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长沙岳麓山的公园化

2020-03-11吴晓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岳麓山文化旅游

吴晓君

摘 要:近代以来,在时代背景和政治导向的影响下,岳麓山经历了从山川到公园的变化,人为的空间重构让它兼容了佛教、道教和书院文化,具备了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先烈纪念的作用。岳麓山在公园化过程中,其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规划和利用,它也成为长沙的地标。回顾其发展历程,对于当下公园建设、文教宣传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岳麓山;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岳麓山不高但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岳麓山海拔300.8米,位于长沙城西南、湘江西岸,是南岳尾峰,而它的“仙”与“名”不仅在于它的自然资源丰富,还在于它是佛教“湖湘第一道场”、道教第二十三洞真墟福地、岳麓书院所在地,是抗战重要阵地以及辛亥英烈和抗战烈士的纪念地。近代,西方市政建设理念及生活方式被引入中国,公园作为其中的代表在全国各地出现。在政治力量的推动和主导下,岳麓山在民国时期从开放的自然景区、人文空间转向公园化的公共空间。岳麓山的公园化从公共空间的重构开始,经历了部分公园化和整体公园化两个阶段。

一、岳麓山公共空间的重构

“岳麓之胜,甲于湘楚”,近代以前岳麓山是潇湘八景的重要部分,它与长沙其他景观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而岳麓山中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古麓山寺、道林寺、岳麓书院、隋舍利塔、麓山寺碑等名胜古迹,形成了一个儒、释、道融合的文化空间、宗教场域,是一个与长沙主城区一江之隔的开放的山川空间。

1906年,湘籍爱国志士陈天华和姚宏业公葬岳麓山,首开岳麓山公葬先河,之后陆续又有焦达峰、陈作新、禹之谟等革命英烈入葬,岳麓山逐渐形成了革命英烈的纪念空间。1914年,长沙拆除城垣,城区延伸至岳麓山脚下并设立岳麓文化区。随着学校、休憩场所、市政设施、居民房屋等的修建,岳麓山逐渐与居民区、文教场所融合,山岳空间与公众生活交集扩大,其社会价值与作用更为复杂。1916年,黄兴和蔡锷相继病逝,经决议1917年将二公国葬岳麓山,湖南省议会决定筹备在墓庐处铸造铜像、建设公园。自此,岳麓山开始规划有纪念意义的公园,但惟事繁时促,专祠公园等一时尚难措手,此次建设未能落实。这一时期,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岳麓山成为湘籍革命家的归葬首选,是谓名山葬英雄。岳麓山虽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但在业已形成的辛亥墓葬群的公共空间里,国葬、公葬、各界人士的拜谒等活动,让岳麓山具备了与纪念公园相同的作用和特点。

1937年,湖南省政府批准在岳麓山修建“赫石坡烈士公园”,计划在原赫石坡十五师阵亡将士公墓的基础上“增修茔圹亭堂,并纪念碑塔……供士女参观,藉张先烈”,意在通过这个公共空间抚慰阵亡者、传递政治理念,但该公园只包含了岳麓山赫石坡地块。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岳麓山成为长沙的重要阵地。在抗战胜利前,岳麓山陆续营建了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忠烈祠、纪念碑塔等,岳麓山成为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教育空间。除宗教、书院的人文空间外,岳麓山的纪念空间在逐渐扩大,其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强化,但这一时期岳麓山的公园化是部分的,其重点还在于个别纪念场所的改造,还没有将其山体范围内的佛教、道教、书院、亭台等空间纳入到公园范围内来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及管理。

二、公园化的完成

岳麓山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都设有林场,1930年湖南省政府还在岳麓山植“中山纪念林”、立“中山纪念林碑”,但依然没有对山中各设施、建筑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1938年,岳麓山林区归湖南省农业改进所管理,改为长沙林场,但在抗战期间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1946年,湖南省临时参议会上罗正亮指出岳麓山由于长时间缺乏“健全机构”的管理,“山容益形憔悴,有识者无不慨叹”。他认为“湖南民性刚毅,富于革命性,钟灵毓秀自然环境之影响最大,且国民日常生活如无正常消遣,每日趋向于种种不正当之娱乐,小则妨害个人心身,大则败坏社会风化。名山风景有益国家社会者极大,固未可以不急之务视之……”,应当健全管理,让岳麓山发挥其公共空间的休闲与文教作用。1947年,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提出《长沙市岳麓森林公园设计大纲草案》,计划将岳麓山修整并建设森林公园,设计中再次强调了岳麓山的文教资源。草案提出为“培养市民崇高伟大之精神、保持革命建国伟大之历史纪念、促进全面造林及经济林国防林之进步,而建设岳麓森林公园”。同时,草案设计了森林区、园艺区、农田区、文化区、村市区、纪念区六个区划,其纪念区以云麓宫、麓山寺、纪念碑亭、革命先烈墓庐等名胜古迹及适于纪念物建筑地段为范围,占公园百分之五,约一点六平方里。此时的公园设计方案中,已然涉及文化教育、行政区划、农林经济、先烈纪念以及旅游等诸多方面,尤为重视公园的文教作用。此外,草案中提出建设书报阅览室、农民教育馆、民众娱乐场、体育场、游泳池和纪念亭及铜像,为游人和周边农民、市民提供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让民众游园的同时又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水平、锻炼身体、接受政治理念的熏陶。通过公园区划和场地设计,岳麓山在继承前代的佛教、道教、书院空间的同时,又拥有了文教宣传的空间,其纪念作用受到了重视和强化。岳麓山在此时完成了其公园化进程,并从设计层面到实际空间里都体现出了其游览、文教、纪念并重的特点,也具备了现代公园的基本要素。

