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2020-03-1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实训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突出实训环节教学[1]。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制造业和零售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入到对外贸易行业中来,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涉外就业岗位的激增加大了对既懂英语又擅长国际商务的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涉外商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拥有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又要熟悉商务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外贸实践操作技能[2]。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实训教学既是贯彻教育部办学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及市场需求。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现状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训场所和实践操作训练机会,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将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与商务知识学习相融合,既要加强对学生英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商务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对接[3]。然而现实中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设施和教学效果有较大差距,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实训考核标准单一化、校外实训基地匮乏等诸多问题。

(一)缺乏具有企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影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正具有企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40岁以下的教师8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专业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理论课教学要求。商务英语实训课教学需要配备具有企业工作背景或者企业进修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按照商务英语专业就业相对集中的商务、外贸公司的相关岗位要求制定实训计划、设计实训内容和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全方位训练和提升。虽然高职院校近几年专业课教师“双师”普及率较高,然而多数“双师型”教师都是通过取得教育部规定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或者岗位能力证书获取“双师”资质的,真正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由于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或者企业进修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训时无法向学生教授真实工作场景下真实工作案例及宝贵的工作经验,实训指导只能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二)缺乏能够让学生上手实操的校外实训基地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要求学生既要能够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配备了多媒体语音室、同声传译实训室、外贸操作实训室、商务英语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然而此类实训室大多是在实训软件模拟的商务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根据学期不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一般分为英语口语模块、商务英语模块、外贸实务操作模块以及综合模拟实训模块。此类实训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技能和商务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毕竟是模拟训练,实训内容未能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缺乏实战经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岗位职责,就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商务或外贸公司合作,为学生搭建真实商务环境下的实训平台。然而多数商务及外贸公司出于经营利益上的考虑,不愿与高职院校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且多数外贸公司规模较小,不能一次性接收大批学生实训,外贸业务的特殊性使得参加实训的学生不能对外贸的各个环节上手操作,只能以旁观及听讲座的形式参加实训。

(三)实训内容设计不合理,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是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进来的毕业生能够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甚至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上岗,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零对接。实际上不少院校在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时并没有到企业做过充分的调研,实训内容不是根据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编排的,学生无法通过实训了解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各工作环节的要求和标准,无法提前熟悉岗位工作任务并进行反复实践操练。这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面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时候,发现学校实训课程中反复操练的内容无法与工作任务对接,觉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四)实训考核标准单一化,与行业标准不对接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熟悉当前的企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在行业信息缺乏的前提下制定的实训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无法做到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同步,不能根据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细化实训考核评分标准,只能偏重于语言能力考核。考核形式也是以学生出勤率、实训期间表现和撰写实训报告等形式为主,考核结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个体情况和发展动态,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也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实训教学方法[4]。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善措施

面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顶岗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积累相关工作经验[5];实地调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考察市场需求,及时纠正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根据行业标准改革实训考核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搬进校园,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岗位实训。

(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经验

对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以解决。“走出去”是指高职院校分批分期把专业教师派往专业对口企业一线,通过至少一个学期的跟岗或者顶岗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环节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熟悉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了解岗位相关的最新行业信息和行业动态,熟知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提高业务能力,增加实践工作经验。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岗位培训可以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善实训课程“理论化”的现状。“请进来”是指聘请商务公司或者外贸单位的管理人员及一线优秀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和考核评分标准,实现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实训内容的有机融合;定期到学院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训,把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切实的工作体会以及宝贵的工作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此外,学院在聘请专业课教师时还可以向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以解决专业教师企业工作背景缺乏的困境。

(二)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制定实训计划,完善实训内容,提高考核效力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不仅需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要把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始终。因此在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时要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岗位能力为目标,在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以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合理安排实训计划。认真分析岗位职责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并转化为实训教学标准下的各级实训目标,把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任务分解为由易到难的实训任务。参照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细化实训考核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实训任务完成的程度动态评估学生的实训质量和职业能力。在明确实训目标,熟知实训内容,了解完成标准和评分细则的情况下,学生实训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幅度提高。

