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视域下高校国防人才多元化培育路径探究

2020-03-12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国防培育人才

李 江 李 新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94)

国防人才的培养发展关系着国防事业的总体进步与民族命运,是国家、社会与各领域稳定、协调、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网络、电子元件、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武器制造业、军事工业、国防技术等综合运用将通过新时代国防发展催生各行业对新型国防、军事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培育与发展的急剧需求。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环节逐步对应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需要通过统筹性管理思维、视域对人才培育、教导、思维理念等进行谋划,结合多元领域的有机关联与互动,保证国防人才以新教学培育模式建立多渠道、多路径,全力塑造相关人才,适应当代国防军事发展与社会需要,形成新管理主体与教育模式,维持新多元化培育路径的发展。

一、高校国防人才培育管理模式面临变革需求

国防人才的培育已成为各国防工业、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机构与组织所重视的课题与工作。如今,高校规模迅速扩充,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逐步精细化,对各领域、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发展,如何进行多元型、复合型能力组织与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从业者、管理者的核心问题。诸多高校具备综合性办学的学科基础、人力资源积累与影响力,但在面临毕业生就业及人才专业应用等方面依旧存在一定不足:部分学生专业无法对口,学生从事国防科研类总体数量偏少,国防人才培育存在单一化、狭窄化的倾向。高校所面临的人才发展与社会变化间矛盾,特别是国防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新兴群体尤为突出。高等学校教育的合理搭配,对包含国防人才在内的所有受教育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衔接与启发作用[1],对国防从业者的新要求本质上也是对高校培养国防人才的模式、管理与发展提出了创新需求。管理者、决策者需站在社会发展与战略规划的高度上,结合国防事业发展与高校学生教育特征,对现有国防人才乃至相关产业人才群体的培育设计、规划、科研等多领域、多进程进行总体性、宏观性统筹,这也从管理体系、框架与运行机制上,对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观察视野与管理思路、要求,需要对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式管理模式、单一路径进行深度转变。

二、建设与管理高校国防人才多元化路径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国防事业新发展与将使得社会结构、产业体系与科技改革成为新常态,更成为人才自我改革,高校培育机制自省的机遇与动力。国防工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复合化,所需人才必然为复合型、多能力与多思维特征,因而高校国防人才发展需拓展多元路径,通过多维度方式结合,弥补以单一方式、路径培养方式的能力不足,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局限。

1.社会复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国防产业、技术复合化,强化对人才培养的复合化路径需求。人才培养发展体系的建立本质上是人才发展、培养、成熟与适应社会的全部过程,是一个开放与流动的整体。国防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模式的改变,正式为适应新兴科技与产业发展下各行业多维度关联、多领域联合的趋势潮流,继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学科设计与人才定义,逐步推动其进行渐次改变。目前,对于国防人才的培养、课程与培养方案设计,依旧以国防、技术等军事领域为主导,与其他学科界限较明晰,并各自配置有相应的管理体制、模式与体系。现有的军事斗争、国际形势,决定了国防产业、学科研究等必须打破领域藩篱,通过研究模式、思维方式的共性,引导各学科间研究理论的理论贯通,进一步强化产业联合、军民融合。这意味着对于现有的、单一的国防人才培养路径、模式,需要做出进一步适应社会的转变。多元化国防产业发展需求,所需要的研究、发展与资源共享,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群体与不同环节的多路径而来,而多路径发展则对应着多路径教育模式下具有灵活、协调与平衡性较强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与教学课堂的设计,不仅取决于课程理论与科研需求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群体行为、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质。让创意与理性兼具的学生群体认同,高校教育从业者需以战略管理、区域与群体管理的视角、思路去进行统筹与规划,更便于驾驭随时到来的国防事业改革与变化。

