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土楼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2020-03-13高雅玲张铭桓许贤书

福建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土楼村落空间

高雅玲 张铭桓 许贤书

(1.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 福建福州 350002)

0 引言

福建土楼聚落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1]。在历史文化和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土楼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建筑营造技艺、人居环境特色,成为了中国最具特色民居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术界对土楼开展了广泛研究,目前研究多着眼于土楼建筑艺术价值和营建技法的挖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土楼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游客对土楼的旅游感知等方面,鲜从土楼人居环境的角度对土楼传统聚落整体空间格局进行探究[2-6]。土楼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是土楼聚落在选址、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形式、街巷空间的综合表现,展示农耕时代人们改造自然建造美丽家园的智慧,能为现代乡村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因此,本研究对土楼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开展研究,深入探究聚族而居的人居环境营造的生存哲学,以期为当代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生态选址与聚落布局

1.1 “依山傍水”的生态选址

福建属南亚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7]。福建土楼聚落集中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博平岭一带的山间幽谷中,该区域多为低丘盆地,林木茂盛,水资源丰富,为土楼聚落抵挡不良气候侵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图1)。土楼聚落利用山谷丘陵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分布,通过山岭围合出村落的大空间限定了村落的范围。土楼顺应地势排布,逐层排布,不互相遮挡,随坡跌落,沿着溪流延伸的方向排列,此建筑布局形式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充足的光线,同时满足日常取水的便利(图2)。

(a)石桥村 (b)初溪村 (c)河坑村图3 土楼聚落趋水性分布示意图

图1 福建土楼分布图

图2 土楼聚落生态选址示意图

土楼聚落的选址符合“风水术”聚落选址理念“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霞为神采”[8],同时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继承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土楼聚落之美,体现其生态的选址以及同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犹如山间盛开的一朵朵蘑菇。

1.2 “山水田园”的聚落布局

为了适应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土楼聚落在闽西南的山水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远山——近水——土楼——田园”聚落格局,呈现趋水性、趋光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展现了农耕时代人们改造自然,建设美丽家园,积累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1)趋水性。土楼聚落大多临近溪流,沿溪排布,多位于溪流两岸、两河交汇冲击平原、溪流河湾的沉积岸,趋水性分布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获得(图3)。

有的村落位于溪流两侧地势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段,如石桥村的长篮一带。在山势陡峭较为狭窄的山谷地带,村落靠着山脚分布沿着溪流,如石桥村暗坑坝一带。两河交汇的冲击平原是村落的理想选址,该区域地势较高,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如河坑村永庆楼、朝水楼一带、初溪村绳庆楼、集庆楼一带、二宜楼等。溪流河湾内侧的沉积岸,不仅避免了河水的冲刷侵蚀,而且随着河湾内侧泥沙的日积月累的沉积,村落的面积还有可能增加,如:石桥村溪背洋一带、河坑村裕昌楼、永贵楼一带都属于这种类型[9]。

(2)趋光性。“负阴抱阳”的聚落选址,要求村落尽可能地布置在阳坡或者光线充足的地方,充足的阳光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

土楼聚落所处山脉,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起伏,对光照影响大。聚落大多分布于东西向河流的北岸南坡较为开敞的地带,或者分布于东西向河流南岸北坡地势较高不被遮挡,阳光充足的地方,如:石桥村、河坑村、初溪村、二宜楼等村落;少数村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顶上,如田螺坑村的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山顶上,不仅视野开阔、空气流通而且可以享受到充足的光照;有些村落分布在南北向河流的两侧,如洪坑村依山就势分布在洪坑溪两侧,建筑大多分布在溪流靠南侧地势开敞的地带。

(3)有利于农业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农地的类型和面积直接制约着村落的发展。土楼聚落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平缓的山坡地有限,因此在聚落建设中人们将珍贵的河谷平地让作耕地,把平缓的山地开垦为田园,让土楼建筑尽量靠近山体,或座落山坡地上,形成了“田——筑——山”的聚落空间。

