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测技术在SAGD动态调控中的综合应用

2020-03-16张孝燕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特种油开发公司

石油石化节能 2020年1期
关键词:稠油油层监测技术

张孝燕(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特种油开发公司)

1 地质概况

D 块构造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中段[1],整体上是一长条状单斜构造。超稠油油藏埋深为550~1 150 m,储层物性较好,原油具有密度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含蜡量低的特点,地面脱气原油黏度超过5×104mPa·s,常温下不易流动;但超稠油热敏性强,在温度高于80 ℃时即可流动[2]。其中,X 组油层和G 组油层属于厚层块状油藏,油层相对集中。目前,D块研究区域超稠油探明含油面积为6.76 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6 735×104t。

2 开发历程

D块超稠油油藏从1997年投入开发,采用70 m井网、直井蒸汽吞吐方式进行开采,随着吞吐周期的不断增加,周期效果变差,油汽比降低,吨油成本上升,直井蒸汽吞吐采收率低[3]。2003 年在D 块直井井间加密部署水平井,并开展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先导试验,取得了成功。SAGD 是指往注汽井中注入高干度蒸汽,蒸汽向上超覆在油层中形成蒸汽腔,向上及侧面扩展与油层发生热交换和传递,使原油黏度降低,蒸汽冷凝水等流体向下流动,重力泄油,油从水平生产井中采出[4]。2007 年开始工业化推广SAGD 采油技术,截至目前,SAGD 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

3 超稠油动态监测技术介绍

3.1 光纤测井温技术

光纤测井温技术是SAGD 开发以来最常用的监测手段之一,采用光纤空心抽油杆管外预埋测温、管内分层测压对同一口观察井进行温度压力一体化监测[5]。主要是通过对井下温度、压力的数据监测,来判断蒸汽腔纵向上的扩展高度,了解汽腔平面上的扩展方向。这需要在研究区域部署或征用原有油井作观察井使用,并且观察井的完井设计需采用外径为139.7 mm 的套管、套管外部挂外径为40 mm 的空心杆进行完井[6],需要全井段固井。根据方案设计,在研究区域形成了一套必要的观察井监测系统,为多口SAGD 水平井组顺利转驱、为SAGD 先导试验的成功、为SAGD 工业化推广贡献了极大的数据力量。光纤测温技术是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监测数据最为准确的技术之一。

3.2 高温长效电子压力计测试

高温长效电子压力计测试是指在油井注入蒸汽转抽生产开始后、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的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测试仪器随抽油泵下入井筒内,在油井正常生产时对井下温度、压力进行长时间监测[7],了解一段时间内井下参数变化情况。其缺点是,随着研究区域温场逐渐形成,井下温度过高,容易造成仪器损坏。

3.3 水平井温压剖面测试

通过水平井温度压力监测仪采取拖动油管的方法,利用特殊导热结构,定点或连续监测水平井全井段温度压力剖面。测试中,需要连续准确记录作业过程以及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并通过压力变化辨别现场作业情况及测试位置,要求数据采集机芯在较小空间实现更大的存储容量,满足全程大密度测试数据存储需要[8]。水平井温压剖面测试有效地解决了稠油水平井监测难题,并实现了规模应用。

3.4 多点温压远程监测

多点温压远程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区域SAGD 水平井监测,是将毛细管测压和热电偶测温整合在一起,结合连续油管测试的工艺技术[9]。该技术实现了SAGD生产井多点温度和压力监测,可准确了解蒸汽腔是否形成,判断汽腔扩展情况,科学指导SAGD 注汽井井点调整,实施有效轮换注汽,合理制定SAGD水平井生产参数,防止闪蒸现象发生,保证其稳定生产。

3.5 时移微重力监测

时移微重力监测是SAGD 开发中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它是对地球重力场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测量,是一种定期地重复测量。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局部重力场由于地下物质的重新分布而产生变化,通过测量对储层内物质运移过程进行定量描述[10],将该项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分析蒸汽腔扩展变化。