2.国防人才培养路径多元化将推动教育从业者、管理者角色意识转变。国防人才培育模式、课程转变实质上体现了教育从业者权利范围、管理思路与角色意识转变。国内学者认为,国内教育教学体系较为复杂,教师、学生间角色不局限于社会认同的共性机制,更强调在事务上协调、安排、统筹时存在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的综合因素,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这两类为主导,并分别形成了相应的权利机制与范围[2]。两种权力因学术意见、管理与行政模式差异,时常产生矛盾与冲突,需要较为包容与协调的管理模式进行平衡,恢复正常的教学运行模式。在国防产业多元化与复杂化的今天,国防人才的培养路径势必因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的充分流动而越来越宽阔,对人才的配置要求也将多元化。对角色意识的变是自身管理思维、对应行动与管理方式的综合性变化。传统意义上,行政管理者以权威式权利与行政命令对教学任务、教育理论,特别是与国防事业相关科研、教学进行战略部署,自上而下统一行动,虽然效率较高,却难免存在科研周期过快,成果多而质量水平难以提升的情形,缺乏对现代国防行业发展多角度、多部门、综合性研究与深度思考;但因国防行业的急迫性、特殊性与专业性,纯学术性权利又无法真正意识到国防研究与实战、军事技术等核心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凭多元路径、联合多行业培养,强化管理者的多元思维,才有可能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变管理者的角色认知。

3.国防研究机构、学院及部门需通过多元培育路径推动自身属性与结构转型,以适应国防行业发展潮流。对教师、学生而言,多元路径发展的国防人才培育模式,将全面影响、延伸至课程设置、学分研修、科研训练与所有实践环节。为了满足该体系发展、扩充与资源的充分共享与流动,国防研究机构、学院和部门必然以一个不断变化同时又稳定运行的状态加入社会运行的全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多元路径拓展使得教学、科研资源能更充分适应国防军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学院、机构与研究组织、群体转型变革必须通过多元路径才可以获取,从而推动国防人才多元培育路径的属性发展。学院与部门的转型,结构组织的协调,将会牵涉到各部门、个体与群体组织间的利益;在适应国防教育现代化、综合性发展体系运行模式下,固有的研究机构、科研部门则需要通过协商、拓展资源路径,强化学院、部门针对国防课程、培养模式的改进;期间可能会产生诸多非适应性状况:国防类专业学分、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科研管理模式产生更为多元化、多组织领导的现象,国防课程与专业转型、理论创新存在瓶颈期。不过,对于研究机构、组织及其属性而言,其由教学研究型机构转化为多重任务、多元角色,集教学、科研、实践与育人基地等多领域融合过程,是其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引进新国防课程、资源,培养新复合型人才、国防专家的趋势,继而再次推动自身改革与专业培育,适应行业发展潮流。

三、构建高校国防人才多元化培育路径的建议

高校国防人才培养路径的多维度化,是高校培养新一代国防复合型人才,适应新时代国防发展需要的基础过程。高校通过稳定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强化多领域、多维度教育与教学资源,需要高校决策者从管理者、统筹者的身份、视角与思维方式,强化高校学科、科研与专业训练管理,设计构建高校国防各人才研究领域的多元培养路径,增进各研究部门、学科,特别是国防军事领域联合教学与科研合作,明确新时代国防人才发展的定义,协调管理与行政模式,减少行政权力边界模糊问题,充分实践国防人才发展的多维度与多元化路径。

1.强化人才培养多主体、多中心联合培养模式,对应建立多核心管理路径。高校国防人才的培养是结合课程改革、学分研修、科研与实践的综合过程,更是考验高校管理者、从业者、教师、学生间尽其责任,完善国防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激发研究兴趣的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是当下高校需要通过培养方式改革,逐步明确并输送向社会的主要国防后续力量,所对应的培育路径也必然经历从单一到多元的扩充过程,而对国防人才发展的多元路径培养模式,为使得高校管理者真正意义上运用管理理论,结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强调自身以管理者、统筹者的站位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构造,不仅强调教师在国防教育发展与课程的专业性,更为受教育者,管理者提供了以管理思维,管理者身份与认知的机遇动力,不断地巩固国防课程、科研、领域研究的深化,通过培养联合化,多中心化,发挥各群体、各中心机构所长,汇聚综合资源,整合研究路径,形成从属于多元国防人才培养的管理路径,形成多主体、多中心的联动式人才培养体系与框架。多主体、多种心的培养模式可以从占有一定优势资源的机构、部门或群随时发挥统筹、主导与协助的重心影响力。而其他处于弱势的资源主体,可以通过提供人力资源、教材、文献、文案、评估方案等,对国防课程、专业领域进行充分辅助,使得资源不会因分散而处于弱势状态,可以迅速按照社会发展要求,重组核心研究资源,同时将人才培育路径通过教育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设计,使得国防人才具备技术研发、战略管理、资源共享等具体的多重能力与角色。

