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等美术教育研究

2020-03-16暨南大学林春华

广东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美术

文/暨南大学 林春华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当代高等教育艺术学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出美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并承担着传承、发展人类美术文化的重要职能。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才能真正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实现当代的高等美术教育更良性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美术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和任务

教育的目的一般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目标”,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目标”。知识目标,即教育传授学生在其所学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人的目标,则是通过教育塑造具有人文素养及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做人先立德,“人的目标”体现的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诚然,也是美术教育的最高目的。

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包括美术教育,常常把“知识目标”,即掌握专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轻视甚至是忽视了教育中“人的目标”;对大学生的德行、修养、人文素养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引导。通过强化专业美术技能训练,一个大学美术生可以成为一架精密的技术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不可能做到“立志创作出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对于把人格因素,即“德行”,作为美术教育最高的目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论语·八佾》中写到“子曰:绘事后素”,意为孔子认为要有仁的根基才有礼的文饰。而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则认为,绘画的功能是“明劝戒,助升沉,成教化,助人伦”,强调了美术与人的教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鲁迅先生曾深刻地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翼道德以为治。”在西方,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教学活动看做一个“育人”的过程,真正把“教学”转向“教育”。

二、高等美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立德,就是通过德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全过程。要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把所有学生看成一个无差别的整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选择,鼓励学生解放天性,培养创造力。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关注学生内心和情感,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梳理其情感障碍,保证其心态的健康和性格的良性发展。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感性倾向、观念开放、强调自由与个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客观面对、理智分析、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应增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相互理解,让学生在遵守学校规范的前提下,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使教育散发着感化、滋养的力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滋养,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以教师为本”。重视教师的切身利益与需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美术老师提供更多的艺术交流平台与发展空间。由于大学教师尤其美术类的教师,自由性与独立性较强,因此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未能及时得到单位或同事的关注,工作积极性受挫。因此,高等美术院校应多为教师办实事,时刻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让教师感到温暖,自觉增强自我修养,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多参与学生活动与管理工作,在与学生亲密接触中了解学生,增进感情,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作出贡献。

三、高等美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形课程,其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对学生起到直接的示范作用。“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师德”是为师之本,教育之基。

高校美术教师的“师德”首先体现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并以此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承担塑造灵魂的社会职责。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美术技巧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与修养的教育。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他们以高尚的品德、正确的艺术观进行言传身教,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美术人才。

“师德”更体现在良好的敬业意识上。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把上好课,培养好学生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最光荣的使命。因为高校美术老师的第一身份不是画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或者策展人,而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也出现有少数高校美术老师本末倒置,终日忙于与实际利益挂钩的事情上,忽视教学工作,育人意识淡薄,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教师“身为人范”的形象。所以,作为一个高等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天职与使命。

因此,高等美术院校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只有锻造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美术教师队伍,才能有力地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

四、高等美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从1918年4月,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开始,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有规律的现代美术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美术教育应如何“乘势而变”、改革创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笔者认为,应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整个高校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一)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高校美术教育应把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国民的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自由,视野开阔的同时,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等负面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术的商业价值突显,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蔓延到美术教育领域,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一些不正确的导向,如某些儿童动画片制作者,为了夺取市场,牟取暴利,不惜加入很多暴力与不文明用语以增加刺激,对广大青少年儿童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以牺牲业界良心来换取经济利益,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的高校美术教育,“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是人类审美精神与情感心理的集中体现,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但它始终遵循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这一法则。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对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导向,引导其对作品作出自我的思考与判断,分辨出哪些作品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乃至前进方向的,而哪些作品又是与之违背的,体会伟大的艺术作品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表达。在专业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这无论对学生本人的人格完善,还是对艺术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学生人文与德育素养教育

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整体现状,除了艺术理论专业,技法类专业在本科期间的课程设置都主要集中在对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人文与德育学科的比例极少。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目标,应重新对学科进行科学的设置,加大人文与德育教育的比重,这将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已经有很强的人文素养培养意识。如宋代徽宗赵佶设立的高等美术机构——画学。学生除了要上专业课,如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外;还要学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典文集来提高文化底蕴与品德修养;画学对绘画创作的要求也是形神兼备。艺术家们在个人素养上的内外兼修,在艺术创作上对形式与内容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宋代绘画达到我国古典绘画的顶峰。

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倡导下,更应注重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加深其文化底蕴。比如,既保证专业学习课时,又要增加中西文化史、中西美术史、哲学史、思想史、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对提升美术大学生的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是否长远,往往取决于其“德行修为”与“文化素养”的高低,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创作中体现“德”的表达

美术教育通过视觉领域,引导人们感悟各种形式,如空间、色彩、线条、点线面、质感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形式背后的深层意蕴。人们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审美的欣赏,培养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觉,获得人性的丰满和精神的滋养。高校美术教育应充分把握美术学科的特殊性,立学生之德,树成才之人,引导学生创作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优秀作品。

首先,开设艺术赏析类课程。通过对艺术品格的分析和鉴赏,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达到“德”的提升。高等美术院校应注重开设艺术史、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评论等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美术识别鉴赏能力。美术教师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认真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对艺术作品从形式到本质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美的规律”的同时,体悟作者和作品背后蕴藏的高贵的灵魂,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学生的情怀,从而增强自我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在指导艺术创作中体现“德”的表达。高校美术生作为专业生,除了懂得分析美之外,还要懂得感受美、表达美。教师在指导艺术作品创作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引导“德”的表达,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对美术教学的评价要体现“立德树人”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整体性评价。首先,教学评价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法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精神;其次,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结果和专业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再者,要对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组织、指导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教学评价重点有以下几项:

第一,人文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标准中的人文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达到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导向。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创作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情操,从学生作品中体现出的品德修养、人性情怀和人文关怀,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二,综合性评价。提倡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的教学评价。把握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注重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变以技术水平或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评价,这种提倡对学生以“德行”及“人格健全”为先导的全面性评价,可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正确性。

第三,建构性评价。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内化与整合,达到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美术教育不能简单地注重课堂的专业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责任担当。通过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勇于纠正错误,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与品格,以锻造一支强大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美术人才队伍。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把“立德树人”渗透到高校美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负时代使命,坚守艺术理想,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高尚的文化艺术,引领社会风尚,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文艺工作者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美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