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

2020-03-15李昕照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

李昕照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当前,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球声誉和综合竞争力,愈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诉求和一致趋势。综观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进程,往往过度注重局部优化而缺乏整体推进,国际化理念无法全方位地融入各项教育教学实践,远未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行动,有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纵深推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堪称亚洲大学群落的 “一枝独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年内发展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连续多年在 《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亚洲前三甲,缘由之一是形成了内外统筹、上下联动的国际化战略执行合力,协同推进国际化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渗透。正如其前任校长陈祝全教授所言:“国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的努力,很早就确立了要建全球性高校的方向”[1]。基于此,本文选取新加坡国立大学为研究案例,对其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战略理念与行动进行全方位透视,从而厘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实施路径和基本经验,以期为我国大学国际化办学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新的起点:一项由新加坡政府和国立大学协同推动的国际化战略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迎来了第三次产业转型和革命的契机。为在全球知识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新加坡在继续发展劳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金融业为主导的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国际服务产业,以期建成可比肩瑞士的 “服务中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国际知识经济贸易日益频繁,新加坡越来越倚重大学这一 “社会服务站”从世界各地引进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大学的国际化办学使命和要求愈发凸显:既需要通过积极拓展海外教育市场、大力吸引海外自费留学生、加快科研成果向外商品化输出等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知识、精通国际事务、拥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以增进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据此,新加坡大学开始通过鼓励本校学生出国留学和吸引外国留学生两大途径主动地探索国际化办学,短期成效显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新加坡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海外留学生数达到1.53万人,其中75%的学生在国外攻读本科学位[2],同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外籍学生比例均扩大至15%~17%[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充实了国家人才资源库,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1991年,为在21世纪到来之际继续保持经济领先地位,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以 “优先发展国际服务业”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新的起点》,首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要求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对大学治理进行改革,力争将新加坡大学建设成为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大学[4]。1996年,时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发表了 《将NUS和NTU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演讲,提出下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将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再现以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闻名的波士顿地区的学术环境[5]。之后,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邀请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知名学府的专家组成国际学术咨询团,提出了国际化办学应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主要方向的咨询建议,具体提出 “设立多学科、宽基础的课程” “建立国家级研究机构” “从国外招收大学生和研究生”等一系列政策建议[6],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师资生源结构与教育科研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与此相对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竞标“世界一流大学”中,意识到国际化办学之于提升大学国际声誉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系统推进国际化战略上下足了功夫。由此,在国家政策战略的引导和大学改革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新加坡国立大学把推行国际化战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举措,广泛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在立足亚洲的前提下贯穿国际化理念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极具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二、从理念到行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路径解析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1.打破学校围墙藩篱,营造开放环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基于 “引进来”和 “走出去”的开放式思想,围绕国际化战略核心目标,对其国际化办学理念进行了总体构思与科学设计,为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方向引领。

2002年,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的施春风教授提出了 “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和知识不设墙”的办学思想,奠定了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基础。“人才不设墙”是四大“无墙”理念的核心,主要通过全球招聘顶级教师及吸纳优秀学生来实现。一方面,采用国际性招聘政策,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一流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以政府津贴、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海外留学生,以保证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国际学生比例分别达到20%和50%。“观念不设墙”是指各种思想观念可以在校内自由交流。新加坡国立大学着力打造集食宿与学习于一体的寄宿学院 (Residential college),使来自30多个国家不同院系的学生既能够在共同居住的环境中体验多元文化生活,还能够在研讨室、公共休息室与多功能厅等专门区域开展论坛、茶话会等非正式学习活动。这一举措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创设了高度互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随时随地的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掌握融入多元文化群体的技能。“思维不设墙”旨在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单一专业所学,通过培养跨学科、多学科的复合性、批判性思维来获取更广博的知识。该理念的践行渠道有二:一是推行由多学科课程整合而成的本科学术课程—— “博学计划” (USP),由3个以积累广博知识为目标的基础层模块、8个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探究层模块、1个旨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反思层模块构成[7],以此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二是创建耶鲁—国大文理学院 (Yale-NUS College),将博雅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既开设全球古代课程使学生了解东西方历史、文学、哲学等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又设置全球事务、城市研究、环境研究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当代的科学知识与前沿研究,以期通过实施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多元化知识体系,拓宽跨文化的国际性视野。最后,“知识不设墙”是指知识的发现、转移和应用不受时空的限制[8]。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与遍及六大洲52个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通过开展校际、院际与系际的国际交流项目,推动本校优秀理念与文化的传播,加速对其他大学先进知识及技术的汲取。总之,四大 “无墙”理念的全面践行,促使新加坡国立大学逐渐形成了开放化的办学模式,为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声誉打下了坚实基础。

