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

2020-03-1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雄思政微课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一、前 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在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树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还要全方位融入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当中。为此,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3]也强调: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受众面广,课时多,学习时间跨度大。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三、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功能缺失的表现

(一)偏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英语教学一向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但并非全部。而现实中,一些大学英语的教学止于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大学英语的思想教育功能。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意识有关,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另一方面,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类英语等级考试,这种功利性的动机使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望仅为提高自己的各项语言技能。作为高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本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以上原因,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未能得到重视。

(二)偏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失语

当前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偏重英美文化,涉及中国文化的材料很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较之前两版,第三版在每个单元课文A的课后练习中增加了一道关于中国文化的中译英练习。但该练习在内容上与课文并无直接关联,略显牵强,影响教学的连贯。此外,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但在缩减大学英语课时的背景下,在现有课堂上再加入一本教材的内容不太现实。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使得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习俗的过程中,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削弱对自身文化的身份认同,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强调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若是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就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无法得到提高,这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也难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SPOC概述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模式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Fox)教授提出,是哈佛大学继MOOC后提出的新概念,称之为“后MOOC”[4]。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罗尔夫·霍夫曼(Rolf Hoffmann)把 SPOC 定义为“classroom+ MOOC”[5],也就是把MOOC和实体课堂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

五、SPOC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思政教育意识,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目标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树立思政教育的意识。

语言学习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化、情感。大学英语教师应从文化、情感维度设定思政教育的目标,挖掘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素质提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借助微课补充、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微课既是教材的延伸,也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提炼教材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然后通过微课输入相关素材,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指引,做到“润物细无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除了解决思政教育缺位的问题,还要改变母语文化失语的状况。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提出通过“自我/他者”的关系构建民族身份,即构建“自我”眼中的“自己”和“他者”眼中的“自我”。通过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挖掘其中“被遮蔽”的、失语的、打上西方烙印的部分,建立自我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同时也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了解彼此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比较的过程中,得以检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知识非常必要,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课为中国文化的输入提供了一个渠道:既能将中国文化的输入与教材内容自然融合,避免生硬和牵强,又能借助声音、图片、视频这些多媒体生动地呈现、介绍中国文化,让“母语文化发声”。

基于此,可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研制基于大学英语课本内容的微课资源。课本各单元的微课应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1.基于课文内容的语言知识微课,包括语法、修辞、词汇等;

2.基于课文内容的文化微课,包括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

3.基于课文内容的情感微课,包括七个维度的优秀思想品德: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友善和谐、文明礼貌、敬业爱岗;

4.基于课文内容的学习策略微课,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

通过文化、情感微课的输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感受中西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利用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翻转课堂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理想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课文、云平台上的微视频及相关拓展资料等)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就仍存疑惑的知识点进行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概括来说,就是“先学后教”。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学生经过自学学习材料后提出问题,然后与同学、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探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部分依托于云平台,能给予每一位学生提出疑惑、分享观点和体会的机会,从而弥补线下课程因时间限制,仅有部分学生能“发声”的缺陷;也给那些羞于在传统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再次,教师能从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和辅导,使教学更高效,学生也能获得个性化教学服务。这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使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切实可行。

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体案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单元Text A Heroes Among Us为例,探讨如何在SPOC模式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

(一)结合课文内容和主题,挖掘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确立思政教育目标

课文的标题为《我们身边的英雄》,课文作者介绍了三位平民英雄:在枪击案中救护同事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身体替妻子抵挡子弹的丈夫、为拦截醉酒司机驾驶的扫雪车而牺牲的警察。其中,对于像警察这样的应急救援人员能否被称为“英雄”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本就是他们的职责。作者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因为当大多数人因为恐惧而奔向安全之处时,英雄却冲向危险,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一讨论,作者明确了英雄的定义,在赞扬其大无畏的精神的同时,指出: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无论是履行职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课文的主题正好与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相契合,可结合这篇课文激励学生向英雄学习,在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

