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黛玉与奥菲利娅的形象分析

2020-03-14黄婉秋

人物画报 2020年29期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

摘 要:《哈姆雷特》和《红楼梦》是两部具有浓烈悲剧色彩的著作,林黛玉和奥菲利娅两位女性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作用和美学价值,她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各自绽放并最终共同走向死亡,为世人留下无限遐思。

关键词:林黛玉;奥菲利娅;悲剧

导言

英国的莎士比亚与清朝的曹雪芹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位文学巨匠所耕耘的方向也不相同;相比于莎士比亚戏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发展,曹雪芹所著《红楼梦》而引起的“红学”研究大范围还局限在中国及周边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与中文在世界范围内通用比例的不协调,导致文学研究方向和范围主要以话语权力比例为中心;另一方面是对两位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够充足,没有让更多人从对比的角度认识到《红楼梦》之美。这是值得当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哈姆雷特》是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王子复仇记改编而成的悲剧,叙述主要以男性视角为主,而《红楼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主要描述女性视角的大观园爱恨情仇。因而两位女性在文本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可相提并论。不过从她们本身的出身成长以及结局来看,可比较之处颇多。这印证了钱钟书先生所说:“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

二、林黛玉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都是彻彻底底的悲剧,主角的爱情都没有得到完美地结局。不可否认的是,她们与自己的心上人都是两情相悦,这是她们感情中为数不多值得庆贺的地方。但归根结底,她们的心上人都担不起爱情的寄托和希望。哈姆雷特肩负着为父报仇重整朝纲的重要使命,他自己还在苦苦思索"To be or not to be",显然是没办法为感情一意孤行的。而贾宝玉更不必说,面对王夫人的面慈心狠,他连小小的丫鬟都救不住,何谈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而与家族抗争呢?

她们在时代的洪流里遇到了自己想托付终身的人,而时代向她们回以无尽的绝望和嘲弄。奥菲利娅因为哈姆雷特错杀自己的父亲而疯癫,最后溺水而亡;林黛玉从作绛珠仙子起就欠着神瑛使者的泪,还了一生的泪便香消玉殒。她们心心念念的爱情正是将她们推向死亡的真凶。从这个角度看,她们的悲剧都属于时代悲剧。

三、二者性格特点

從家庭背景来看,两位女性都处于各自时代的上流阶层,都是严格家教中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温柔善良,是男性眼中理想的生活伴侣。

不同的是,林黛玉从始至终展现给外人的形象是一致的,而奥菲利娅自发疯之后就沦为众人议论的谈资。疯癫赋予奥菲利娅获得自我表达的权利,让她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在《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五场中,奥菲利娅吟唱这样的淫词艳曲:“情人佳节就在明天,我要一早起身,梳洗整齐到你窗前,来做你的恋人。他下了床,披了衣裳,他开开了房门,她进去时是个女郎,出来变了妇人。”在西方的文本语境中,似乎并不避讳人物发疯这一设定,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发疯的主要人物更是比比皆是,正如艾莱恩·肖瓦尔特所言:“疯狂既是女人的命运,又是女性的本质。” 这样的疯癫是对时代社会的反叛,是向内的自我救赎。哈姆雷特在墓地里所说的“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赋予了奥菲利娅意义深远的美学价值。

林黛玉从一而终地清醒自持,敏言慧行,她从来不做过于出格的事情。而为数不多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便是在行酒令时当着众人的面失言念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她自然是反抗封建的牺牲品,但也是在封建礼教中规规矩矩出落的大家小姐,为人处世都无可指摘。更重要的是,后人往往误解林黛玉是一个只会拈酸吃醋哭哭啼啼的小姐,殊不知她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更是口齿伶俐思维活泼,正如薛宝钗所说“真真我们颦丫头一张嘴啊,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四、林黛玉与奥菲利娅的死亡对比

在这两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作品中,女主都死于故事中后期,并且都早于男主的结局。似乎死亡是她们的唯一归宿,而没有人能想象两位女性活到故事结尾的场景。她们的死亡场景都没有被男主角目睹,都是通过第三者转告得知,这样的巧合让人惊诧。

更巧合的是,奥菲利娅溺水前带着花环来到水边。而林黛玉葬花时就想到自己的命运,将物我和一。葬花词写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花和水的意象出现在了两人面前,引发了一个的死亡思考,导致了另一个的直接死亡。

奥菲利娅的死是一种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而林黛玉的死是一种悲剧式的命运,是对文章开头的呼应。林黛玉没有疯也绝不能发疯,她只能清醒地含恨而终。前者先疯后死,后者则是“多愁多病身,”病痛与愁思累积到一处肝肠寸断泪尽而绝。奥菲利娅的死由她人转述,林黛玉的死由笔者亲撰。两者都是反抗时代的失败者,她们身上都具有让人悲悯和敬佩的悲剧气质。

五、结语

林黛玉和奥菲利娅拥有同样高贵的出身,都是大家小姐温柔待人,都遇到了想要托付终身的爱情,却也同样沦为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她们在抗争中展现出个人魅力和文学与美学的价值,在迈向死亡的路上引起读者的惋惜和怜悯。

从她们在文本中的话语权力来看,明显曹雪芹比莎士比亚更关注女性视角和权益。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集[M].卞之琳,曹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3]艾莱恩·肖瓦尔特. 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1980)[M].陈晓兰,杨剑锋,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4]汤显祖.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曹雪芹.红楼梦[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作者简介:黄婉秋(1999.06—),女,汉族,四川省内江人,本科,绵阳市涪城区西南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林黛玉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
近视的悲剧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