(三)把企业岗位搬进校园,建立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与能够为大批量学生提供实训场地的大型企业不一样,商务及外贸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据调查,江、浙、沪、皖地区80%以上的私营外贸公司员工人数为3-10人,无法一次性接待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参加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匮乏加快了把企业搬进校园、实现实训教学企业化的教学改革进程。把企业搬进校园是指聘请企业导师作为兼职的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引进实训课堂,实现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与专业课实训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来说,就是聘请商务或者外贸公司管理人员以及资深业务员作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把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任务引入实训课堂,让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校内创建的企业实训课堂进行实践操作,实现工学结合,通过完成工作岗位要求的相关工作任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工作环节的融会贯通,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根据实训阶段及实训要求的不同选择构建不同的实训模式。

(一)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作方式的改变,办公地点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办公场所,实现了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的灵活多变。例如,外贸公司的部分业务只需要通过一台联网的电脑就能完成,这就为把外贸企业的部分业务搬进校园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效果,改善仿真软件的实训操练与岗位工作任务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实训积极性,可以建立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聘请外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以其公司从事的跨境电商业务为实训主体,利用外贸企业真实的外贸业务平台进行外贸业务实训操作,完成产品上传、产品图片处理、客户沟通、订单发货等环节的实训任务。脱离了模拟实训软件局限性的束缚,学生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进行外贸实操实训时会遇到现实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业务纠纷,如何与买家进行沟通,如何顺利地解决纠纷,这些环节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增加相关工作经验。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轮岗参与外贸业务不同岗位的实训操作,实现所有工作流程的融会贯通,完成真实店铺的运营,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具有经营性质的一种实训方式,所得收入由外贸公司和学生按照比例分成。学生有了业务提成,其实训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外贸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了业务量,高职院校解决了实训基地匮乏问题,实现了学生、企业、高校的“三方共赢”,企业和高校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就业—体化”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要求[6]。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2+1”或者“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或者两年半,之后到企业参加一年或者半年的顶岗实习。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采取学校推荐,实习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或者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的模式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学生到了实习单位以后不能立即上岗,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或者有学生在经过一至两个月的顶岗实习以后发现岗位不适合自己而中断实习,再重新寻找新的实习单位等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实习管理,也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实习—就业—体化”的实习指导模式势在必行。

“实习—就业—体化”是指在正式进入顶岗实习之前,由学院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及考察,选择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员工需求较多的商务及外贸单位,邀请多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及业务部人员到校,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前景、实习岗位职责、实习期间待遇等情况,并在校内开展两周左右的针对性的岗前培训,确保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公司业务和岗位职责。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其中的两到三家公司进行岗前培训,与培训导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培训期结束后通过对比选择其中一家公司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实习学生相对集中在几个实习单位,便于学校实训管理;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公司情况有所了解并参加了岗前培训,进入实习岗位以后可以直接上岗,不会因为实习岗位和自己预期相差太大而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可以签订正式的用工协议,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三)“订单式培养”实训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课教学之外,“订单式培养”最大优势就是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业务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为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训设备,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7]。由于事先签订了用工协议,学生成了企业的“准员工”,“订单式培养”的企业会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实训指导和实训操作培训。根据实训的不同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企业实际商务运作中的案例分析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的业务处理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校内模拟实训;定期到企业参观或见习,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熟悉企业对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和一般业务流程;模块学习结束后到企业参加阶段性实训,通过商务沟通、商务翻译与写作、外贸实务操作等单项训练,掌握商务英语的核心技能;在毕业之前,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长达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所学各项专业技能与岗位操作精确融合,直接参与企业的商务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商务技能,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习结束后,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估学生的实习成绩。

四、结 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市场需求,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创新实训教学体系,以岗位需求设立实训模块内容,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改革商务英语实训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是实现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实训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