1955年,长沙市人民委员会草拟了《岳麓山管理工作方案》,划定保护范围、封山育林,并提出对古迹的修复与管理。1960年组成岳麓山公园管理委员会,之后岳麓山又进行了规划和建设,保护森林植被、进行古迹维护、规划旅游路线、修建游览设施、规划居民用地。而今日之岳麓山,它已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构成,岳麓山主峰及其组成部分都被划入景区范围内,包含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區、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成为了新潇湘八景的重要部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三、岳麓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岳麓山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岳麓山公园化过程:首先以古麓山寺、云麓宫、岳麓书院为基础,岳麓山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资源;其次,以辛亥革命英烈墓葬群、纪念建筑形成了辛亥革命纪念空间;最后,以抗战遗迹及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纪念建筑,以及红色革命家的活动足迹和红色革命家墓葬形成了抗战纪念和红色革命纪念的空间。岳麓山经人为的改造和形象塑造,兼容了佛教、道教和书院文化,具备了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先烈纪念、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

在岳麓山公园化之前,纪念辛亥革命和抗战的空间曾被划为独立公园,拥有独特的纪念作用和现实意义。通过各界人士的公祭、拜谒,这些纪念空间赋予了岳麓山更丰富的历史记忆。这些纪念空间虽是人为构建,但其与岳麓山不可分割,同山中自然景致一同构成了岳麓山的整体形貌。在岳麓山被整体规划、建设为公园后,其自然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物、纪念空间通过旅游路线的设计形成了互为衬托、互为表里的关系。在岳麓山的公园化历程中,政府始终作为主导,并通过公园规划建设将政治理念、文化意识融入公园的建筑性质、景观布置中,让岳麓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整合与规划,使公园在具有休闲性的同时兼有了文教与纪念作用。

近年来,岳麓山景区在不断提升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2015年,岳麓山公园整修“抗战文化园”,搜寻、修葺了部分抗战遗迹、将士墓、纪念碑亭,规划了抗战文化园,岳麓山的抗战纪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逐渐发挥着其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参观、拜谒者。当前对岳麓山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空间。首先,公园作为一个传递设计者理念的空间,应当注重对游览者的引导,针对不同特质的景点,应设计相应的游览路线及游览提示,利用多种媒介来提升其历史文化的传播。其次,应注重从文教宣传上提升大众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地方史的普及教育,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创周边来提升游客参与度和知识获得感。

四、结语

从开放山川到文教名山,从纪念名山到风景名胜区,在岳麓山公园化的过程中,政治因素成为其空间重构的主导。由辛亥革命英烈入葬开始,岳麓山纪念空间的出现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建设,在抗战纪念的推动下岳麓山最终完成了其公园化过程。人造景物与自然景观共生在岳麓山的公共空间中,构建了其游览、纪念和文教作用,向游览者传达着政治理念或文化意识。同时,岳麓山被人类活动赋予了历史文化记忆,在实体空间外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形象。岳麓山是一个民众参与度极高的公共空间,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对地方史研究、文化宣传、景区开发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档案馆.咨请湖南省政府按照公路局征收地价收买赫石坡烈士公园新增地域以便建筑本路军阵亡将士公墓[A].33-1-239.

[2]湖南省档案馆.请建议政府将岳麓山山林公地委托国立湖南大学全权管理以保全名胜议决案[A].94-1-152.

[3]湖南省档案馆.长沙市岳麓森林公园设计大纲草案[A].94-1-152.

[4]吴道行.重修岳麓书院图志[M].邓洪波,杨代春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2.

[5]岳麓山公园管理处.岳麓山公园志[Z].长沙:岳麓山公园管理处,1989.

[6]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5).

[7]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06(1).

[8]張凌峰.基于公共活动的岳麓山周边地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岳麓山文化旅游
春风又绿岳麓山
最美岳麓山
爱晚亭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