹊径,精妙绝伦。

笔者以王君老师的部分“主题型文本”课堂教学实录为探究对象,总结归纳其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取、实际执行以及教学效果的呈现。

一、从关键词切入,独具匠心切中主题

执教《散步》一课时,王君老师以文章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咀嚼构成这温馨画面的三个关键词,即“我们”“田野”“散步”,从而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写景、写人技巧,拓展诗文知识,领略田野美景,了解“我”的责任与担当,探寻生命奥秘。王君老师用这短短的七个字、三个关键词,活泼灵动地贯穿了全篇教学,她着意于精神,深情深刻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执教《老王》一课时,王君老师以“活命”二字为教学抓手,贴合时代背景,立足于学生本位,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中体会老王与杨绛的“活命”状态。王君老师适时地补充资料,渲染情感,帮助学生体会老王与杨绛“活出高贵的命”的人生状态和高贵人性。

执教《丑小鸭》一课时,王君老师采用“关键词咀嚼法”,让学生锤炼敲打她在文本中提炼出的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解读文本。她引导学生从丑小鸭生活的“世界”开始探究,“知鸭论世”;围绕“丑”字探寻丑小鸭在“鸭界”的与众不同;了解为什么与集体格格不入的丑小鸭,只能“逃”,历经种种磨难与危险,在未知的黑暗中不断流浪;明确丑小鸭正是因为宁愿赴死也要追逐美,所以才能迎来生命中最高贵的体验。王君老师不仅以“世界”“丑”“逃”“好”这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更是把它们串联成一条绝妙的线索,勾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途中寻得生命的奥秘。

王君老师以文本作桥,扎根在关键词上,引导学生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她從文本出发,适当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词语,沉入词语,咬文嚼字,带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她联系学生实际,把文本化为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良好素材,把语文化作学生健康成长的“维生素”,教会学生体察社会,反思自我;她把自己对语文学科“育人”“立人”的功能,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春风雨露般浸润着学生的心脾。

二、从标点符号切入,脚踏实地深挖主题

执教《最后一课》时,王君老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基础上,采用“关注标点法”解读文本。她以“识破两个分号的奥秘”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分号前后的内容,体会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小弗朗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贪玩、淘气却不顽劣的初始形象便呼之欲出,同时也为学生体会下文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分析韩麦尔先生挺拔坚毅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王君老师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两个分号的不寻常之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生活、思考生命,进而体会普通百姓高贵的爱国精神。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由一标一点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背后探寻作者的良苦用心,并深刻揭示文章主题。

执教《安恩与奶牛》一课时,王君老师以一对标点符号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安恩回答两个卖牛人询问时的不同语气语调。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不断模仿演读的方式,感受“句号”和“感叹号”在表达上的巨大差异,进而深入探讨安恩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王君老师带领学生从探寻“句号”和“感叹号”的秘密入手,挖掘出安恩的高贵品格,并通过适时的课外资料拓展,对比人性的善恶,启发学生学习安恩“天地与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的崇高情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文本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若能够对这个生命进行整体关照和细节研究,便有可能发现更多新的东西。王君老师细致入微地研读文本,切己体察,关注学情。她仰望星空,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系统思维;她脚踏实地,使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成为她高度关注的对象;她把学生带进课文,又带向远方。

三、从矛盾处着力,大胆质疑直奔主题

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王君老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他们思考文本的矛盾处:莫泊桑这个故事有什么破绽?王君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以学生的质疑为起点,引导学生深度研讨文本矛盾处,在师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峭壁”面前,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深入思考金钱与人性的关系,感悟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

执教《背影》一课时,王君老师以“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爱与“我”认为“父亲”迂腐,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为解读文本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父”与“子”之间微妙、纠结的关系,深挖文本主题。王君老师适时适量地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分析“父亲”信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迂回曲折的低头求和,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欲说还休。

经典的文本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阅历的深度决定解读的深度,思考的角度改变解读的角度。王君老师对文本的多轮解读和多向解读为她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好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四、从学情切入,调动体验感悟主题

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前,王君老师客观地分析了当代中学生与白求恩之间的隔膜之厚以及当年毛泽东写作《纪念白求恩》的意图,她深知这种纯理论、纯口号式的政论文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隔着千山万水,因此她选择依据文体和学情适当拓展教学,还学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人物形象。王君老师把毛主席笔下那个如神一般的伟人形象,还原成 “接地气”的普通人物,她用白求恩的事迹填平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一个真正的白求恩,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教学反馈证实,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更深刻地理解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

执教《观刈麦》一课时,王君老师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走近文本,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生活经历。曾为乡村教师的王君老师深谙自己的语文使命:带领城市的孩子们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生活,培养他们对农民的感情,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王君老师将执教《观刈麦》的目的明确为唤醒学生的思想和熏陶学生的情怀,引导学生在诗中读出悲悯,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并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

王君老师在“主题型文本”的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融入学生的自我体验,渗透人文情懷,在无声无痕之处,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王君老师根据自身对学情的把握,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基点,反向去文本中挖掘,给予学生所需的精神养料。

王君老师极具深度的教学思想,为自己、为学生、为教学打开一扇扇新的大门。王君老师在教学中深刻把握“主题型文本”的精神价值,直指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她的课堂切入艺术是破解文本密码的“钥匙”,是给文本量身定做的“剖牛之刀”,可以说它不仅仅是门,让学生走入文本的世界,它更是路,通向探寻精神价值的康庄大道。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君,司艳平,俞春霞,等.青春语文主体型文本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青春语文”课堂铸炼备课沙龙(之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0):4-10.

[2]  徐杰.奇巧开端处 解牛第一刀:品鉴王君老师课堂教学切入艺术[J].教育科学论坛,2013(3):36-38+4.

[3]  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王君.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王君切入点文本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漂流记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