2.立足本土区域特色,面向世界发展

特色化办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9],也是持续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的不竭动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充分依托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市场经济等区位优势,较早确立了 “植根亚洲,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办学定位,保障了其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中脱颖而出。

“面向全球”是指要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成一所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大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之列,成为全球知识集群的一个关键节点[10]。新加坡国立大学将成为 “全球教育转型的引导者、世界领先的全球大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作为国际化战略推行的目标导向,并通过推行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全球计划和深化同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加以落实[11]。“植根亚洲”表现在发展具有亚洲特色的特殊专长与独到见解,致力于服务亚洲的繁荣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勇于承担区域层面的社会责任,凭借位置的优越性、文化的相近性及价值观的趋同性,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国展开深度教育合作,共同促进双边前沿知识、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使亚洲的移民与人口老龄化、亚洲社会疾病的治疗与防范、亚洲特色的商业运作模式等对亚洲发展意义重大的话题得到更深入探讨[12]。全球战略与本土特色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遴选中的核心竞争力,还增强了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亚洲为起点确立其国际化办学定位,实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共生发展,促使其在特色化办学的基础上跃升为名扬亚洲乃至世界的一流大学。

3.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双向共赢

国际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内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对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和实现教育对外开放具有推动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国际顶尖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采用海外分校、特许经营、联合学位及课程衔接等多种方式联合办学,积极打造地区教育中心的优质品牌。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多所知名大学展开合作,在校内设立了专门的学院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低成本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杜克—国大医学院 (Duke-NUS Medical School)和耶鲁—国大文理学院 (Yale-NUS College)。杜克—国大医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负责投入资金用于校区建设与经费支出,杜克大学则负责委派教职员工和管理团队、建立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该学院虽在组织管理上隶属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院系体系,但人才培养完全依照杜克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即学生本科获取学士学位后还需依次接受 “临床前教育、临床轮转实习、开展科研训练、选择某专科实习”这4年的医学教育[13]。杜克—国大医学院有效补充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现有的本科医学院,输出了更多满足未来需求的医生,推动了临床相关医学研究的发展,增强了国家建设生物医学中心的能力[14]。耶鲁—国大文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旨在改变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设计及执行薄弱的现状。这既是新加坡设立的第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也是耶鲁大学在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分校。它汲取了耶鲁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开设了三类涵盖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多学科学士学位课程:一是通识课程,包括哲学与政治、沉浸式历史、定量推理等7门课程;二是选修课程,包含但丁与欧洲中世纪、综合音乐理论、软件开发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依据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14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学生前两学年需先修读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第三学年才可选择专业并修读专业课程[15]。耶鲁—国大文理学院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多元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学校由注重狭隘的专业教育向强调广度的博雅教育转型。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还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建立了杨秀桃音乐学院 (Yong Siew Toh Conservatory of Music),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了国大—清华下一代搜索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NEXT Search Centre),与法国高等电力学院、法国国家航天航空研究中心和国防科技局共同建立了国防科技实验室等[16],通过结合双方的实力与优势,为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总之,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平台,引入了特色的核心课程、独特的培养模式、先进的研究设备、一流的科研团队与科学的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自身教育资源相对封闭、不足的局限性,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与充分的资源支撑。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行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国际化办学由理念走向行动是大学功能最大化发挥的有效保障。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全面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展开了积极的国际化办学实践探索。

1.组织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推进战略布局

专门化的组织管理是国际化办学活动统筹推进、有效落实的基本保障。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 “顶层部门战略规划,专责机构统筹实施”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架构。其中,在战略规划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设立了引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指挥中心——主管大学与全球关系的副校长办公室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University & Global Relations) )。该机构对内负责制定国际化战略计划以及实施监管,对外负责与合作大学、国际企业、科研机构等全球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拓宽国际化渠道和获取国际化资源。在战略推行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于1996年成立了全球关系办公室 (Global Relations Office),紧紧围绕战略计划展开部署,统筹协调全校的国际化办学相关工作。该机构以 “发展更紧密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为使命,以 “打造全球优质学生就读、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尖大学”为目标[17],沿两条路径推动战略实施:一方面,开发丰富多彩的国际化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海外交流机会,如NUS—淡马锡基金会国际领导力区域网络计划、中新大学本科交换计划与AIESEC全球志愿者计划等,使教职员工与学生有机会接触环球教育的研究模式;另一方面,与世界各地同行开展国际合作,整合多元文化的校际资源,如成立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s) 与 NUSRI国际教育中心 (NUSR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re) 等,助力学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因部门协调不畅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保证了国际化战略在全校范围内的系统有序推进。