本单元教学分两次课:一次在线课,一次面授课。

1.第一次课:线上学习课

学生根据导学案,登录广西师范大学英语智慧教学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观看课文,理解语言、文化等,完成相应的习题,并把疑难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提交到云平台的互动版块,同时也可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和参加话题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并记录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设计线下教学。

许多学生问到“英雄身上具有哪些品质?”针对该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观看本单元的情感微课What Makes a Hero并思考该问题。

语言方面,有学生问课文第三段“when Dory heard shots ring out he immediately fell on top of his wife to shield her from the hail of bullets”中,shield能否换成protect?许多学生参与了该问题的讨论。

根据云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数据和提问、讨论的情况,结合本单元思政教育目标,面授课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英雄的定义是什么?英雄具有哪些品质?是什么使英雄敢于冲向危险?

2.第二次课:面授课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在面授课,教师首先梳理文章脉络,然后让学生寻找作者对英雄的定义。文中写道:They rush toward danger to help those in need.课文作者认为,英雄是那些在危难时刻,为了帮助他人而冲向危险的人。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细读对三位英雄事迹的描述,寻找与“rush toward danger”相呼应的表达,并融入shield和protect的辨析,解答学生疑惑。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作者措辞的准确和生动,感受语言魅力,进而对三位平民英雄的不平凡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明确“英雄”的定义后,师生一起探讨第二个问题:英雄具有哪些品质?首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随后教师在云平台发布该问题,学生通过APP以关键词的形式提交答案。云平台统计显示,brave“勇敢”是被提到频率最高的词,这也与rush toward danger相呼应。

教师进而提问学生:面临危险,英雄的心中从未有过恐惧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给予英雄勇气战胜恐惧,冲向危险呢?

这是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教师讲述三个故事,与学生分享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名西方人士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成立国际安全区,救助南京民众;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广西贺州,一位老人由于腿脚不便,行至马路一半时信号灯已由绿变红,老人深陷车流之中,非常危险。此时,一名小伙不顾自身安危,用自己的摩托车逼停汽车,保护老人安全通过。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美国演员、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佛·里夫,在发生意外导致瘫痪后,他坚持与病魔作斗争,成立基金,救助其他患者,造福社会。这些故事体现了勇气的来源有:爱、正义感、是非观、毅力等。

通过这些故事,教师旨在激励学生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中,当面临挑战、遇到阻碍、遭遇失败时,要像这些敢于冲向危险的英雄一样,不气馁,不退缩,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勇敢追逐个人的中国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学生首先学习写作策略微课The Pattern of Question-exampleconclusion,掌握“提出问题→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写作模式;然后按照该模式写一篇题为What makes a hero?的作文。该练习可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云平台发帖介绍自己心中的一位英雄,并阅读其他同学的帖子,给写得好的点赞。

在他们所发的帖子中,提到心中的英雄有政治家、科学家、运动员等,更多人将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普通人。一位学生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学生使用英语写作,以下展示的学生帖子为笔者的翻译和概括):

“父亲就是我心中的英雄。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父亲第一时间想的和做的是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他最后一个走出那栋楼。”

还有学生讲述了母亲的故事:

“母亲是我心中的英雄。初三那年,学校被洪水包围。母亲来接我回家。她身高一米五八,体重只有四十九公斤。瘦小的她趟过齐腰深的洪水,将雨伞递给我。洪水中她紧紧拽着我的手,走在前面为我探路。母亲瘦弱的背影在那一刻却如英雄般伟岸!”

另一位学生提到:

“爷爷是村里的保洁员。每天早上大家出门时,村里已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份普通的工作,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懈怠!”

可见,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关注身边的英雄,发掘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

在作文What makes a hero?中,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爱、责任感、认真的态度等是造就英雄的重要因素,愿以英雄为榜样,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见,通过探讨英雄精神的内涵,学生得到了激励。

以上是笔者将思政教育融入该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

七、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6]。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将线上与线下课堂、教材与微课有机结合,使其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道德培养目标相得益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英雄思政微课
英雄犬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