2 街巷空间与理水系统

2.1 “类型多样”的街巷空间

土楼聚落地处山区,依山就势分布,起伏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高低起伏、流转、变化、错落有致的街巷形态[10]。漫步其中,感受土楼的敦厚、溪水潺潺、梯田蜿蜒、天空湛蓝,激起人们 “乡愁”的记忆[11]。

土楼聚落的“街”不同于城市的商业街,其依托村道不断发展形成的带状空间。这种街的形成并不是在严格的“红线”控制之下形成的整齐、封闭的空间形式,而是在偶然因素决定下形成并发展成的较为随意,错落的、不完整的空间格局,因此更具朴实自然的亲切感和轻松活泼的跃动感。聚落的主街一般沿着村落主要水系两侧分布,宽度在3m~4m,巷道贯穿于聚落中,由土楼及其附属构筑物所限定的带状空间,宽窄不一,如南靖塔下村。

土楼建筑大多分布于不同的台地上,受地形影响,建筑间距较小,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较街更封闭、狭长的带状的巷道空间,贯穿于聚落中联系各座土楼。巷的狭长及其延续性,诱导着人们向深处前进,让人以期待的情绪去深入尽端探个究竟。行走于巷道间,视线高低变化、空间开合交替,让人从视觉上、心理上充分地感受到聚落景观的变幻。

街巷空间一般由4个界面组合而成即:两侧建筑(或环境),天空(或遮盖物)、地面[12]。根据调查分析,土楼聚落的街巷空间包括以下3种类型(图4)。

(a) (b) (c) (d)图4 土楼聚街巷空间示意图

(1)“建筑——街巷——建筑”形式。该类型最为常见,两座土楼位于同台地上,由于建筑庞大的体积,建筑之间形成的巷道空间显得更加的窄和长,有利于延长景观的深度,形成框景的效果(图4(a))。此外,由于楼间距小,巷道空间较长时间处于阴凉的状态,有利于人们夏季纳凉。为了适应地形高差的变化,土楼建筑散布在一个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台地上,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图4(b))。穿行在土楼聚落中,不仅可以触摸高大厚实的土墙体,同时可以俯视地势较低的土楼群落,远眺聚落的远景,感受视线随着地形高低起伏、回转变化的乐趣,明暗变幻的光影。

(2)“建筑——街巷——水系”形式。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常择水而居,前文已分析福建土楼村落大多分布在山林溪涧之间,蜿蜒溪水穿村而过,土楼聚落常常依水筑屋,或直接临水而建,或屹立在水边台地上,或临空架于水边,形成了多样的临水道路空间(图4(c))。临水的卵石步道、石板小路传达着土楼村落的悠久历史。

(3)“建筑——街巷——植物”形式。该类型是闽西南地区最具山林野趣的街巷空间形态,掩映在绿草树林中的石阶小路是山地景观的特色(图4(d))。

2.2 “实用便捷”的理水系统

土楼聚落的选址及布局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用水的供给、洪水防范、污水的排放等因素。传统聚落引水的方式,常常利用水流的重力作用建造小型自流引水工程,采用筑坝等方式拦截潜流,引水至沟渠中,再顺地势流至村落,以供村民生活生产用水[13]。土楼聚落临水分布,常用筑滚水坝,提高水位蓄水,并通过分流坝将溪水引至村中沟渠,或就地打井取水等方式提供村民用水(图5)。

图5 土楼聚落水系景观

聚落内部水系由井、沟渠、水塘构成。“井”是聚落重要的构成要素,土楼聚落的井常位于土楼中庭,有些大型土楼内设置有阴、阳两口井,如振福楼和环极楼。庭院中的井不仅提供生活用水,在土楼火灾时可以就近取水灭火。井台是土楼最具生活气息的空间,人们常在此边浣洗边聊家常。南方雨季多雨水,山区需防范山洪的侵害,聚落内通常会依据山体走势,设置排洪沟,与村中沟渠相接,保证雨季能顺利排走山洪。土楼聚落水塘,有些是天然蓄水形成,有些是通过沟渠引水,蓄积在水塘中以备不时之需。木材是土楼建筑的主要构成,其附近的水塘,不仅可以提供日产生活洗涤,同时可以防火、灌溉等(图6) 。