2.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全面培养世界公民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区域合作的逐渐深入,人才的跨国自由流动成为趋势所向。为增加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从国际化知识的掌握、全球化战略视野的拓展与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着手,致力于培养 “硬知识”与“软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不再拘泥于某一领域专精人才的培养,而是愈发注重提升学生在多元国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思想活跃、懂得把握时机、勇于改变现状的栋梁人才,以及在任何一种跨文化情境中都能独当一面的世界公民[18]。在课程设置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在专业学位课程中融入国际化理念,而且专门设置了一套国际化特征明显的课程:其一,提供大量专门的国际性课程,如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关系、国际商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与国际态度,提升其国际知识水平与国际活动能力。其二,与国外知名大学合办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北卡罗来纳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共同开办了35门联合学位课程 (JDP),为学生提供跨校学习不同学校特色课程的机会,满足其在一门学科中体验多种教学文化的需要。在师资建设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注重教师的国际化招聘与培养。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人力资源小组,以较高的工资薪酬、优厚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为招聘条件,远赴海外聘请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一流的教师。同时采用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人才交换项目、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等方式,促进在职教师与国际学界的交流。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外籍教师比例已超过了50%,几乎所有授课教师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保障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国际化。在培养方式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打破校际界限推行学生交换项目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特别全球项目 (Special Global Programmes)和寒暑期项目 (Summer&Winter Programmes)等,鼓励学生通过海外交流来开拓国际视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国立大学已与43个国家的342所大学签订了双边协议,支持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从中自由选择大学[18],在奖学金的资助下进行为期一月至一年的双向交流或交换。学生可在对方学校修读指定课程、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外活动等,全方位地体验异国文化。截至201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达到28%,借助学生交换计划向海外输送2 212名学生,同时接收了2 163名海外交换生[19],学生流动量创下历史新高。一言蔽之,新加坡国立大学以 “世界公民”为旨归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丰富了其对所学专业的国际前沿认识,还提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必要的综合 “软”技能,既为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就读,增强了国际声誉。

3.科学研究:发挥多方协同效应,推动跨领域科学研究

科研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快速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秉持“层次要高,范围要广”的理念,采取跨领域整合研究的战略,同政府、企业、学术各界建立多方合作关系,成立国际合作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催生了大批卓越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研发平台。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和教育部于2007年推出了一项长期投资项目—— “卓越研究中心计划”,旨在通过创建世界级水平的研究中心,带动大学科研实力的提升。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中坚力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现有学术队伍与学科基础,成立了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 (CSI Singapore)、量子科技研究中心(CQT)、新加坡力学生物学研究所 (MBI)与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 (SCELSE)这四所卓越研究中心,同时自发地组建了包含亚洲研究所 (ARI)、国际法研究中心 (CIL)、海事研究中心 (CMS)等在内的30所大学层级的研究机构与中心[20]。这些研究机构面向全球选拔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组织领袖,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世界先进的科研设备,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在各国招聘科研领军人才,对具备全球战略意义且发展势头强劲的项目进行研究。其跨科系跨领域的研究范围涉及材料科学、海事、亚洲研究、金融与风险管理等 “八大研究集群”,旨在破解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相互牵系的多重全球性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打造国际化研发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为其优秀人才的输入与优势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缔结战略性全球联盟。新加坡国立大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积极推进全球智网,与各方建立合作联盟关系,在战略利益范围内促进各方思想碰撞与科研交流。通过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密切合作,例如加入旨在培养未来世界领导人才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IARU),研究具有全球意义的科学、文化与政策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加入以建立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平台为宗旨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APRU),与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取向的学术机构展开对话与合作,及时、全面且深入地洞悉国际学术界动态;加入致力于解决区域性与全球性问题的亚洲大学联盟(AUA),就科研事业与亚洲大学、政府、企业展开通力合作,加速自身顶尖科研成果由学界向业界流动。战略性全球联盟的建立,有利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充分整合各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融合各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创新聚合效应,进一步提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水平。

4.社会服务:建设全球化知识企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大学日渐由象牙塔式的 “精神生活中心”转变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 “轴心机构”[21],洞察社会变化、服务社会发展成为大学无法回避的责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服务的重点在于建设全球化知识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与科研优势,与业界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紧密合作,逐渐打造产学研合作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动力。

