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回家,记得给孩子一个拥抱

2020-03-13张慧娟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回家儿童

张慧娟 谢际春

“种爱计划”是由我社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书信往来,提供精神陪伴,以及孩子们所需要的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及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及帮助。

今年的春节来得有点早。

那些常年在外的人,回家的行程自然也会比以往更早一些。春节回家探亲的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远离孩子的城市里打工挣钱,常年无法陪伴孩子。许多人辛苦了一年,赶在春节的那几天,回去看看多日不见、想念了许久的孩子。

相见意味着什么?回家,跟孩子见面,给孩子买礼物,这是许多在外父母以为的样子。可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孩子心里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种爱计划”启动后不久,我们曾到河南的一所中學去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在对几个孩子的采访中,她们都曾流泪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被爸爸妈妈抱一抱。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愿望,却成了这些孩子内心深深的渴望。

拥抱难吗?似乎并不难,可为什么这些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却总隔着一个“拥抱”的距离。也许这个春节,那些从外面回家的爸爸妈妈,可以满足孩子们这个愿望。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主动抱过我,也许他们觉得太矫情了吧。”

子诺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可他们却从来没有主动抱过自己。“我其实很渴望他们的拥抱,也好羡慕那些能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

子诺一岁半那年,爸爸妈妈开始外出打工,之后每年回来一两次,看望她和哥哥。子诺和哥哥都很想念爸爸妈妈,但两个人谁都没有说出口。她有时候会想象,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每天能跟爸爸妈妈一起上学放学,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可这一切对她来说,却成了奢望。

“爸爸妈妈几乎没有抱过我,他们好像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主动抱我一下。我只有一次感受过妈妈的怀抱,还是我主动抱的她。那一年,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刚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站在那里等了好久的我一边叫着‘妈妈,一边迫不及待地跑上去,紧紧地抱住了她。长这么大,那是我和妈妈唯一的一次拥抱。”虽然那次拥抱是短暂的,却让子诺一直记到现在。

她其实特别渴望妈妈的怀抱,可见到妈妈的时候,身体却怎么都无法靠近。

欣欣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在她的记忆里,只有爷爷奶奶哄她入睡、哄她吃饭,却没有爸爸妈妈的影子。

6岁的时候,她曾经拽着姑姑的衣角叫妈妈,还哀求姑姑不要走,那时候,她以为姑姑就是妈妈。姑姑抱起她,自己也哭了。还有好多次,欣欣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一边哭,一边喊妈妈,甚至想象着自己哭的时候,妈妈也能把自己搂进怀里,跟自己说几句温暖的话。

一年中那些见不到爸爸妈妈的日子里,欣欣一直盼着能跟他们一起吃个饭,甚至希望见面时,妈妈也能抱抱自己。可真的和妈妈见面的时候,她又觉得,妈妈是那么陌生又遥远,怎么都没有办法靠近,更别说拥抱。

欣欣并不是跟人不亲近,“每次上学出门的时候,我都会抱一下奶奶,可见到妈妈的时候,我却怎么都伸不开手去抱她。妈妈也从来没有抱过我。”这么多年,母女俩一直都没有拥抱过,但欣欣的心里却一直渴望能有一次那样的拥抱。

那次,她主动去抱妈妈的时候,以为她会很高兴。可妈妈却面无表情,继续干活了……

心妍已经有两三年都没有见过妈妈了,在她的印象里,妈妈脾气暴躁,从小就打她和哥哥,可她还是那么想念妈妈,那么渴望被妈妈抱一抱。

妈妈只抱过心妍一次。

那一次,她半夜发烧,睡在一旁的妈妈意识到她体温异常,抱着她去了医院。当时外面正下着雨,妈妈抱着她穿过了3个村庄,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医院。见到医生的时候,母女俩已经浑身湿透。虽然生着病,还淋了两个小时的雨,可躺在妈妈怀抱里的心妍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她觉得妈妈的怀抱特别温暖。

那之后,妈妈再没有抱过心妍,但心妍却特别渴望能被妈妈再抱一抱。6岁那年,她主动抱了妈妈一次,可妈妈没有任何反应,面无表情地继续干活了。心妍想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没有反应,为什么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兴。

尽管妈妈是个暴脾气,也从来没有一句温暖的话,但心妍还是想妈妈,想被妈妈抱,想有妈妈陪。

身体的亲近是依恋关系最重要的一项

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会深刻地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如安全感、性格、未来的亲密关系、幸福感等。好的依恋关系什么样?在婴儿期,母婴皮肤的抚触、身体的亲近就是最重要的一项。哭闹的孩子只要妈妈抱,就会露出甜美满足的笑意;受伤的孩子妈妈一抱一安慰,就觉得不那么疼了。妈妈的怀(拥)抱是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实实在在的爱、依恋关系、亲子关系的具体呈现。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替代的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足够好,他们可能会拥有一些情感和关系的满足,但多数留守儿童的依恋关系都是缺失或者不健全的,就像子诺、欣欣和心妍。

子诺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她还太小了,对拥抱、依恋的渴望远远未得到满足,可父母没能做什么补偿(指情感上的),子诺口中的“矫情”其实是她的父母不习惯用拥抱表达爱,不了解孩子的需求,所以想不到要拥抱女儿。

欣欣则是另一种典型代表,她实际上是和替代妈妈,即奶奶建立了依恋关系,由于错过了最初阶段和妈妈身体的亲近,她和妈妈就很难自然地拥抱,尤其在妈妈没有主动拥抱自己的情况下。这种身体的疏远和心理的疏远并行,导致许多类似的孩子一辈子和父母无法亲近,成为永远的遗憾。

心妍的例子也颇具中国特色,生病的时候才能被妈妈抱,才能享受到一点儿爱。心妍的故事还说明,孩子不但有被爱的需求,也有爱人的需求,她希望自己的拥抱能被妈妈欢迎、让妈妈高兴,可惜不管是爱还是被爱的表达,都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爱的流动、关系的联结被生硬地中断了。

有空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吧

当然,替孩子们发声、写出她们的需求并不是为了苛责父母,忙于生计的他们,有许多小时候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爱,现在也没有能力给予他们孩子关爱,而且他们外出打工的事实在客观上、物理距离上也恶化了依恋关系的环境。所以,留守儿童关爱问题,首先是生存、时代和代际传递的问题,其次是文化风俗的影响。传统上,中国人就特别不擅长、也羞于用拥抱和语言等直接形式来表达爱,都是默默的、含蓄的,甚至实用主义地表达爱,比如用礼物、金钱等物质形式。有许多父母以为孩子缺的是钱,而事实上,多数留守儿童的吃喝用度已基本解决,他们更缺的是爱啊。

理论上,我们建议父母在孩子6~7岁前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留守儿童从长期效应看,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总体效果都是差的。即使到了青春期,父母的陪伴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因现实原因无法实现陪伴,那么跟孩子相聚的时候,就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温暖的话语吧。那些在外忙碌了一年的爸爸妈妈,这个春节回家的时候,也许可以试试。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回家儿童
我的爸爸妈妈
回家的路(外一则)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1670天后,回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爸爸妈妈,我能行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