2.强化人才管理、技术、实践等综合素质协调关联发展。在基于国防人才培养的多中心、多主体管理基础上,对高校教育与培养资源的统筹,是强化人才管理、技术、实践综合等协调发展的关键。多领域、多维度的培养要求,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领域的资源、时间、空间协调与平衡,也需要各领域间寻找合作、关联重点,打破各领域间藩篱,实现资源与教育评估的互联互通。学院、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人才管理与培养,可以在多元路径拓宽时逐步实施稳定疏导型行动,并努力实现人才发展、管理的多中心联合方式,将管理体系、制度延伸到其他高校,并通过教学教育协商与合作,达成管理模式、风格的统一一致,相互借鉴,从而从管理体系、路径发展与延伸过程中直接支持人才培养路径的发展,将教学、评估、认证、科研、理论研究等步骤与任务,沿着国防人才培养的专业路径、组织渠道进行合理分配,并通过资源整合体系强化研究资源的综合研究力量。管理者在一定的思维高度与视角宽度上,结合类似于科层体制、学术体制,融入并对应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技术、实践等领域,着重学术与理论研究权力及其边界;在行政类、事务类方面,偏重行政权威与执行,但明确行动与管理体系的权利平衡,尤其是在教育、课堂与科研着重军民融合,实践影响与效用的前提下,尽量组织科研理论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与全面关联发展,将一切可以运用于培养新型复合国防人才,提升国防素养与从业资格的资源与动力激发出来,通过新国防培养多元路径,实现人才在管理能力、技术研发、实践调研等综合素质、素养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3.拓展研究机构、组织横向管理模式,逐步提升国防人才各领域培育发展的关联性。以学术、研究,特别是结合国防事业发展因素的高校与研究机构,需要专业性极强,精确式管理与教学服务模式,这就要求现有教学机构与组织,逐步弱化研究机构与组织的行政风格与思维方式,逐步强调以学术多中心、学业多部门为体系的新横向管理、组织模式。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横向体系与制度构建,意在突破各研究者间对学术问题与学业发展的保守态度,明确学术与观念争辩的本质意义,强调学术的自主性、多元性,结合国防军事需求与社会人才素质的新标准,形成新的管理、组织方式与体系;在常设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同时,也可建立专业性较强,有关军事技术、管理等综合性人才素质培养的专业评估小组,由学院专业性较强的教师、研究者、校内外兼职专家组成,专业性项目、科研申报、教学管理等需经过学术委员会和国防军事专业评估小组的鉴定、商议、审核与发展,不仅局限于对研究方向、研究思想的宏观评估,更着重于对研究具体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争论、研讨,使研究更趋向于精确化和细致化。同时,两到三个小组的评估力量,形成了学术权利间的强化,避免了部门单独权利过大而导致的行政权利挤压学术权利的现象发生。在国防人才发展日益复合化的今天,多元化培养路径的引导,也需要多元权利、部门职责进行对应,对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平衡是对国防人才多元化培育的重要因素[3],高校国防人才培养,注重创造力、创新力与新思维、行动的培养,需要的是行政权利的适度放宽,方可更好拓展培养模式与路径,强化多部门评估、多元主体参与。

猜你喜欢

国防培育人才
人才云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国防 爱国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