第一,开展国际化的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01年开始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有机整合 “国际化教育”与 “创业教育”,探索出一套颇具成效的 “浸入式”教学模式——在全球各大商业中心启动海外学院计划。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每年将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学生输送到全球五大创业枢纽中心,安排其在高科技衍生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职实习[22],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商业生态及企业发展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商务文化中的隐性知识,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生可在当地的合作大学修读相关创业课程,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业领导力、创新与创业等创业通识课程,也包括结合具体学科的专业性技术课程[23],不断构建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截至2018年,海外学院计划共培养了2 500多名兼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回国后创建了超过350家高科技企业[19],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二,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注重对接国际市场。新加坡国立大学强调与国际企业进行精准对接,根据高新产业发展趋势与国际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以确保科研成果与技术发明的适时转化。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物流研究所 (TLI-Asia Pacific)与美国联合包裹公司 (UPS)、德国BLG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英国MSAS全球物流公司等国际物流巨头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24],通过定期举办主题交流会的方式,分享关于物流的最新知识及成功实践。与此同时,研究所可将最新科研成果展示给国内外的行业顶级专家,评估其商业价值。另外,国际企业提出的现实难题往往交由研究所系统研究并提供解决方案。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校企合作研究的开展,有效解决了产业的关键共性问题,加快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第三,搭建海外孵化平台,促进优质成果转化。为帮助教职工、校友、学生的初创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并顺利拓展业务,新加坡国立大学搭建了在信息开放度、基地先进度及扶持完善度等方面具有亚洲领先水平的创业孵化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跑道 (NUS Start-Up Runway),并且联合成熟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了旨在 “打造初创生态系统,接入全球资源网络”的国际开发平台——BLOCK71,在美国旧金山、中国苏州、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地设立了诸多海外孵化中心[25]。上述海外孵化中心通过为海外创业者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和孵化加速服务,如提供高新技术、办公场地和种子基金等 “硬件资源”,专家指导、关系网络、法律咨询等 “软件服务”,协力解决创业者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面临的市场定位模糊、商业创意缺乏、融资体系薄弱、管理经验短缺等问题,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继而商品化直至形成产业。在海外孵化平台的统筹管理与大力推动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初创企业与衍生企业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内和海外孵化器共支持了200多个初创企业和项目,加速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质量评价:追求国际先进水平,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对办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办学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检验和有效反馈。新加坡国立大学力争与国际高等教育界接轨,更新了原有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一,在评价主体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教师、企业、政府与职能部门等相关利益者,而且注重第三方评价主体在质量评估中发挥的作用,最典型的是邀请国际专业考评机构和设立由海外大学的资深学者组成的国际学术咨询小组,用以审查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产出绩效,提出质量咨询、反馈和改进意见。其二,在评价内容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目标,采用了国际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其教学、科研、管理等,从而通过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横向比较,倒逼学校成员合力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各方面工作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其三,在评价方式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除了年终对学校工作进行常规考核与质量评估外,还定期在国际专业机构的协助下进行内部审查,为院系及时修正工作方案提供参考,比如计算机专业依照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推行的教学计划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并定期接受其质量鉴定。其四,在评价结果反馈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经过系统运算与多方比较得出评价结果,及时将评估方案和分析资料呈现给院系,督促其开展后续针对性的改进和奖励工作。如此一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不断地比较借鉴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将质量评价体系中融入国际化要素,在持续改进中探索出一条极具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道。

三、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基本实施经验及其启示

(一)立足本土特色进行选择性借鉴,促进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发展

世界标准与国家特色的关系是大学国际化办学必须正视的问题,两者的对立或融合直接影响着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以“立足亚洲,面向全球”为理念导引,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本国高等教育机制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路径。反观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实践,多处于低层次的模仿学习阶段,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实现世界标准与国家特色的平衡发展,甚至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为摆脱落后困境而单向度地追求国际化,片面强调以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所确立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发展水平,导致大学在国际化浪潮中处于依附状态而渐趋同质化,服务本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能力亦被削弱。另一种是为减少外部冲击而固守传统,在办学中一味强调本土特色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略显滞后,导致大学游离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之外,难以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验启示我们:既要放眼世界,将大学建设置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多种方式同国际高等教育界进行交流与合作,辩证吸收不同国家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成功办学经验,引进国外卓越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顶尖的师资团队等优质教育资源,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又要立足本土,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审慎地对所有外来经验进行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国地缘政治、经济状况与教育政策等交融贯通,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努力建成有特色的“中国的大学”而非 “在中国的大学”[26],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形成显著优势。