4 SAGD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4.1 利用水平井温压剖面测试,判断水平井与周围直井是否形成热连通

由监测资料可知,先导试验区内4 口水平井D-X43、X44、X45 及X46 试验前地层温度在44~52 ℃,不满足转SAGD条件;因此,必须进行吞吐预热,才能达到转SAGD条件。经过几轮的吞吐预热,X45、X46 井组的平均井温已达到142.6 ℃、114.3 ℃,与周围直井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井间形成热连通达到转SAGD要求,于2006年先后转入SAGD开发。

4.2 利用光纤测井温技术分析蒸汽腔扩展范围

自研究区域实施SAGD 以来,对观察井实施定期光纤测温是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对多口观察井长期以来的温度、压力监测,由此判断蒸汽腔上升的速度、高度及其扩展范围,并根据蒸汽腔实时情况调整注汽井点及配注量[11]。在早期的SAGD 动态调整中,指导了大量的轮换注汽次数,调整了多次的单井配注次数,年调整注汽次数约50 次,调整注汽井点、注汽量约240井次以上。

由G 组观察井光纤测温悬空突破及调整曲线(图1)结果判断出,该区域蒸汽腔已形成,监测井点最高温度达到250 ℃左右,已经超过饱和温度。由图1 可知,温度扩展高度在635~640 m,高度比较小,判断已经形成蒸汽的悬空突破,怀疑蒸汽由试验区向外部大量外溢[12]。根据监测及时降低配注量,变化效果比较明显。该监测井点最高温度下降到230 ℃左右,扩展高度在628~645 m,标志着蒸汽腔体积增大。SAGD 生产井组经过轮换注汽及配注量调整后,日产油量提高了50 t,油汽比上升0.1。

图1 光纤测温悬空突破及调整曲线

4.3 利用时移微重力监测分析蒸汽腔扩展范围

2009—2013 年,在监测观察井区域微重力异常变化共5 次,见图2。区域内时移微重力80%显现为负异常,根据模型计算先导试验区微重力变化在-15 微伽左右[13]。结合观察井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汽腔上升高度与微重力监测值结果相似。通过对时移微重力异常分析了解到,蒸汽腔扩展不断扩大,但在研究区域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区。该井区外侧无SAGD注汽井,蒸汽腔不发育,为促进蒸汽腔均衡扩展,完善了注采井网,G 组SAGD 井区温场等势见图3。加强注汽,提高泄油能力。研究区域内增加调整注汽井点后,试验区4口水平井日产油量提高了136 t,含水率下降6%。

4.4 利用多点温压远程监测调整生产动态

2006 年3 月,SAGD 多点温度压力长期动态监测技术用于现场,指导多口重点水平井成功转驱。2015 年重点井G7 投产,井下多个点的温度均高于饱和温度。2016年决定对该井实施转驱,通过多点井下监测的提示,不断调整注汽井的配注量[14]。经过10 多次试转之后,温度变化终于趋于稳定,不再是最初的急剧下降的趋势,泵下的温度曲线变化最为明显,直观地显示了温度动态变化。948 m 和1 048 m 这两个点的温度由低温时期的150 ℃、130 ℃上升到了近期的200 ℃、180 ℃,说明附近油层段受蒸汽影响大,产液量大,流动性好。为了加强其余油层段的动用,根据井温监测,对该井实施了加大配注量、多点注汽等措施,目前该井日产油与第一次试转对比增加了100 t。

图2 观察井区域微重力异常变化

图3 G组SAGD井区温场等势

5 结论

1)随着SAGD 工业化推广,动态监测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多种监测技术联合应用,已经成为SAGD科学动态调控的趋势。

2)油井进入SAGD 开发阶段,建立一套油藏监测系统必不可少。采用光纤测井温技术对观察井温度压力进行监测表明,观察井完钻技术可推广使用。

3)水平井温压剖面测试能较好地判断直井与水平井间热联通情况,为生产井适时转入SAGD提供依据。

4)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点温度压力监测能够实时监测生产井井下压力温度情况,为调整生产参数、防止闪蒸、合理控液提供依据。

5)时移微重力监测技术能有效判断蒸汽腔扩展情况,为下步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稠油油层监测技术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大庆油田井网加密调整效果及其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汽车胎压监测技术探讨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