图6 建筑前的风水池

3 建筑布局及庭院空间

3.1 “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

平地村落,建筑基于同一平面建起,因此建筑之间容易产生遮挡,影响了村落景观视线的延伸。山地聚落由于地势的起伏变化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山地景观。山居建筑顺应地势的起伏布置,从山脚向山顶方向延伸,建筑前低后高,互不遮挡,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山地村落景观[14]。土楼聚落,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展现了山居聚落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图7)。

图7 土楼群景观

在台地和狭小不规则地段,如在河边、山谷、悬崖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巧妙利用地形创造出不拘一格的土楼建筑群。错落的台地与周围的建筑、植物等元素,围合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环境。台地的高程差异又进一步增加了外部空间的变化,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错综复杂的空间体验。穿行于村落之间,人们活动的基面高低变化,视线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变化,忽而登高远望,忽而穿行低谷,高低交错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人们在行进中由于视点与视角的变化,所摄取的景象便会有仰视、平视与俯视之分,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效果(图8)。立于高处,视野开阔、舒展,能够俯瞰低处景观的整体效果。立于山腰,远望前方,可以欣赏到村落优美的立面效果,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建筑、植物、水体……跃然纸上。立于低处则可环视周围的群山,仿佛置身在一个由群山、建筑包围的空间。在绿树环抱之中,露出青瓦顶、黄土墙,一栋栋素朴的民宅十分突出,加之参差错落层次分明,颇具山村建筑的特色。

(a)俯视田螺坑土楼群 (b)远眺田螺坑土楼群 (c)仰视云水谣古镇

图8 福建土楼聚落不同视角的景观

3.2 “别有洞天”的庭院空间

土楼是一个“巨大的家、微缩的国”,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学者称赞土楼:“洞穿原壁,朝里一看,则完全变成了溢满生机的另一个世界。”可谓道出了土楼内部构成的特色[15]。土楼内部空间最精彩的、最独特的部分是中轴的厅堂和天井。土楼的厅堂和天井联系在一起,厅堂的特点是敞开的,没有厅门,直接同天井联系一起形成厅、井空间。

天井是指住宅内被住房、院墙和辅助用房围绕而成的封闭空间,具有通风、采光、排水的功能。土楼的造型丰富,包括圆、方、五凤楼,因此天井也相应地采用圆、方、长方、环状等形式。土楼天井的空间尺度根据土楼的规模确定,如多环土楼的天井由核心天井和环间天井组成,高度由外环向内环依次降低,形成喇叭状的天井空间,利于采光通风,空间感觉舒适阔达,富有韵律感和美观性。

土楼的厅、井空间是土楼的核心空间,又是巧妙的中介空间,它把土楼各个单元户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内聚的空间。在庞大的圆环之中,客家人的生活,有节奏地运转着,犹如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乐曲。闽西的风土、客家的生活,生土墙的气息,古老的回廊,幽灵的祖堂,以及人声的嘈杂,鸡犬的鸣啼,在环形的土楼之中构成了中国天、地、人要求的一种缩影[16]。

4 结语

土楼聚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状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同时为现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水地形,形成依山傍水的村落总体格局;其次,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居住的舒适性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最后,建筑结构体现了聚族而居的宗族礼教文化、艺术价值、生活理念。

图 片 来 源

图1~图2、图4:作者自绘

图3:改绘,底图源自《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猜你喜欢

土楼村落空间
“美味”的土楼
空间是什么?
逛土楼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红美人”的故事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永定客家土楼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