(二)提升国际化办学的理念认识,上下协同达成共同战略愿景

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灵魂所在,其核心是将 “国际的维度”整合到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27]。新加坡国立大学短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较高声誉,关键在于将国际化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上下协同形成共同战略愿景。这就意味着,要推动大学跨越式发展,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树立并践行国际化理念是先决条件。尽管我国许多大学提出了国际化办学理念,但因缺乏战略思维而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全方位融入各项实践工作之中,更无法形成自上而下的共同行动,严重影响着国际化建设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对此,我国大学可从宏观至微观寻求解决之道:首先,提升对国际化办学的重视程度。大学必须充分意识到国际化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驱动作用,从顶层设计上肯定其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行。这要求把 “引进来”与 “走出去”的观念作为国际化办学基本理念指导,整体把握大学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以及与外部其他领域的关系,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制定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战略计划,以实现学校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完善国际化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外籍教师聘任制度、留学生管理制度、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制度、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监管制度以及国际化的质量评价制度等,保障大学国际化的扎实推进。最后,加强国际化理念的落实力度。大学应完善 “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师生为主角”的国际化建设运行机制: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专门负责国际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对国际化办学实践进行宏观调控与质量监管;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基于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等实际发展情况主动作为,大胆地探索与改革创新,在国际化制度建设、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及时调整。另外,师生作为国际化办学的直接受众和重要力量,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融入自身认知,提升国际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营造国际化办学的文化环境。

(三)主动扩大教学和科研的国际交流项目,构建互惠共赢的国际合作办学联盟

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出特征,也是推动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形成了 “集多方资源、聚众人智慧”的国际战略联盟,提升了国际化办学综合水平。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停留在局部、低层次、低水平,存在交流方式过于简单、资源共享程度低、合作领域不够广等问题,影响了国际化实践的可持续开展。故而,我国大学需要走一条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之路,将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放至优先发展位置。首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大学应遵循 “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与 “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两大规律[28],紧紧围绕 “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根据学校办学实力、水平和特色,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寻求最佳合作伙伴,合理引进对方优质性、实用性与互补性的教育资源,如教学理念、专业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体制等,进而在双方优势融合过程中构建一套高效的合作办学模式,达成“1+1>2”之效。其次,拓展对外交流项目。大学应与国际合作院校达成一致协定,每年双方互派等量的学生进行交流或交换。交流项目需依据学生的专业差异与需求差异而定,按内容划分可包括学期课程类、科研活动类与共同生活类,按时间划分可包括学年交流类、暑期学校类和短期项目类等。除此之外,还应支持学生社团引进国际交流项目,并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渠道寻求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学生的 “海外经历”,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再次,加强师资国际化建设。大学应建立具有竞争性与流动性的教师聘用制度,通过出台国际人才引入计划、成立海外人才招聘机构、委托知名大学组织招聘等方式,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同时加大在职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力度,拓宽教师国际交流渠道,扩大教师参与国际培训、出国攻读学位、申报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机会。最后,缔结国际学术联盟。大学应注重学术知识的协同共享,带头与其他院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通过培植良好的学术制度环境、搭建长期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高专业化水平的科研团队、开辟多方面的研究领域等,打造平等、自由、宽容的研究环境,使大学在国际合作中拓展新思想、新科学与新知识,催生国际范围内更加富有价值的学术创新成果。

(四)深化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学服务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

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高级形式,能够有效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生产发展的关系,使之转变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国际化带动产学研合作,既通过开办海外学院与世界级大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又通过成立国际化研究所与国际企业进行对接,塑造了国际化发展融入大学社会服务的成功范例。我国大学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方向优势不突出、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平台、科研更新速度慢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科研成果与国际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使大学服务全球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不足。是故,我国大学亟须做到:首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企业联合育人。大学应与国际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全球科技发展和应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各行各业领军人物。一方面,以学校为主导,合力打造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大学应将国际企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前沿生产技术、先进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整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设置分类、分阶段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前沿且结构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重融合的教学形式,协助学生构建系统且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同时激发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以国际企业为主导,联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国际企业每年为学校选拔的优秀学生提供“浸入式”学习机会,满足其接受职场培训、技术指导、创业咨询与服务等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其次,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与国际企业深入开展研究。大学应加强应用研究的力度,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契机,以跨学科研究机构为平台,广泛吸引产业界深度参与科研工作,帮助国际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最后,打造国际化孵化平台,加快优秀成果输出。大学应在国际各大商业枢纽建立孵化器,针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多样需求,提供集投融资、技术指导、产权交易、信息推广、市场引导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孵化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科技成果和初创企业,向国际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猜你喜欢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推出新型止血敷料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重庆企业研发区块链技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